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奧黛麗・赫本》:這種「食物無法消除的情感飢渴」,是她切身最沉痛的經歷

文:西恩・赫本・法拉(Sean Hepburn Ferrer)

我母親喜歡下面這一句義大利用語:「Tutto il mondo ?奧黛paese(世界是個村落)」。不論你到哪裡,麗・歷這些問題永遠都存在。赫本而這也正是這種沃爾芬森先生自任職世銀總裁以來,在三年半走訪八十五國所得到的食物身最心得。

「我了解到的無法第一件事就是,人心都是消除一樣的。

不論你去的情的經是貧民窟,或是感飢非洲中部的小村莊,或是渴切巴西的破落區,作父母的沉痛(如果父母俱在)或是作母親的,永遠都關懷子女的奧黛未來。我了解到的麗・歷第二件事是,這些人不要施捨,赫本他們要的這種是機會,是可能性。

就我的經驗而言,貧民窟和窮鄉僻壤的居民是最崇高的人。我有一半的時間花在貧民窟和村落裡。以人的價值來看,你不該為他們感到難過。或許你會為他們生存的情況而難過,但他們有極偉大的心靈力量,這是我先前從不了解的。我從不知道文化在這些地方的力量。

我常常旅行,住旅館,上遊樂園,卻從沒有進過任何一個村莊。我從不知道馬利——舉世最貧困的國家之一,竟有兩千年的歷史,它的國土曾遠及埃及。我從不知道中美洲的傳統竟可追溯至三千年前。如果我們能給他們機會,那麼他們必然會有極精采的表現。

我擔心的不是這些人,而是在已開發國家,我們這些有能力改變世界的人卻別過頭去,不願面對這些問題。我對這些置身逆境者所抱持的態度,比以前更樂觀,我相信這些人能有作為。但我卻因我們國會中你來我往冗長的辯論感到極度的灰心——全世界的國會都把更有遠見的課題擺在一旁,而忙著討論明天的大選承諾。這不只是美國的問題,世上欠缺擁有中期和長期願景的領導人物,而大部分的世人則因為短視,也並不在乎。

或許我只是曠野中的一個聲音。我在世銀的上萬名同僚,也許同樣只是曠野中的聲音,但我由自己六十多年來的人生經驗中得知,我們所致力的,的的確確是讓我們的子女、孫子女有所不同的關鍵。我對此毫無疑問。」

他所見到的,必然是我母親曾見過兒童的父母。

有趣的是,雖然我母親深受這些話語感動,但我想她自己卻不會說得這麼深入精采。她太尊重政治家和經濟學者,認為他們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她知道自己該站的位置,而她覺得這不是她擅長的事。

但她很了解自己所談的課題。她曾和我們談過「人性的內在能力」。她盡可能讀過一切相關資料,充實自己,直到她熟悉這些課題為止。她覺得身為演員,在這個嶄新的人道世界居於下風。

我該斗膽地說,她把這些事物記在心裡,反覆思量,恐怕遠比任何以此為終身職志的人都更投入。

然而她卻沒有料到在索馬利亞的所見所聞,會引發她如此深切的情感反應。有誰能夠預見這些呢?即使是終生投身醫療事業的專業護理人員,也不可能作好準備,面對她所見證的這些痛苦。

然而她心中的溫和高雅卻包容了她憤怒的情緒。她只說:「我不相信集體的罪愆,只相信集體的責任。」那是什麼意思?難道我們全都得為非洲某個垂死的孩童負責嗎?

前美國第一夫人希拉蕊・柯林頓曾用一句非洲諺語做為她寫的書名「同村協力」,原意為:培育一個小孩,需要整個村子同心協力。我母親也常說這句話,不過她是用下面的方式來解釋它:「父母親不夠、老師不夠、醫生不夠、朋友也不夠,但集我們所有人的力量,卻能有機會達成目標。」母親的意思不是說,照顧地球上每個孩子是我們個人的責任,但她相信,在人權處於危急存亡的關頭時,我們一定要想出辦法,撇開政治和經濟的立場才行。

如今各大企業全都相互合併,以降低成本;歐洲已經結合成歐盟;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國也都有自由貿易協定。慧眼獨具的作家把地球的未來描述為聯邦,我們也夢想未來不再有疾病,能夠作太空旅行。只要有電話線,網際網路就能讓我們隨時隨地和人溝通聯繫,然而全世界卻依然有百分之五十的人口從沒有接過任何一通電話。

母親要我們繼續堅持,不能滿足、不能休息,直到我們改變了歷史的軌跡——或許不是在我們有生之年,而是在我們的子孫取代了我們之後。如若不然,他們就得付出代價,外加利息和罰鍰。最重要的是,我們會喪失整個世代的兒童:和我們的子女同樣珍貴的兒童。

所有工業化國家國民生產毛額百分之一的一半,就是建設這些開發中國家,讓他們能夠自力更生之所需。而殘缺不全的生命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後,會耗費多少成本?如果一個孩子見到周遭全是破壞,我們又怎能期待他參與未來,再度信任世界?

母親說:「如果我能用短短一句話道出他們的困境,那麼我終生都會這樣說:衣索匹亞的人民所需要的只是協助他們,讓他們能夠自立,這是他們熱切的期盼。我們可以說,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給了他們鏟子,讓他們挖掘清泉,我們期待的是,他們掘的不是子女的墳墓。」

她從沒有看到這些人伸手乞討,只看到他們因為無法在我們才開發了部分的世界上競爭,因而產生的崇高舉動。

羅伯和我母親的朋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攝影師約翰・以薩(John Issac),都提過他們永生難忘的一刻。在難民營中,沒有人知道我母親是誰,只知道飛機或直升機降落之後,這位女士就會出現:像他們一樣瘦,態度溫和親切,滿心關懷,她的眼中有什麼事物,讓他們受到她吸引,感到心安。在某次拜訪的最後,他們魚貫進入粗陋的建築物,長長的一排兒童,全都等待著唯一的一餐:兒童基金會在碰到危急情況時所施捨的一碗粥。

我母親正在和官員熱烈談話,羅伯和約翰都注意到排在飢餓長龍中的一個小女孩,她似乎深受這位不知名的女士吸引,因為她看到她多麼關切其他的孩童。長龍一步一步前進,小女孩離施粥點也更近了,這時可以看出她心中的掙扎。她抬頭看看龍頭,可能極度飢渴,卻又受到我母親莫名的吸引,朝我母親望去。由她的眼中,可以看出她的掙扎。她面對了生命中兩種最基本的本能:對食物的需要,和投入溫柔女性懷抱中的需要——因為她提供的希望和安全,唯有母親才能給予。

最後她們倆四目相接,母親變得非常沉默。正當這個小女孩走到龍頭之際,她抬眼看著自己的碗、看著食物,接著在一瞬間就跑出隊伍,衝入我母親的懷裡。對於情感的需要,希望被這位神祕的女士抱在懷裡的需要,在那一刻超越了她生存的需要。

羅伯和約翰談到這個故事,都忍不住熱淚盈眶。約翰雖然身為這個時代最傑出攝影師,但因為感受到那一刻的深沉和私密,因此決定不拍攝這個鏡頭。

我們常提到生命的質而非量,母親對於她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所扮演的角色非常自豪,雖然在許多時候,這些孩子因為長期的營養不良或是重病,使母親無法挽救他們的性命,但她至少能擁抱他們的靈魂,讓他們走得安詳。

母親認為,因營養不良而在難民營中死在生母慈愛懷抱中的孩子,總比飽受虐待、作童工、童妓,或因戰爭而遭剝奪童年的孩子好一點。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