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新北國中生割頸案:揭示台灣「情緒教育」不足與缺失,如何阻止下一次校園悲劇?

文:張天泰(教育博士、新北下次校園政治工作者)

新北市國中生割頸案震驚全台,國中受害者搶救兩天後仍傷重不治,生割失何家屬悲痛期盼,頸案揭示教育「希望我家人的台灣死可以換來修改《少年事件處理法》」。此案引起許多網友想起總統蔡英文曾經承諾的情緒「社會安全網」,提問「請問蔡總統,不足悲劇說好的與缺社會安全網呢?」

而2024台灣總統參選人柯文哲,也在臉書發文哀悼,阻止並提出校園安全政策,新北下次校園諸如教育部重視中小學人力資源不足及家庭教育問題,國中增加中小學校專職輔導人力,生割失何加強校方與周邊警消、頸案揭示教育民政、台灣社工與衛福設施等橫向聯繫,情緒並重新檢視《少年事件處理法》的修法與少年觀護所的收容機制。

然而,筆者認為此案件除事關「社會安全網」政策議題、「校園安全」政策議題、《少年事件處理法》修法、「家庭教育政策」、「父母親職教育政策」,更關係著「台灣情緒教育政策」有無落實之問題。

日本知名精神科醫生片田珠美提及:

「正因人們希望避免情緒失控,更應該正視自己內心所充斥的各種情緒,分析原因。最重要的是,承認負面情緒,並勇於面對。」

而情緒教育正是幫助我們不被情緒所奴役控制的關鍵。

再根據兒福聯盟最新調查顯示,有六成以上的家長至今仍會用體罰及濫罵來管教小孩,包括暴力威脅、曾經用貶損的言語、曾經在公共場所大聲斥責等,出現上述社會和教育的問題現象,正是目前台灣情緒教育急需強化的原因。

究其問題根源,其根本的原因是台灣教育過度強調智育發展,從小到大的情緒教育卻被不當忽視。

回溯情緒教育源頭,察覺到我們從小到大常被灌輸「男兒有淚不輕彈」、「情緒成熟就是展現不表示情緒的撲克臉」、 「我害怕我的沉重會冒犯到任何人!」等,眾多被合理化壓抑情緒的教育有關,故特別論述台灣教育必須正視情緒的價值,而不是選擇合理化壓抑情緒。

因正視情緒的價值,是台灣情緒教育成功關鍵的第一步,落實情緒教育政策是拆解情緒失控犯罪議題的最大關鍵,也能直接避免類似國三生遭割頸不治之校園悲劇,筆者論述如下。

一、情緒力量是最被低估的哲學觀點

在過去的哲學發展史中,獨尊理性是常態,而情緒和身體的力量一直被低估,且被貼上比較負向,例如直接和動物性連結等。

然而被低估的情緒力量在現實生活中,其影響力往往遠超理性,直到哲學家David Hume提出「什麼是情緒?」、「什麼是理性?」、「什麼才是中間的平衡點?」等問題,也同時肯定人類情緒的重要性和價值性。

David Hume曾提及:「人類沒有情緒、沒有道德、沒有判斷、就沒有一切」,也點出道德判斷是人類情緒所產生的效應,並非原先獨尊的理性。

然而,我們對於孩子的教育,往往習慣於獎勵乖巧、順從、合群、聽話的孩子,甚至在某些情境下,孩子會被教成必須自動壓抑自己的情緒,甚至假裝乖巧順從才會有大人的獎賞,加上社會認為隱藏情緒才是成熟等錯誤觀點,孩子甚至開始下意識地視之為被愛的條件。

久而久之,孩子便習慣對情緒做壓抑、排斥自身的情緒和欲望。

二、情緒是可以建構的腦科學觀點

一般社會大眾與傳統情緒論的觀點,認為情緒是自發產生,故長期以來認為情緒在身體或大腦中是固定線路,由大腦的固定部位決定,比如傳統情緒觀點就認為杏仁核掌管恐懼,缺乏杏仁核就無法習得恐懼,並主張情緒有一種可以辨認的「指紋」。

而傳統情緒觀點的專家,希望利用臉部、身體及大腦來找尋情緒指紋,但都無法證明情緒的指紋存在,我們需要新的理論說明情緒是什麼,情緒指紋是個迷思。

如果採用「變異是常態」和「簡並性」的思維,所謂的情緒指紋會被更好的解釋取代。

然而,科學研究成果也接續證明情緒建構論的新觀點成立,情緒是由人的大腦建構出來的文化類別,情緒建構論者認為,情緒是你的生理特徵、將自己串連到它所屬的任何環境的大腦,以及提供那種環境的你的文化和教養。

情緒是人類共識的產物,國際知名的心理學家暨神經科學家、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先鋒獎得主、2019年古根漢研究學者獎得主Lisa Feldman Barrett博士在最新情緒、思維和大腦科學互動關係的最新研究結果提到情緒建構論,提供科學的方法來掌控自己情緒的方法。

因為你的身體和你的心智深深地相互連結,你的內感驅動你的行為,你的文化又串連你的大腦,一方面論證情緒建構理論有兩個核心概念:

  1. 生氣或厭惡之類的情緒種類並沒有指紋,某個生氣實例沒必要看起來或感覺跟另一個一樣,因為它不是由相同的神經元造成,變異才是常態。
  2. 你所經驗與知覺的情緒,並非基因的必然結果。

另一方面,Barrett博士也透過嚴謹的科學研究證據,說明大腦如何構建我們的情緒,情緒實際上並非生來就有,也非普世共通,而是你所身處的社會共識、文化與教養下的產物,一一破解傳統情緒自發論的迷思。

三、情緒教育能轉化負向情緒為正向行動

當我們知道情緒有其價值與功能的哲學論點,與情緒是可以建構的心理科學新觀點後,筆者認為必須破解在「男兒有淚不輕彈」、「情緒成熟就是展現不表示情緒的撲克臉」、「我害怕我的沉重會冒犯到任何人!」等,和傳統教育合理化壓抑情緒的錯謬觀點。

因為長期訓練小學的兒童裝無表情撲克臉,或其他壓抑情緒的行為,長期的行為訓練下,兒童也會學習到這樣的無表情,但兒童在情緒和心理發展上真的成熟嗎?

另外,筆者認為偽裝負向情緒、壓抑負向情緒,反而不利人的身心健康發展,也抹滅了人類情緒的獨特價值、功能與影響力。

而在上述Barrett博士提出情緒建構論的視野下,能運用正向轉化負向情緒為正向行動的力量,才是真正情緒成熟,而非壓抑情緒、偽裝情緒!

不是一味壓抑控制,直到情緒爆炸,導致更大不可回復性傷害發生。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