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滿文24節氣】立春祈穀日期困擾了康熙到嘉慶祖孫四代,「跨年齋戒」實在不應該

度過了一場嚴寒的滿文寒流之後,這幾天的節氣天氣慢慢穩定,陽光出現的立春頻率和次數也隨之增加,頗有走出嚴冬的祈穀慶祖感覺。

今天是日期2月4日,農曆12月25日,困擾康熙跨年是到嘉24節氣的「立春」。立春的孫代實滿文是「niyengniyeri dosimbi」,「niyengniyeri」即是齋戒春天,「dosimbi」是應該進入,所以立春就表示,滿文大地時節正式走向初春。節氣

不過,立春清朝有一件事情,祈穀慶祖不時困擾著康熙帝到嘉慶帝祖孫四代,日期而問題的核心就是立春的日期。

我們現在所使用的農曆,就是清朝用的《時憲曆》為基礎而來,所以討論清朝節氣對應的時間,都要用農曆來看。

立春在古代農業社會是非常重大的節慶,農業穩定與否,關乎王朝政權的穩定,所以中國歷朝歷代的帝王,都相當看重立春,以立春為基準的祭祀活動非常多,也相當隆重。

例如在清朝,每年立春時不僅要向皇帝進獻土牛,象徵春耕開工,皇帝還要親自到天壇行祈穀禮,祈求新的一年五穀豐登,而祈穀禮通常都是在一月的第一個「辛日」進行。

所謂的辛日,古代會用天干地支來計日,所以會出現「五月癸未、二月辛丑」這樣的日期,所以當某天用到天干的「辛」,就會被稱為辛日,通常一個月會輪到三次辛日,分成上辛、次辛、下辛。

辛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辛在五行中代表「金」,有發財、財神到的喜慶意涵。

康熙五十四年(1715),康熙皇帝說隔年的上辛日在正月初十日,但那天還沒有立春,所以往例在上辛日要舉行的祈穀禮,要順延到立春後的下辛日,也就是正月三十日再舉辦。

所以從康熙皇帝的說法中可以得知,以往都是在一月的上辛日舉行祈穀禮,但因為曆法推算,每年的節氣日期都不一定,導致某些尷尬的情況發生,那就是一月的上辛日先來,但還沒立春。

雍正十二年(1735),雍正皇帝也發現隔年一月的上辛日在正月初十日,但立春是在正月十二日,他認為「祈穀乃新春典禮,似不應在立春以前」,所以也在雍正皇帝的意思下,把這次的祈穀日期往後延,並下旨每年的祈穀禮都要在立春之後的辛日舉行,「永著為例」。

結果到了乾隆四十六年(1781),禮部官員想省麻煩,不管立春的日期,乾脆直接把祈穀禮改成次辛日舉辦,被乾隆皇帝訓斥了一番,認為官員曲解了雍正皇帝當時的意思,強調還是上辛日為優先。

這件事情還沒完,直到嘉慶皇帝年間,又再被拿出來討論一次。嘉慶四年(1799),對於立春後的祈穀禮,嘉慶皇帝做了相當詳細的裁示。

皇帝在參加祈穀禮前三天需要進行齋戒,如果祈穀禮的日期落在大年初一到初三,等於皇帝要在前一年年底就開始「跨年齋戒」,這樣相當奇怪,而且嘉慶皇帝即位後就曾遇過,因而順延祈穀日期;他認為,這種情況實在不應該。

總之,每年立春後的辛日,如在正月初四日以後,則用上辛,在初四日以前,則改用次辛。

就這樣,吵了快要100年的祈穀禮日期,終於塵埃落幕。

這上面看似瑣碎的討論,圍繞在盛清時期的四任皇帝,由此可見在當時來說,立春、祈穀、豐收是多麼重要的事情,以至於皇帝需要親自參與討論與決策。

延伸閱讀

  • 【滿文24節氣】大寒時節官員心急如焚,從道光塞到咸豐的運河到底怎麼了?
  • 【滿文24節氣】節氣「大雪」卻沒雪,光緒皇帝請道士誦經祈雪以求潤澤農田
  • 【滿文24節氣】小雪是皇室取得各地土產的時節,「打圍進鮮」硬是被鴉片戰爭中斷兩年
  • 【滿文24節氣】嘉慶皇帝立冬發放棉衣濟貧,清朝中葉以後的首都百姓竟過得如此不堪
  • 【滿文24節氣】霜降時節番薯收成,乾隆皇帝熱衷推廣因應人口爆炸缺糧危機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