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專訪】用想像力進行一次次軍事行動:台大方震華分析宋代文人「紙上談兵」現象

作者:人文.島嶼 ( 採訪撰文:沈眠|編輯:張傑凱 )

在當代,專訪各項職業分工的用想細分化持續進展。

比如學院分有文學院、像力行動析宋象理學院、進行軍事醫學院、次次工學院等。華分而文學院裡則有中文系、代文外文系、人紙歷史系、上談哲學系、兵現人類學系等。專訪每一種專業裡還能不斷區分出其他分類,用想如歷史研究有政治史、像力行動析宋象軍事史、進行軍事社會史、次次經濟史等不同面向,更不用說文人與武人這樣南轅北轍的區隔了。

不過在800多年之前,曾有一個國家的軍隊,必須聽命於人在數百公里外的皇帝。由皇帝下達的指令,透過使者傳遞,往往曠日費時,才能傳達將領之手。

那是中國宋朝發生過的事情。

現今處於科技時代的我們,有網路、電話可以橫越數千里,傳遞訊息到遠方去。但是古代沒有這樣的技術,該怎麼辦呢?

跑,讓人騎著馬狂奔。

「所以出現一個很奇妙的現象,君主的命令還在路上,前方的戰事已經結束了。」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方震華莞爾笑說,他多年來研究軍事史和文武關係,發現宋代的皇帝和文臣往往熱衷於指揮軍事,這些作為以現代的標準來看,根本是「外行指導內行」。

前線軍隊的行動,受制於千百里之外的命令

長期以來,宋朝軍隊的戰力被視為相當低落,但這數十多年來,新的研究指出,宋朝軍隊的戰力,可能並不如我們所認為的那樣差勁,面對外族強大的武力進逼,仍然有攻有守。

但是宋軍發動的對外戰爭,為何還是敗多勝少呢?方震華從領導統御的角度,提出宋代著名的軍事特色-「將從中御」,他說:「『將從中御』是指在外作戰的將官,必須聽從權力中樞,也就是皇帝的各種作戰指揮。過去常聽說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僅是一種理想,不是現實。」

將從中御並非宋代獨有的風氣,在其他的朝代也有,只是將從中御的情況,在宋代文獻上留下更詳細的記載。

「因此時常發生很荒謬的狀況。」方震華補充:「宋朝的戰爭大多都發生在距離京城相當遙遠的邊境,皇帝從首都汴梁發號施令,傳遞到前線的軍隊最快也要好幾天。然而戰事瞬息萬變,最新的戰況資訊回傳給皇帝知道也在好幾天之後。一來一往之間,就很容易發生軍隊在前線已經戰敗了,京城的皇帝和大臣們還在討論要怎麼進攻。」以北宋第六代皇帝宋神宗為例,他時常透過文書或使者傳遞各種作戰指示,也會對將領提出的不同意見做出決斷。

宋神宗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宋軍發動「五路伐夏」大型戰爭,由鄜延、環慶、河東、熙河、麟府等五路出擊,戰鬥部隊加上運糧的民伕,總數當在五十萬人以上。

西夏位在宋的西北邊,同年四月,傳言西夏發生內亂,國王被囚禁,宋朝的主戰派官員相繼建議,要求宋神宗盡快發動戰爭。於是,在短短三個月後──七月時,宋神宗便下詔命令軍隊於九月二十三日出兵,正式發動五路伐夏之戰。

「如此龐大的動員,不可能在短短幾個月內就做好各種準備,因此這場戰爭的基礎相當不穩固。」方震華指出,從中央到地方,要發動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攻勢,各種執行細節必須詳盡規劃,單靠詔令文書的往返,根本無法有效溝通。

例如宋神宗在出兵前頒布了「營陣法」,要求作戰部隊必須依照陣法行軍。但方震華從史料中發現,許多將領對於朝廷以文書形式頒下的陣法感到難以理解,而且演練的時間也十分匆促,像涇原、環慶兩路部隊的主帥高遵裕,在出兵前一個月,才收到陣法的指示,要求他短時間內理解,並且訓練轄下將士遵循,幾乎是不可能的。

另外,當李憲率領的熙河路兵馬攻勢進展順利時,宋神宗馬上就推翻其他四路同日出擊的原定戰略,直接頒布新的命令,要求其他各路軍隊準備完成後立即進兵。並且曾一度想要更換涇原路的主將。

「這場大戰的整個過程,我們現在看起來會覺得非常離奇。」方震華另外提到包圍西夏國陪都靈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的宋軍,居然沒有準備攻城的器械,再加上西夏軍早在城外挖掘了三重壕溝,宋軍幾乎沒有可紮營的平地,等到夏軍引黃河河水入壕,宋軍更遭河水阻隔,難以相互支援。

方震華說:「戰爭的過程顯示宋朝對敵情缺少掌握,嚴重低估西夏軍的防禦能力和決心。神宗在如此情勢下,不但一直改變原定的戰略方針,竟然下令『若先下興州,則靈州不攻自破』,要求圍城的宋軍轉而攻擊西夏首都興慶府。」皇帝對情勢的估計過度樂觀,也影響了戰事的走向。

02-PK2A003132N000000009PAAPhoto Credit: 國立故宮博物館

大戰已經結束,新的指令卻還在路上

武力是政權的基礎,所以古代皇帝對於戰爭的走向和輸贏非常關注,甚至想要完全控管。即使在無法御駕親征的情況下,也會多方介入與干預,不可能放任將帥和軍隊自行其是。

由於唐末藩鎮割據,軍人擅權的現象太嚴重,讓宋朝在開國後一心壓抑武人和軍隊的勢力,並積極倡導文人治國的觀念。

「心底對武夫軍人瞧不上眼的宋代讀書人,往往兼領作戰指揮的位置。」方震華解釋:「像是宋神宗時代永樂城之戰,宋軍的主帥徐禧是一位文官,幾乎沒有實際作戰的經驗與能力。」

永樂城之戰爆發於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起因於宋軍主帥徐禧率領宋軍進入橫山地區,計畫修築十二個堡寨,作為日後進攻西夏國的基地。九月初,永樂城修築完成,西夏集結大軍逼近。

徐禧派兵於九月九日出城決戰,結果一戰大敗,被困城中。七天後的九月十六日,神宗才得到西夏大軍來襲、宋軍戰敗被圍的報告,並緊急發出各種命令。但是永樂城在九月二十日就陷落了,神宗發布的各項指令還在路上,未能對戰事產生任何影響。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