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治癒」或「致鬱」(上):隨處可見的紓壓小物,究竟是心靈良藥抑或是商人的財富密碼?

文:高中生看世界/施宜蓁

一位和大多數同學沒有太大差別的治癒高中生,過著學校和家裡兩點一線的或致或商枯燥生活,每天早晨鬧鈴響起,鬱上壓小藥抑揭示了無新意的隨處一天。早上睡眼惺忪地抄寫著老師在黑板上所寫下的可見意義不明的筆記,「叮叮叮……」鈴聲響起,物究吃完稱不上好吃也還能勉強吞嚥下去的竟心午餐、睡了短暫到讓人想修改校規讓時間更長的靈良午覺後,坐在椅子上盯著白紙黑字的財富試卷,又浪費了50分鐘的密碼時間,偶爾體育課到操場上有氣無力地繞著跑道走動。治癒日復一日。或致或商

唯一他能夠稍微感受到自己還是鬱上壓小藥抑個有機生命體的時刻,就是隨處擺上最近剛購買的療癒小物,把課桌裝飾得賞心悅目的可見瞬間。各種漂亮的便條紙、長得怪可愛的捏捏樂玩具、顏色繽紛的小小擺飾用品……等,全都以其最適合的角度放置在其最滿意的位置,妝點著周遭的黑暗。偶爾他會有一種錯覺:他來到學校的原因,只是為了從其中獲得一點點療癒感、一些能感知到自己還在生活的信號。

究竟這些紓壓小物有著什麼魔力?又真的能如其顧名思義,釋放壓力、讓人變快樂嗎?

療癒感從何而來?

比起學生,在職場上會更常看到上班族的辦公桌上擺滿著所謂的紓壓小物,用來紓解工作帶來的不安情緒與長期壓力。

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任許正典認為,辦公室玩具藉兩種管道達成撫慰效果:一是隔離作用(Isolation),面對壓力源先別急著處理,暫時將注意力放在玩具上,使思緒獲得喘息空間,可以脫離負面情緒的流沙坑;二是透過投射作用(Projection),把玩具比擬為壓力來源,經由玩來發洩不愉快,苦中作樂防止心情惡化。

我們能藉由小物紓解壓力,那麼回到一個更深層、更廣泛的議題討論,人們從中獲取的快樂是真正的快樂嗎? 關於這點的討論,我們必須先了解造成現代高壓社會的原因。

垃圾價值觀

隨著近年來對於心理健康的越發重視,有更多的聲音集中在憂鬱症的討論。TED Talk千萬人氣演講作家——英國記者約翰海利(Johann Hari),18歲吞下人生第一顆抗憂鬱劑,到31歲停止吃藥為止的13年期間,對醫生告訴他的說辭——「憂鬱症是起因於大腦的血清素濃度不足,需要用藥來修復腦內失衡的化學狀態。」——深深感到懷疑與不解。

秉著記者追根究柢的精神,他花了3年時間,旅行6000多公里,深入採訪了社會科學家、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演化生物學家、社會運動人士、以及深受憂鬱症所苦的人,試圖找到造成憂鬱症的真正成因與解方。

在書中他提到造成憂鬱的其中一項成因:與有意義的價值觀脫節。

1960年代以來,心理學家就知道,驅動行為的動機有兩種。一種是「內在動機」,是指行為純粹出於對事物本身價值的重視,而不是能從中獲得什麼。我去做某件事的原因,是因為我從事時會感到快樂,或許也從來不會想說為什麼必須去做。

另一種價值觀則是完全與之相反的「外在動機」,會為了某種目的與回報,而去從事其實並不喜歡的活動,這些報酬可能是金錢、他人的讚賞、性或地位。人人都有這些互相衝突的價值觀,沒有人完全受其中一種左右。

然而,多數人用盡一生追逐空虛的外在目標,社會整體文化讓我們有這樣的思維——考好成績、找到高薪工作、晉升自己的階級、穿好衣、開好車、擁有一間豪宅……。人們用這種方式來讓自己感覺更好。

但事實上已有多個研究指出,愈受物質與外在動機影響,人就越容易感到焦慮。作者稱這種重視物質的價值觀為「垃圾價值觀」,如同垃圾食物殘害我們的生理健康,而垃圾價值觀扭曲了我們的心靈。鼓吹消費能帶來幸福,看似有理,實則無法滿足人對於通往幸福知足人生之路的需求。

廣告與巨大商機

既然物質主義的價值觀會使人感到憂鬱與焦慮,那為何人們還不斷追求這些令人不快樂、沮喪的事呢?

有個社會科學實驗能提供線索。1978年,兩位社會科學家將一群四到五歲的兒童分成兩組,一組孩子看著某玩具的兩個商業廣告,另一組則無。接著,他們讓這兩組兒童選擇玩伴,其中一個人手裡拿著廣告中的玩具,但他是個壞小孩;另一個男孩人很好,但他沒有玩具。看過廣告的孩子多半會選擇與有玩具的男孩玩,而沒看過廣告的孩子多半則決定和沒有玩具的孩子一起玩。

也就是說,廣告使他們決定跟比較不好的孩子在一起,因為他們認定玩具更加重要。只要兩個廣告即能達成這樣的目的,而我們每天接觸的廣告訊息遠不止兩個。

因此能夠合理懷疑,人們之所以選擇讓人更不快樂的價值體系,廣告在其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它創造了實際上並不存在的需求,並把「少了我們的商品,你就是輸家」的訊息傳遞出去。只要能準確攻擊到人們的情緒弱點,便是一個成功的廣告。

久而久之,當這樣的邏輯在文化中幅散開來時,不用廣告宣傳,人們就會將這樣的價值套在彼此身上。廣告在所有認識的人中形成了群體效應,商品遂成為了階級象徵,我們便奉行著這套準則,努力讀書賺錢,為了買到更多的商品,以此顯示個人的價值。與此同時,商人賺進大筆鈔票,而我們的心正在凋零。

小結

每日肩負著沉重的生活努力地過活,人人壓力都很大,因此「療癒」一直以來都是熱門的關鍵字。筆者認為,這些紓壓小物或許確實有其作用,能讓人轉移注意力,稍微從瀕臨崩潰的情緒沙坑中脫身。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