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別讓汙名化延誤了治療:如何幫助思覺失調症患者穩定病情?

近年來社會犯罪案件頻傳,別讓幫助由於手段殘忍,汙名誤治駭人聽聞,化延每當有類似事件發生時,療何民眾往往將嫌犯與精神疾病患者連結,思覺失調為患者貼上「危險」的症患者穩汙名化標籤。然而,定病這些社會案件真的別讓幫助和精神疾病有關嗎?台北榮民總醫院社區復健精神科主任暨庇護工場執行長李正達表示:「每個人都有機會犯錯,而錯有大有小,汙名誤治絕不能因為這個人犯的化延是大錯就認定是精神病患者。」

全台約11萬人患有思覺失調症 ,療何但多數無「病識感」

思覺失調症患者受疾病影響,思覺失調可能產生妄想、症患者穩幻覺等症狀,定病他們或許在路上自言自語、別讓幫助手舞足蹈,行為舉止看似怪異。對一般大眾而言,面對未知的人事物,總會不由自主產生恐懼,下意識想保持距離,因此當患者迎面而來、口中念念有詞時,大眾不免心生恐懼、不敢接近。久而久之,自然為患者貼上怪異、危險的標籤。

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約有11萬思覺失調症患者,但這只是被診斷出來的人數,還有更多未確診、未就醫的病患,因汙名化、或是缺乏病識感而尚未進入醫療體系中。思覺失調症過去被稱為「精神分裂症」,是一種因大腦「思考」與「知覺」功能失調而導致的精神疾病。不少患者的病識感不高,缺乏對於自身健康狀態的自覺能力。

所謂病識感(lack of insight),簡單來說就是接受「自己生病了」這件事,並能積極配合醫師指示就診、用藥。但擁有良好病識感對患者來說很困難,國外有研究指出約5成以上的患者缺乏病識感。缺乏病識感可依用藥及認知差異分為以下三種:覺得自己沒有生病、知道自己生病但不想吃藥,覺得藥物有害、以及知道自己生病也應該吃藥,但就是不願意吃。為協助患者建立病識感,家人及親友的陪伴是不可或缺的。若家人能夠及時覺察病症、陪伴患者主動就醫,更能避免因延誤治療所造成的傷害。

_Y0A2689Photo Credit:: TNL Brand Studio
思覺失調症是因大腦思考與知覺功能失調造成的疾病,及早治療能幫助控制病情。

思覺失調症並非無藥可救:維持穩定的藥效濃度為關鍵

罹病了,行為生活必定會受到病症所影響嗎? 李正達醫師指出,思覺失調症患者只要規則用藥,體內就能有一定的藥物濃度提供保護,並維持日常生活狀態,減少發病及不適症狀。若體內能擁有穩定且持續的藥物濃度,包括妄想、幻聽等症狀,約有7、8成左右都能獲得良好改善。反之不治療,每一次發作對腦部都是種損傷,「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這些腦部的損傷會讓患者功能退化的更為嚴重。

目前治療思覺失調症的藥物大致分為「口服藥物」和「長效針劑」兩種。口服藥物只要每天按時服用,就能維持日常藥效在體內的濃度;長效針劑則是在診間接受施打藥物,分為2週、1個月或3個月等劑型。

不過,維持藥效基本盤、穩定體內的藥物濃度,就能保證病情不發作嗎?李正達醫師解釋,任何疾病都會有起伏,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只是因為我們對這些疾病較熟悉,就算起伏也較不害怕。其實思覺失調症也一樣,只要持續用藥,即使發病、病情略有不穩,症狀也會較輕微,治療上較容易回復,這也是維持藥效基本盤的概念。

  • 呼籲大眾正確認識思覺失調症 鼓勵病友穩定、持續治療 台灣精神醫學會、康復之友聯盟共同推出 思覺失調症衛教動畫三部曲
ScreenShot-VideoID-Grv-8L1IhoI-TimeS-77
不論是口服藥或是長效針劑,都能在體內維持藥效的濃度,保護大腦調節功能。

搭配精神復健、進入庇護工場接受專業輔導,助患者回歸社會

除了利用藥物維持體內的藥效濃度,治療也會搭配「精神復健」,透過專業的職能治療師安排相關課程及訓練,提升患者的外在適應能力,進而培養社交及工作技巧。

當患者病情逐漸穩定,就能讓他們嘗試就業。思覺失調症患者大多具備固定性及規律性的特質,透過訓練及專業職能治療師的協助,在習得作業流程、熟悉工作模式後,就有機會重返職場、做一些較簡單且重複性高的工作。

過去精神障礙者的就業率不高,但站在醫學角度上,「就業」對患者而言非常重要,不僅是復健治療的一環,也能幫助其回歸社會、減少家庭負擔。而就業前的職業復健就是所謂的「庇護工場」,結合醫師、心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和就業輔導員等專業團隊,能協助提升患者在環境上的適應力,更能培養其社交技巧及工作能力。

完善的復健治療加上穩定的用藥控制病情,思覺失調症患者回歸社會並非難事。根據北榮院內估算,約每5位患者中就有1位能夠重返職場,甚至能組成自己的家庭!而其他的患者也多能於社區、家庭中穩定生活。只要願意給予機會,精神疾病患者也能和一般人一樣生活。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