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 可穿透障碍与周期结构电磁反散射的士学示新唯一性及数值算法 | 杨家青 | 数学所 |
3 | Ni2In型六角Mn(Co,Ni)Ge体系磁性马氏体相变研究 | 刘恩克 | 物理研究所 |
4 | 尖化前缘气动加热受稀薄气体效应和非平衡真实气体效应的工程理论 | 王智慧 | 国科大物理学院 |
5 | 红外光谱对铁基超导体母体反铁磁性的研究 | 谌志国 | 物理研究所 |
6 | 低维自旋格点系统的张量重正化群研究 | 李伟 | 国科大物理学院 |
7 | 耗散孤子光纤激光器的研究 | 王擂然 | 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8 | 矮不规则星系恒星盘的演化和气体盘的湍动 | 张红欣 | 紫金山天文台 |
9 | 太阳爆发活动多波段高分辨观测 | 申远灯 | 云南天文台 |
10 | 薄膜/基底界面黏附影响因素的仿生研究 | 彭志龙 | 力学研究所 |
11 | 超导电缆力学性能及绞制工艺研究 | 秦经刚 |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12 | Ni和Eu在固/水界面作用机制研究 | 盛国栋 |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13 | 反物质氦4原子核的实验观测及其产生机制研究 | 薛亮 |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
14 | 多夸克强子态研究 | 吴佳俊 | 高能物理研究所 |
15 | InSe系列光电转化纳米材料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 | 王建军 | 化学研究所 |
16 | 芳香折叠体的构筑及性能研究 | 甘泉 | 化学研究所 |
17 | 介孔氧化硅纳米载药体系的设计合成、多功能化与医学应用研究 | 陈雨 |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
18 | 基于DNA的位论文等闻科功能化纳米材料的设计及其在生物诊断中的应用 | 裴昊 |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
19 | 类蜘蛛丝结构仿生纤维的制备及其浸润性研究 | 柏浩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
20 | F+HD/D2反应体系的高分辨态态动力学研究 | 董文锐 |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21 | 铜参与的氧化三氟甲基化反应 | 储玲玲 |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
22 | 铁性序演化及其热效应 | 李昺 | 金属研究所 |
23 |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电解质及相关界面物理化学的研究 | 白羽 |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24 | 基于二元光学元件的三维聚焦光场整形技术 | 余俊杰 |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25 | 过渡金属催化下多氟芳烃化合物的直接官能团化反应及其应用研究 | 樊士璐 |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
26 | 吲哚及吲哚啉多环结构的不对称高效构建方法研究 | 蔡泉 |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
27 | 高分子主体材料与磷光材料的合成与性能 | 邵世洋 |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28 | 扩展稠环酰亚胺功能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 岳晚 | 化学研究所 |
29 | 新颖四元硫化物的额初合成与二阶非线性光学研究 | 陈梅春 |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
30 | 新型结构胶体光子晶体的制备与表征 | 丁涛 | 化学研究所 |
31 | Pt基双组分催化体系的构建及反应活性研究 | 慕仁涛 |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32 | 有机分子电子器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温雨耕 | 化学研究所 |
33 | 三相萃取传质机理与过程强化 | 于品华 | 过程工程研究所 |
34 | 微通道内多相混合、传质及反应过程强化研究 | 苏远海 |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35 | 进化遗传学中的中科贝叶斯推断 | 张驰 | 动物研究所 |
36 | 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偏振分析:单核苷水平核酸适配体-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 | 章大鹏 |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37 | 新疆西天山–西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岩浆岩的成因及其对地壳生长、铜金成矿的院优意义 | 唐功建 |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38 | 自然生物膜控制营养盐流失及其相关污染的作用机制与技术 | 吴永红 | 南京土壤研究所 |
39 | 早中生代雪峰山造山带的构造演化 | 褚杨 |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40 | 群居、散居型飞蝗代谢组学的秀博选名学网比较研究 | 武睿 | 动物研究所 |
41 | 外来入侵植物防御昆虫能力的进化—以乌桕为例 | 王毅 | 武汉植物园 |
42 | 中国北方温带草原植物群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 杨海军 | 植物研究所 |
43 | 中国主要人为汞污染源汞含量和汞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 尹润生 | 地球化学研究所 |
44 | 全球日冕演化的自适应数据驱动模式和日冕磁场外推 | 江朝伟 | 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
