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他們在那裡焚書,最後會焚燒人們

電影《偷書賊》其中一幕,們那主角Liesel與Rudi在廣場被迫參與納粹青年組織安排的裡焚焚書活動。當所有人散去後,書最Liesel在灰燼中拾回一本書,後會偷偷地帶回家。焚燒事實上,人們這是們那德國歷史實實在在發生過的事情,並不只是裡焚小說的情節。

每個極權社會都害怕民眾有思想的書最自由,納粹德國當然也不例外。後會在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 Universität zu Berlin)主樓前面的焚燒巴比廣場(Bebelplatz),左手邊是人們國立國劇院(Staatsoper Unter den Linden),右手邊是們那大學法學院大樓,中間還有很多高級酒店。裡焚廣場每年都會舉行不同的書最大型音樂會。然而,有誰會想過,廣場曾是控制思想自由,焚書的地方。

AP_17129778214959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法學院門口,地下石板上有一紀念牌,上面刻著德國詩人海涅(Heinrich Heine)的說話:「這僅是前奏,他們在那裡焚書,最後他們會焚燒人們。」 (Das war nur ein Vorspiel nur, dort wo man Bücher verbrennt, verbrennt man an Ende auch Menschen.) 海涅寫下這句話時,是普魯士敗走於拿破崙戰役之下,國家都陷入窮困與水深火熱之中。意想不到的事,海涅這句話,竟然成為近代德國歷史的一句預言。

1933年1月30日,是阿道夫・希特拉(Adolf Hitler)奪權的日子。奪權後,由希特拉統管的「國家社會德國工人黨」(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 NSDAP),一般簡稱納粹黨(Nazi),迅速採取不同手段,設立惡法,鎮壓異己,鉗制思想自由。僅僅是當政不到半年,德國各地便出現焚書事件,鞏固獨裁的統治。希特拉的當權,可說是德國當代歷史黑暗的一天。

焚書的惡行在5月1日來到高峰。當時,在學生組織的舉動下,在柏林出現7萬多人的集會,來到柏林大學歌劇廣場(Opernplatz),即今天的巴比廣場。納粹青年組織用貨車,運來差不多2萬多本的「違反德意志精神的書籍」來到廣場前,一併放火燒掉。在此之前,各地已經前後有不同的燒書行動,主要是針對政治團體、出版社和報章。

AP_380430015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當時納粹學生領袖Herbert Gutjahr在廣場陳詞,揚言一切違反德國精神的書籍,都必須要燒毀。陳詞後,他第一個將書本拋到火中。而違反德國精神的作者包括:馬克思(Karl Marx)、亨利希・曼(Heinrich Mann)、艾利希・凱斯曼(Erich Kästner)、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等的作家。當然,所有猶太作家都不能倖免。甚至,納粹黨提出12項「反對非德意志精神」(Wider den undeutschen Geist)的題旨,當中充滿種族主義,錯誤或荒謬的理由,包括:保持德語純淨性,反對猶太人思想;猶太人只能用猶太語言來思考;猶太人用德語寫作,必定是充滿謊言;學習這些非德意志的思想,必然會思想空洞;要求大學教授與學生作思想審查,捍衛德意志精神。

這可以說是德國二十世紀的思想災難。柏林燒書的舉動迅速擴散至全國,科隆、波恩、法蘭克蘭、慕尼黑、海德堡、漢諾威、萊比錫、德累斯頓等等,總共超過90間大學參與其中,多達102次的焚書。重要歷史、文學、哲學等的重要文獻都被燒掉。納粹黨焚書舉動將整個德國的學術研究徹底破壞。學者因受到納粹的迫害,特別是猶太學者,紛紛逃離德國。這些學者的出走,不只是短暫影響,而是整個德國學界學術真空,失去昔日的活力。

正如海涅所講,焚書只是前奏,預視了後來的猶太人送到集中營被屠殺。極權從來都是白眼狼。縱容它,以為它會自我完善,很多時都是一廂情願的想法。歷史往往都會在當下的社會再次出現,而且形式上極為相似,影響不止是一國之人,而是全人類的共業。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