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動畫】想改造社區卻沒資源?這個計畫提供50萬讓你圓夢


「吼,動畫機車都亂停,想改影響交通,造社該怎麼辦?」
「現在小孩都宅在家滑手機,區卻社區都冷冷清清,沒資夢真想回到小時候很熱鬧,源這該怎麼做才好?」

zlr8zr6i65umli36hcmhfn0i0sqbpvPhoto Credit: Brand Studio
pic_02Photo Credit: Brand Studio

家,是畫提人們生活的起點,而社區,讓圓則集結了好多個家,動畫也是想改人類群居生活的最小單位。一旦居住的造社地方發生問題,小至車輛違停,區卻大至醫療資源匱乏,沒資夢都可能為居民帶來不便。源這碰上社區的小問題時,我們通常會向管委會或里長反映,但當面臨的問題規模愈大、影響層面愈廣時,往往需要有志之士發聲、集結資源才能解決問題。

pic_03Photo Credit: Brand Studio

全民社造行動計畫 改變社區 你也可以

想要做出改變,往往都需要有熱血、有想法的社區居民推動,而推動改變所需要的經費,則有著來自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的支持。

信義房屋每年提撥新台幣2000萬經費,從2004年開始推動「社區一家」計畫,無論個人或團體,只要想用行動讓身邊的人與環境變得更好,就可以提案參加評選,獲選者就能得到經費圓夢。在社區一家推動滿十年後,信義房屋更希望鼓勵大眾一同參與社區營造,所以改名「全民社造行動計畫」,鼓勵男女老少、新舊住民提案參與。

pic_05Photo Credit: Brand Studio

「全民社造行動計畫」也是台灣最大、由單一民間企業支持的社區改造計畫,自開跑至今14年以來,共收到來自全台98%鄉鎮市區的8,799件提案,讓社區實現各種改變與可能。

pic_04Photo Credit: Brand Studio
pic_06_1Photo Credit: Brand Studio

2018年全民社造行動計畫獎助辦法自即日起到4月30日受理報名,共分四個報名組別:築夢個人組最高贊助金額20萬元,幸福社區組最高贊助50萬元,大專青年組最高贊助15萬元,國小師生組最高贊助15萬元,決選結果將於2018年8月31日公告。

活動詳情與報名方式請上信義房屋「全民社造」官方網站:http://www.taiwan4718.tw/

有了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的支持,許多社區改造的成功故事在全台灣紛紛綻放,現在就來看看三個不只讓自己的社區發生改變、也對其他社區產生好的影響的案例。

案例照片1Photo Credit: 信義房屋

「雞婆校長」領小學賣咖啡 顧村民健康

鏡頭拉到2006年雲林縣古坑鄉,曾在台北市明星學校任職的陳清圳,被調派至瀕臨滅校危機的華南國小擔任校長。被戲稱為「雞婆校長」的陳清圳說:「偏鄉小校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要照顧社區。」

陳清圳發現當地有高齡化、隔代教養與低收入問題,也缺乏醫療資源,看病必須走遠路等車或叫計程車,導致許多年長者選擇不就醫,這些事實加深了他想同時處理校務跟社區問題的決心。

陳清圳希望連結學校、社區和家庭來改善問題,在多方努力下,他帶領華南國小集眾力、整建廢棄衛生室成立華南社區醫療站,更積極向外爭取經費來幫助社區。也帶領華南國小從2016年3月起,以義賣咖啡的方式籌措華南社區醫療站的運作經費,此舉不僅對學生來說是一種生活學習,也讓社區生生不息。

案例照片2Photo Credit: 信義房屋

花蓮五味屋 提倡有勞有獲 實現同村共養

在花蓮壽豐鄉,也有位熱血教師顧瑜君,打造了物資及教育平台「五味屋」,招募共享知識和技術的夥伴共同學習成長,實現「同村共養」精神。

顧瑜君認為,儘管鄉村有較多弱勢與隔代教養問題、居民社經地位較低,但卻擁有比城市更富足的生活經驗,因此,五味屋作為一個轉換平台,物資透過分類整理而成為教育資源,孩子們可在五味屋付出勞動換取點數,居民也能付出自身技能或智慧換取生活所需,促進社區互助、創造社區共好,達成循環性的消費生態。

案例照片3Photo Credit: 信義房屋

古風小白屋 工具免費維修 人情加倍奉還

這樣的社區改造模式,不僅發生在鄉鎮或村落,在台北市也有一群人秉持「工具分享、免費維修、加倍奉還」的精神,透過互利互惠機制,體現大城市裡的人情與淳厚古風。

時值2014年,發起者之一「綠點點點點」團隊成員唐園荷說,當時正值師大居民抗議夜市商家進駐住宅區的風波,文化局希望藉由藝文活動緩和鄰里關係,因此團隊串連周遭數個鄰里辦公室、社區發展協會、公司及理念相近的人共同推廣藝文活動、開設課程,課程後所留下的工具,更激發團隊萌生「將工具分享出去,邀請達人免費教學」的創意想法。

團隊借用大安區古風里的社區巡守隊據點打造「古風小白屋」,人們可以來此免費使用各種工具或參與活動,並透過付出自身專長或多種途徑回饋,如此「以工換工,以物易物」的方式,不僅串起社區居民情感,甚至吸引大台北其他地區居民參與,創造社區與人的永續正向循環。

pic_07Photo Credit: 信義房屋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