45 | 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技术研究 | 梁荣宁 |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
46 | 磁云边界层与磁场重联 | 王翼 | 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
47 | 热带印度洋海温对南亚高压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影响及其数值模拟 | 屈侠 | 大气物理研究所 |
48 | 硫酸盐还原菌电化学快速检测研究 | 万逸 | 海洋研究所 |
49 | 我国西南地区气候变化研究 | 李宗省 |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50 | 晚第四纪青海湖湖面变化光释光年代学 | 刘向军 | 青海盐湖研究所 |
51 | 中国大陆地震应力传输及断层相互作用的研究 | 单斌 | 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52 | 新疆高寒草原植被群落与温室气体排放对氮沉降的响应 | 李凯辉 |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
53 | 中国区域地表太阳辐射的估算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 唐文君 | 青藏高原研究所 |
54 | 小鼠卵细胞重编程机制研究 | 杨辉 |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55 | 探索FGF13调控神经元发育的功能与机制 | 吴青峰 |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56 | 秀丽线虫凋亡细胞吞噬受体CED-1的循环机制及其介导的细胞骨架重排机制研究 | 陈迪笛 |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57 | 用于纤维素制液体燃料的嗜热厌氧菌产能遗传机制研究 | 林璐 |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
58 | 白介素-17 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 | 朱书 |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59 | 上皮细胞的纤毛发生和极性分裂的调节机理 | 曹景利 |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60 | 神经调节素1(Neuregulin 1)在颞叶癫痫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分子细胞学机制的研究 | 谭国鹤 |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61 | 基于高效诱导体系的小鼠诱导重编程机理研究 | 陈捷凯 | 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
62 | 米团花和紫茎泽兰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态学功能研究 | 骆世洪 | 昆明植物研究所 |
63 | Med23与剪接因子hnRNP L的相互作用以及功能研究 | 黄燕 |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64 | 混合人群和疾病基因的自然选择研究 | 靳文菲 |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65 | 拟南芥磷脂酰肌醇磷酸激酶PIP5K2在侧根发育、向重性及耐盐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 | 梅钰 |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
66 | 含氟调聚物醇(FTOHs)对鱼类的内分泌干扰效应 | 刘春生 | 水生生物研究所 |
67 | 不对称重排反应构建手性季碳氨基酸及硫手性新型双齿配体的设计与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 朱庭顺 | 上海药物研究所 |
68 | CD146分子促进乳腺癌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 | 曾启群 | 生物物理研究所 |
69 | 顽固细菌DNA甲基化模式的模拟及遗传操作 | 张国强 | 微生物研究所 |
70 | GATA类转录因子介导光和油菜素甾醇对光形态建成的调控 | 罗小敏 | 植物研究所 |
71 | 基于自主开发和商用RSoft软件的光子晶体理论研究和器件设计 | 江斌 | 半导体研究所 |
72 | 面向多层次认知的海量多媒体检索技术研究 | 张史梁 | 计算技术研究所 |
73 | FMCW SAR新体制及信号处理方法研究 | 刘悦 | 电子学研究所 |
74 | 基于神经网络的非线性系统控制自适应动态规划方法研究 | 王鼎 | 自动化研究所 |
75 | 危险化学品检测用荧光传感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 | 何超 |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76 | 增强视觉感知的抽象化绘制技术 | 王山东 | 软件研究所 |
77 | 超级电容器石墨烯基电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陈尧 | 电工研究所 |
78 | 面向社会媒体的协同搜索和推荐技术研究 | 桑基韬 | 自动化研究所 |
79 | 无线传感器网络传输可靠性保障关键技术研究 | 李立群 | 软件研究所 |
80 | 室温高灵敏度场效应自混频太赫兹波检测器 | 孙建东 | 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81 | 深亚微米闪存分立器件的总剂量辐射效应及加固技术研究 | 刘张李 |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82 | 明代后期的火器与筑城 | 郑诚 |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
83 | 补偿性还是非补偿性规则:探析风险决策的神经机制 | 饶俪琳 | 心理研究所 |
84 | 时序预测的数据特征驱动分解集成方法论研究及其应用 | 汤铃 | 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