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重庆地名中的“碚”“沱”取自两种特殊地貌

重庆地名中的碚“碚”和“沱”从何而来?4月20日,在第55个世界地球日即将到来之际,重庆中的自两种特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北碚区开展“穿越重庆山脊,地名寻找沧海桑田的殊地地质秘密——探秘缙云山和嘉陵江小三峡地质遗迹”科普活动。活动中,碚地质爱好者和小朋友们一起考察河流切割作用对地形地貌的重庆中的自两种特影响,探寻砂岩层理构造、地名壶穴等地质现象。殊地

“这就是碚碚石,而前面凹回去的重庆中的自两种特回水湾就是沱。”在金刚碑附近江边,地名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川东南地质大队区域地质高级工程师张雪峰,殊地指着岸边延伸到江中心的碚区域说。此处石块的重庆中的自两种特主要成分是砂岩,比泥岩更坚硬,地名于是石块在江中形成了“碚”。构成碚石的岩层形成于侏罗纪时期,经过地壳运动挤压形成倾斜岩层,从高处看碚石的走向和山脉是平行的。

与碚石不同,大沱口一带则以软弱的泥岩为主,夹了少量薄层的砂岩,整体强度很低。但由于大沱口末端的沙坝处恰好是坚硬的灰岩,急流出峡后受灰岩阻拦,江水迂回,不断侵蚀峡口与沙坝之间的软弱夹层,再加上地表水对横向上沱口两侧软弱岩层的侵蚀,便形成了“大肚子”状的大沱。实际上,“碚”与“沱”都是重庆常见的特色地名,北碚、唐家沱、牛角沱等地名的由来正是与这两种特殊地貌有关。

“那里为什么有一层一层的形状?上面的洞是陨石砸出来的吗?”顺着孩子们手指的方向,大家视线转移到了从岸边延伸到嘉陵江中的大型石梁。“这属于层理构造,是指沉积物沉积时在形成的成层构造。”张雪峰说,石梁主要成分是砂岩,“年龄”可达上亿年,由于水流和风不停带动沙子顺流移动,摩擦石梁,便形成了石梁上的纹层。

至于石梁上的孔洞,在地学中叫作“壶穴”,与陨石无关。当河水带动上游的石块向下游流动时,遇到石梁的凹处,可能被卡住,在水流的带动下,被卡住的石块会一直“原地打转”,直至在被卡住的地方打磨出一个圆形孔洞,也就是壶穴。

在科普活动中,地质爱好者们还在江边石滩上找到了双壳类的化石。这类化石的出现是因为在侏罗纪早期,北碚还是一片湖泊,生活在湖泊里的双壳类动物死后,其钙质外壳被沉积物逐渐覆盖,在压实、石化等地质作用下得以保存。

据了解,近日重庆市新增3个“地学科普研学基地”,分别是重庆自然资源科普馆、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地学科普研学基地,以及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8地质队地学科普中心,有效期为2024年3月至2027年3月。

 (受访者供图)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