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儘管有用,但家長反對孩子服用精神科藥物該怎麼辦?

文:簡嘉貞(諮商心理師、儘管有用輔導教師)

精神科的但家對孩藥物比起其他科來說,常讓人擔心的長反是副作用。尤其副作用在每個人身上的服用作用不同,就像打疫苗一樣,精神除非真的科藥打了疫苗,否則誰也說不準藥物在自己身上的物該副作用為何。

有些家長很不喜歡孩子吃精神科的麼辦藥,儘管有用。儘管有用如果是但家對孩你,當你面對孩子藥服用精神科藥物時,長反你的服用第一個想法是什麼?你會有什麼擔心嗎?你怎麼看待服藥的意義?

媽媽對服藥的反對卻造成了母子間的隔閡

他說,媽媽不喜歡他看精神科,精神尤其排斥他吃醫生開的科藥藥。媽媽說:「那些藥會讓你的物該身體壞掉,能不吃就不吃。」他說:「可是吃了藥,我真的有感覺好一點。」

媽媽回問:「那你就會一直依賴藥物、你就不會靠自己好起來。」他很生氣,他感覺媽媽正在指責他不夠努力、不夠正向,沒有辦法靠自己打敗憂鬱症。

媽媽接著補充:「我都不敢跟你阿公阿嬤說你在看醫生⋯⋯你覺得什麼時候可以不用再吃藥?」他別過頭去,不願說話了,湧上心頭的委屈讓他不知道怎麼開口。

他好希望能被媽媽理解,並不是自己刻意造成這種狀況,這種隱形的責備讓他好難受。

對用藥的擔心原因百百種

如果吃抗鬱的藥物會讓孩子感覺好一點,那反對的理由是什麼?

曾有家長告訴我,他看到孩子吃藥之後面臨的作息混亂,讓他很心疼,尤其伴隨著一些身心的不舒服,讓他覺得好像相較之下,並不是對孩子最好的選擇,所以不希望孩子再吃藥。

但,如果對孩子來說,吃藥也許是盞明燈呢?滅掉這一盞燈,你有沒有為他想好另一扇窗在哪?旁人也許擔心,但其實狀況不好的那個人,比誰都還有更強烈的期待,期待自己能感覺好一點。

反對吃精神科藥物的原因,我聽過很多種,有些是擔心副作用、有些是擔心上癮、有些是害怕被標籤、也有些是覺得應該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依賴藥物。

當然每個人的狀況的確不同,但不管是哪一種,我都很鼓勵家長或孩子本人直接與醫生討論對用藥的擔心,並且提醒他們調整服用的藥物的必要性與常見性。

在諮商中,我會很認真仔細地與個案討論服藥後的狀況,並且每週固定花一些時間確認狀況。因為每個人對藥物的感受不同,身體的反應也不一定一樣。

例如如果個案告訴我,因為服藥讓他早上無法起床,那我們就會從起床的狀況,回推到前一天晚上的用藥時間、用藥後多久以後上床、上床後的情形、實際睡著的時間點等等,再回來討論是否需調整服藥的時間,或是如果狀況沒有改善,則叮嚀務必與醫生討論是否需要調整藥量、或是換藥。

抗憂鬱的藥物有一個特性,就是他並不像其他種類的藥物能馬上作用,他的效果是累積的,是慢慢才見效的,我通常都要提早提醒個案要有耐心及毅力,有時候可能兩個禮拜就有明顯的感受,有的時候可能要到一個月。

重點是,周圍的人這時候如果能給予支持,對於正在服藥的那位,會較有動力監督自己。

在用藥期間學習調適自己的情緒與看法

開始服用精神科的藥了之後,就要一直吃下去嗎?這是很多人提到的擔心。

我自己的看法是,通常會到需要看精神科且需要服藥,應該是醫生評估目前的生活狀態已受到嚴重的影響,因此用藥其實是幫助個案渡過急性期,在周遭狀況維持的狀況下,先讓藥物幫助自己的心情維持基本的水平。

但這段期間並非就如此維持下去就好,重要的是在用藥期間學習調適自己的情緒與看法,幫助自己找到因應現況的作法,這不一定是容易的,要看不同人面對的情況,但是這時候可以嘗試各種方式,例如心理諮商的介入,在這段心情較為平穩的時間,也許就是探索自我的好時機。

我想不管是對家長或孩子自己而言,其實初衷都是一樣的:希望能少一點難受、希望能趕快好起來。但如果雙方不同調時,其實重要的是,要想辦法去理解對方到底是怎麼看待的、到底是怎麼想的,並且給予尊重。

最重要的是,如果真的有擔心的話,請務必跟醫生討論用藥的狀況,千萬不要自己停藥或自行搭配喔(苦口婆心)!

本文經心理師的深夜學堂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 如何陪伴有憂鬱情緒的朋友?好品質溝通該做&不該做的事
  • 單身不等於孤獨、孤獨也不等於心理困擾,但「孤獨感」的確會影響健康
  • 接納精神疾病的自己:台大畢業又怎樣?何必成為他人口中的成功範本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溫偉軒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