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良机良法配套 赣鄱大地花海变“油田”

冬种千颗籽,油田夏收万斤油。良机良法眼下,配套油菜主产区江西的赣鄱各个地方正陆续进入夏收高峰期。不久前还随风摆动的大地金色花海,此时已褪去金黄的花海“外衣”,变身“油田”,油田饱满的良机良法油菜籽沉甸甸地挂在枝头,等待收割。配套

农机下地 效率提升

5月下旬,赣鄱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太阳升镇农科所村的大地3000亩油菜田已拉开采收序幕。

在油菜地,花海记者看到,油田修水县农业农村局的良机良法农技人员与农机手、种植户围成一圈,配套耐心地讲解机械收割减损的方法。专业的讲解,让在场的种植户及农机手收获满满。“农技人员介绍了许多农机操作知识,对我们开展机收工作有很大帮助。”农机手张娥说。

多台收割机在油菜田中来回穿梭,齿轮转动间,收割、脱粒、分离、粉碎等工序一气呵成。油菜果壳和油菜秸秆被碾成碎片,作为天然的有机肥料直接抛撒还田,脱壳后的油菜籽“瀑布”般地从收割机出粮口翻滚而下,落入运输车中,颗粒归仓。

以前,人工收割效率低,浪费严重。现在采用机收模式,一台机器每天可以收割七八十亩,减少了损失,提高了效率。“我们村的全部油菜预计10天左右可以收割完成。”太阳升镇农科所村党支部书记邹华兵说,农机和农技同下地,可确保油菜应收尽收。

在江西省瑞昌市横港镇油菜绿色高效生产示范基地,千亩油菜田同样迎来采收季。“我今年种了1400多亩油菜,用一周的时间就收完了。”横港镇种植大户范小敏告诉记者,收完油菜后她紧接着就要种水稻了。

近年来,江西各地机械化收割油菜已是常态。机械化收割方式不仅速度快、成本低,利用机器将秸秆直接还田后,还能提高土壤肥力,有效解决后续秸秆处理的难题。

此外,江西各地还根据耕地质量情况和农民种植油菜的习惯,利用冬闲田发展油菜生产。江西通过水稻和油菜轮作,既能减少化肥使用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多元化和高效化,让农户的“钱袋子”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

专家坐镇 收成保证

江西是油菜种植大省,2024年夏收油菜面积将达900万亩,为国家油料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但是,2023年江西油菜平均单产仅为97公斤,和全国平均单产相比,仍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如何在确保种植面积的前提下,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是江西油菜生产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应对这一难题,科技帮了大忙。

“今年能有这样的好收成,真是没想到!”江西省庐山市黄领种植家庭农场种植户唐照林说,今年前期有冻害,雨水又偏多,油菜收成可能好不了。

“按照农科院专家提供的单产提升技术进行种植管理,没想到我种的油菜亩产能达到350多斤,还是丰收了。”唐照林说,他种了640多亩油菜,用的是江西省农业科学院自主选育的“赣油杂8号”油菜,良种、良法、良制等共同发力,大大提升了产量。

近日,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组织省内外有关专家来到庐山市温泉镇,对“赣油杂8号”油菜品种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示范点进行现场机收测产。

最终,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椿雨宣布了测产结果:油菜亩产175.6公斤。他表示,在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专家的技术支持下,农户通过适期早播、合理增密、科学施肥、适度管理,提升了油菜大面积种植的单产潜力。

近日,九江市湖口县城山镇团墩村300亩连片棉油轮作基地的成片油菜已迎来成熟期,在这里,“赣油杂8号”同样受到农户的欢迎。

“‘赣油杂8号’平均亩产为184.5公斤。”近日,江西省红壤及种质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肖国滨在经过现场实收测产后,宣布了测产结果。

“油菜5月中旬成熟,收割后正好种植棉花。”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孙桂琴说,目前湖口县有7000多亩地进行棉油轮作。这一轮作模式得到了种植大户的充分肯定。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放眼广袤田野,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协作,农业与科技正在深度融合,江西为规模化、集约化粮棉油生产探索出了新路径。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