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白鯨記》:記錄鯨魚被殘殺的悲慘歷史,以邪惡隱喻反思生態倫理

文:戈登探長(德尼思化創辦人,白鯨希望讓文藝更加貼地)

1864年,記記挪威發明捕鯨炮,錄鯨理捕獵大型鯨類。魚被喻反1830至70年代,殘殺慘歷因應商業需求急增而大量捕殺鯨類。史邪思生1931年,惡隱國際各國在日內瓦簽署保育的態倫《捕鯨條約》。早在1851年,白鯨美國小說家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出版了《白鯨記》。記記

相較鯨魚的錄鯨理龐大,人類看來多麼渺小;相較人類的魚被喻反慾念,鯨魚看來多麼溫柔。殘殺慘歷就像布氏鲸負傷闖進香港西貢海域,史邪思生許多人為了觀賞,惡隱近距離擾亂、壓迫,牠只能默默忍受一切。

一百多年前,數以萬計的鯨魚被殺,直至物種瀕臨滅絕才簽署禁令終止。如今國際大幅減少捕鯨,殘酷漸成歷史,唯獨海洋文學的經典《白鯨記》保存了見證。

美國作家Herman Melvill一生富有海洋經驗,早年曾當過水手、海軍以及捕鯨手。這些人生閱歷,都成為他寫作的土壤,乍一出手出版《泰皮》一書,已經備受讀者喜愛、關注。

偏偏如今最知名海洋文學《白鯨記》,被評為媲美《金銀島》、《老人與海》等著作,首年出版僅僅賣出五本,同時開啟了他後期票房毒藥的鬱鬱寡歡,出版再不暢銷。

Moby_Dick_p510_illustration

美國的捕鯨、取鯨油,照亮了諸多歐美國家,當然也讓自己成為富裕的國度。從歷史的角度觀察,美國並非二戰後,才成為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而是早在1850年代。從1830至1870年代中,在石油年代尚未來臨之前,美國已經透過鯨油的採集,將勢力擴張至全世界。

直至Melvill去世三、四十年之後,這本小說才開始晉身文學經典行列。英國小說家毛姆,評選《世界十大小說家及其代表作》,唯一美國代表就是他和《白鯨記》。

《白鯨記》講述海上捕鯨的故事,「皮庫德號」捕鯨船船長帶領一眾船員,為了賺錢及報曾被白鯨奪一腳之仇,展開了一段驚險旅程,最後悲劇告終。

這本小說公認並不好讀。史詩般的篇幅,充斥宗教思辨、海洋知識等主題的論述,亦隱喻了美國的冒險精神與強盛未來,其中記錄捕鯨的歷史見證,極具意義。

這個下巴 — — 有經驗的老手可以很容易地把它卸開來 — — 大都是在卸開以後,就拉上甲板來,以便拔掉它那些象牙一般的牙齒,同時把那種又白又硬的鯨鬚去供給捕鯨人做出各式各樣奇珍異品,諸如手杖、雨傘骨、馬鞭柄等。

⋯⋯

眾所周知,這種叫做「豬鬃」,「鰭狀物」,「鬍鬚」,「細長簾子」或者隨你高興怎樣稱呼的東西,就正是給太太們做勒腰帶和其他硬襯的小玩意兒的材料。不過,在這方面說來,需求早已日趨消褪。這種鬚骨的黃金時代,還是在安恩女皇的時代,當時盛行用鯨骨箍來擴大女人的裙子。

隨百貨公司、時尚興起,鯨魚需求大增。牙齒刻上圖畫出售,鯨鬚可作不同手工品,肋骨作小橋的橫木,鯨骨箍加固裙子,肉、脂肪和腦髓是佳餚,還有龍涎香可作香水。

另外,少不了鯨皮和腦窩能產出大量鯨油,不但可以食用,也能作為照明材料。其他剩餘的殘軀會被拿來當肥料使用,日常用品如雨傘也依賴鯨鬚作支架。

GettyImages-90768646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Coloured lithographic plate showing the whale from 'Graphic Illustrations of Animals - Showing Their Utility to Man in Their Employment During Life and Uses After Death', a book illustrated by Benjamin Waterhouse Hawkins. Printed by J Graf. Published by Thomas Varty.

說起來,這也許是個跡近亳無根據的狂想,可是,我總覺得,有一些鯨,在遭到三四隻小艇圍攻的時候,牠們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格外躊躇不定的動作;那麼畏縮而易陷於異乎尋常的驚駭的態度,正是牠們的通性。因此,我認為這種種由於意志紛亂無能而間接產生出來的現象,一定是跟牠們那兩邊對峙的視覺極有關係的。

這一幕,鯨魚悲慘遭受殘殺的歷史,學者Benjamin Hawkins有插畫記錄。《白鯨記》不止於此,書寫生態知識,第一手經驗奠基其自然書寫的地位。

鯨魚雙眼,放置於巨大頭顱的兩側,永遠看不見前後方的事物,可謂視覺缺憾。作者甚至推想,鯨遭圍攻的畏縮驚駭,就和牠們兩邊對峙的視覺有直接關係。

若然此說有理,那近距離觀鯨的不安,擾亂鯨魚的敏感感官簡直是折磨。世界自然基金會就不斷勸籲香港民眾,密集的船隻來往及活動會影響其覓食及作息,甚至危害性命。

Herman_Melville_1860
Herman Melville, author of Moby Dick.

接下來是寫完《白鯨記》後,梅爾維爾自己說話了:「我自己寫了一部邪惡的小說。」可是他又再附加一句:「我寫完它的時候,感覺我像羔羊一樣潔白無瑕。」「羔羊般潔白無瑕」 — —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隱喻,我認為梅爾維爾在寫完之後已與《白鯨記》融為一體。

台灣自然書寫作家劉克襄評論《白鯨記》時,直指此書是如Melvill所形容乃邪惡隱喻,而這種邪惡的見證,警醒了我們真善美的重要,回首人類對鯨魚的暴行,反思當下面對其他物種的態度。

(文章獲授權轉載,原文可見於此)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