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專訪】《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團隊:什麼是emo?打開感受,閉眼也不是錯過

文:楊德涵

emo一詞近年在年輕世代中流行,專訪「我emo了」、大道到頭大象o打「你emo了嗎?」大抵意味情緒化,與廣眼也化約悲傷、間遇鬱悶、團隊焦慮、什麼受閉煩躁等具幽微差異且複雜交織的開感感受,成為可輕易複製的不錯網路用語。2023年兩廳院新點子實驗場,專訪以emo為題,大道到頭大象o打聚集具潛力和發展性的與廣眼也創作者,試圖從藝術的間遇眼光和速度,貼近、團隊探索emo一詞的什麼受閉多重內裡。

編舞家張可揚與他的開感快樂夥伴簡慈儀、許映琪等,帶來《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邀請明眼與視障舞者共舞,回應今年新點子實驗場的命題——什麼是emo?

「emo是面對未知的一種狀態,像在黑暗中尋找方向。」張可揚形容。而當未知比已知更寬廣,我們常依循他者來辨別方向,他回憶開始學舞的過程便是如此,從街舞進入現代、當代舞的階段,他也是在探索時遇見了恩師彭筱茵,才一路走到這裡。

2020年底至2021年初,張可揚踏入全新領域的契機,也是多虧他者。當時的他,正動念尋找讓舞蹈以嶄新形式被欣賞的可能,剛好認識了關注視障群體的表演藝術評論人王昱程,便共同將過去舞作《我們清醒,於是反抗世界的無窮反覆》,重製為口述影像的文化平權版本。自此,他也開啟了創作「非視覺舞蹈」的路。

92009dc1687a7153f02b0aa230c597da4c4ffb52Photo Credit: 兩廳院提供,王映涵攝影
80efed2d446473cb6726fef496e1185609ae40d2Photo Credit: 兩廳院提供,王映涵攝影

當視覺失靈,表演如何被「觀看」?

什麼是非視覺舞蹈呢?本次《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出演的視障舞者之一許映琪認為,非視覺舞蹈就是去挑戰「舞蹈一定要用看的」的預設。「我有聽過一種說法,舞蹈其實是感受空氣。身體感受的維度其實有很多,好比視障者在進行定向行動訓練的時候,就可以運用多達十種以上的感官來做輔助。」

她與張可揚一一盤點那十多種感官,除了大眾熟知的五感外,尚有平衡、回聲、本體覺、障礙覺、運動覺、靜態覺、共感覺等等。原來,在看見與看不見的爭辯之外,人類其實還有很多餘裕,而這就是非視覺舞蹈所欲傳遞的核心。

張可揚希望透過非視覺舞蹈創造一種可能,讓各個感官的使用率,經過表演藝術的嘗試後,得以調配地更平均一些。當觀眾在視覺上看不清舞台的物件,或許能夠透過它所製造的聲響,去聯想物體的材質,連結回個人的觸覺經驗。對此,許映琪補充:「非視覺舞蹈的意義,是當我們讓視覺退位的時候,可以去思考怎麼樣用其他的感官,去抵達一支舞蹈。」

1169ee5a9346f06eaab615c281f7e7f3d8520355Photo Credit: 兩廳院提供,王映涵攝影

眼睛之外的交流可能

作品的呈現,關鍵仰賴日常中舞者之間相互工作、練習等幕後準備。平時學舞,大家多用眼睛觀察後再帶動身體模仿,但這樣的方式明顯不適用於視障舞者。在這樣的狀況下,明眼者和視障者如何合作?

簡慈儀分享,一開始練習的時候,是先試著用口頭引導舞者運用手部動作;但是當後續要加入腳部時,會發現視障者可能不清楚意思,因而停下手、只動腳,此時明眼者便需要強調,前面的動作沒有消失,而是加入新的動作後持續堆疊。

許映琪表示,有時當動作是動態的時候,不見得那麼容易可以掌握到整體狀況:「因為語言它其實是一個有很多縫隙的東西,沒辦法那麼精確,所以有時候可能聽一些引導語會以為是這樣子做,但就會沒有想到,其實還有其他可能性。」

透過一次次練習與默契培養,舞者們對彼此與動作都逐漸熟悉,原先的不清楚、甚至跳舞時的身體碰撞都隨之減少。簡慈儀說:「一開始排練很容易撞到道具或是碰到其他人,後來發現,我們可以找到一個默契讓動力延續,不會停下來,而是融為一體後能夠合理地把動作順過去。」也才發現,原來在眼睛之外,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方法還有這麼多。

所有觀眾都能擁抱口述影像

有別於日常排練時需有明確指令的語言溝通,可揚與他的快樂夥伴所推廣的「口述影像」工作,也是另一種大量依賴語言的過程;但當語言進入到口述影像的內容設計,有時候保留語言的縫隙,不把場景說得太具體,反而成為協助觀眾想像一齣作品的開端。

對此,張可揚作為編舞者時,在動作編排、舞台調度上,會先有一次自己的詮釋;但進入口述影像的內容書寫時,他則必須和書寫夥伴協調,用語言重新安排一次舞台上原有的安排。

有些動作的質地與細節進到口述時會需要放棄,張可揚舉例:「有一段是真的很想把動作寫清楚,那邊只有兩個八吧,但如實唸完動作要六個八。」於是最後為了顧及整體情境與故事性,捨棄原先堅持。對於這個結果,他認為:「講在音樂節奏上好像也滿合理的,雖然沒辦法真的去感覺到動作組合的拍子 ,但聽起來還是在那個氛圍。 」

三人接著討論,口述影像對於串連作品的完整性其實也有很大的幫助,或許未來不必限於特定群體,而是有需要的人、或是對欣賞演出還不熟悉的觀眾,都可藉此方式對作品有更多理解。對於世界的可能性不停止探索與好奇,是看見彼此的最好方式。

5d2aac82ae6c49a799a88d823fc779f01a7b0fecPhoto Credit: 兩廳院提供,王映涵攝影

打開感受,閉眼也不是錯過

今年新點子實驗場以emo為主題,欲彰顯的是當今工具理性、資本主義至上的年代,反而忽略情緒作為人與機器相異的核心;包括《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在內的五檔節目,都在試圖指向人性中我們無法忽視的不安、焦躁與脆弱等複雜情緒。

以非視覺為主要關懷的本作,或許可以帶觀眾思考,閉眼時的黑暗,能夠轉化出什麼力量?

重新調和各項感官能力,是件不容易的挑戰,但若我們願意嘗試與提升這些認識自己,以及理解世界的更多元方法,許映琪形容:「當你真的用全身的體感去跟周圍世界建立連結的時候,那是很有層次的感覺,你跟世界緊緊相依,那不就是擁抱嗎?」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