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駿揚(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
圖:香港電台
物質是由甚麼東西組成呢?最簡單的答案是——原子(atom)。Atom原意為「無法再分割的神秘東西」,不過今天即使是粒中中學生也明白原子可再拆解為質子、中子及電子。這些亞原子粒子卻又能繼續拆解為更基礎的神秘粒子,而標準模型(Standard Model)就是粒中用來形容這些粒子的理論框架。它指出了世上萬物以及粒子間的連繫均是由各種費米子(fermions)及玻色子(bosons)——及其所引發的強力、弱力與電磁力——所建構而成。神秘其中有些粒子——如夸克(quarks)——是粒中人們耳熟能詳的,也有些粒子如希格斯粒子(Higgs boson,俗稱上帝粒子)——於近年引起了公眾的神秘注意。然而今天的粒中主角中微子(neutrino)至今仍留下不少謎團待科學家解決。本集紀錄片正是跟大家介紹中微子研究的起始與發展。

中微子在標準模型中屬費米子中的輕子(leptons)。在費米子中,它並不像夸克一樣能參與在強力(strong interaction)的相互作用,它也不像電子等能參與在電磁力(electromagnetic interaction)的作用中,簡單來說,中微子就像是獨行俠一般,不喜歡跟身邊的粒子產生關係。有好一段時間科學家甚至以為它不帶質量,因此並不受重力影響。除了重力,中微子就只能參與於弱力(weak interaction)的相互作用,因此要觀察中微子並非易事,我們難以從粒子間的作用來觀測它。正因如此,中微子長久以來都為科學家帶來重重謎團。
那麼最初科學家是如何發現中微子呢?不是由觀測或實驗直接得知的,它是科學家為了應付一些無法解釋的實驗結果所提出的理論。十九世紀人們發現了放射性衰變,其中一種衰變叫「β衰變」。在β衰變,中子可藉放出電子而變為質子(或質子藉放出正電子而變為中子)。然而科學家在觀測β衰變的起始與結果時,卻發現當中有些東西不對勁。他們發覺當中子轉化為電子及質子時,有些能量不見了,令能量不守衡。此外有些自旋角動量也「不見了」,令自旋角動量也不守衡。這兩種守衡定律是物理學的基石之一,科學家當然不會輕易放棄或修改它們。但實驗結果就是這樣,那怎樣處理好呢?

物理學家華夫岡.保利提出了一個當時人們難以接受的答案:他認為β衰變的過程牽涉一些未知且難以觀測的粒子,而這粒子的出現能夠滿足守恆的要求。今天我們當然知道那就是中微子。不過對當時的人來說,這說法並不理想。在科學理論中,提出難以觀測的東西來解決問題往往叫人難以信服,因為這些說法很容易淪為特例假設(ad-hoc hypothesis)——一些單純為防止理論被推翻又缺乏實證的假設。中微子正正是這種難以觀測的粒子。如果有其他粒子會在β衰變中產生,按道理科學家該老早發現了它。但若果有些隱而未見的粒子仍未被發現,那麼它大概就是1)不帶電荷、2)沒有質量、3)能輕易穿過其他原子(不受強力影響)。正因為它甚少跟其他物質產生任何關係,所以我們難以直接或間接的觀察它,因此它才能巧妙的隱藏蹤跡。
幸好「難以觀測」不等於「無法觀測」,科學家最終還是找住了中微子的尾巴。在1956年,美國兩位物理學家克萊德.考恩及弗雷德.萊因斯決定要證明中微子的存在。要探測這隱秘的中微子,首先要有產生大量中微子的源頭。這並不難。人類當時已掌握了核子技術。核子反應堆能產生足夠的中微子讓人有機會觀測到它們。

但問題是,中微子既然獨立特行,不易與物質發生反應,那麼有甚麼辦法觀察它呢?辦法還是有的。理論上β衰變是可以逆轉的,假如一顆反中微子(anti-neutrino)打中一顆質子,這過程會反過來產生中子及正電子。正電子一出現,立即會跟電子結合湮滅,轉化成電磁波。而電磁波則是人類能夠藉儀器來觀察的。雖然中微子(或反中微子)不易與物質打交道,只要源頭能大量產生這些粒子,總會有少量的質子會被它們打中,從而讓儀器探測到它們的存在。實驗結果是正面的,克萊德.考恩及弗雷德.萊因斯第一次以實驗驗證了保利的假設,說明中微子並非子虛烏有的假設。萊因斯後來因此而獲得諾貝爾獎,可惜考恩卻因早逝而跟諾獎無緣。

這實驗只是中微子研究的起源。二十世紀不少科學家對中微子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有些結果更顛覆了科學界的共識,甚至令人對標準模型產生質疑。至今人們仍未完全了解中微子的特性,科學家仍在努力揭開它的面紗,也許將來它能叫我們對這世界的基礎實相產生更深刻的見解。對中微子有興趣的朋友也請不要錯過本集紀錄片。


〔播出時間:2022年5月10日(二),晚上11時〕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