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台灣製造」15張年度專輯回顧(上):串流、台灣單曲當道的製造張年時代,我們仍想讓「專輯」受到更多注目
延續上一篇文章,度專此篇文章繼續討論2021年度台灣專輯,顧下本文評析另外八張專輯,音樂於增添一張「特殊榮譽獎」。會直
I Mean Us 《Into Innerverse》
關於流暢與細節之間的存關調和,I Mean Us的流傳新專輯在所有台灣樂團發行裡,說是下去第一名也不為過。
流暢,台灣來自band sound與合成器(聽得出硬體的製造張年部分,而非全憑電腦軟體)之間的度專對話;細節,在於編曲裡每一分寸都佈滿樂理安排的顧下玄機。至於調和,音樂於則是會直上述兩者皆備後,即使聽覺訊息很多,仍不叫人疲乏。
在I Mean Us的專輯裡,搖滾樂器跟合成器的編法可以分開看,搖滾樂負責較多性格塑造,合成器則仔細地把音符給熟成,邏輯不互搶,但靈魂是分進合擊的。也就是這樣,聽覺訊息裡,有清晰的線條,好似線索很多,卻又能收納在一首一首歌曲裡。
寫歌還是很重要,這並不只是說「悅耳」,仔細聽專輯,裡頭有許多不和諧的音調轉換,尤其是段落與段落間的銜接,並沒有只是順順的過去,而是一心多用,同步進行很多音色的嘗試,卻因為仍重視「寫歌」,編曲始終沒有跨過歌曲本質,試想著裡頭每一首歌即使不插電,仍會是好作品,該如何擺盤,就是適宜與否的提問。
在合成器跟搖滾樂已經緊密結合的時代裡,需要一些專輯,提供「聽覺訓練」,至少對我自己來說,這部分很重要。我們都清楚「搖滾樂裡頭有合成器」不是新鮮事,但怎麼去聽見其中的「用處」與「說明」,或者音樂上的語彙,要做到份上,就不是加減的事情而已。
很感謝這張專輯裡每一個段落與細節,我至今仍覺得還沒享受完。往往聽著細節的同時,就被更強烈的音波流動與旋律色彩帶走,好聽到會被帶走。I Mean Us從旋律命題裡破繭而出,如海浪一波波湧上心頭,腦海仍醉心於上一段音域,另一波漸層又打來⋯⋯冷冽與炙熱間,這語彙即使似曾相似,也是極美的既視感。
當然會想到許多外國樂團的迷幻、電音影子,但同時也在腦中自己證實,即使放在同類型的國外樂團裡,美學上也不會落居下風。
柯智豪《雨季》
柯智豪近年創作多張電影、影劇原聲帶,已從實驗性十足的音樂人「轉型」,當然,對於聲響上的企圖與追求,沒有就此停擺。《雨季》劇場配樂,讓我這老鐵粉,又驚又喜,好像「找回」了什麼,但其實,柯智豪的根本,一直沒變。
自由爵士的丰采,在柯智豪的光影調製之下,色彩獨斷而鮮明,輕/重音與和諧/不和諧音,伴隨著使我沈溺不已的鼓點節奏,具備實驗感性,又能在短篇幅的歌曲之中,創造不同的況味區別。專輯走到〈南方〉時,旋律與異國感襲來,我已完全被說服了,旋律與聲響,絕非只能擇一而為。
《雨季》原聲帶,縱然只是柯智豪多種創作樣式的其中一種,其中的絕對性,卻如此強烈,柯智豪的作品,我每張必聽,雖未必通通喜歡,那份絕對性卻總能在美學上挑戰、駕馭我。
對我而言,這不是一張爵士樂專輯,也不是一張原聲帶,它展現了創作者的自在與決心,這就是「柯智豪的作品」,在創作脈絡中,再劃下一刀,繼續帶著這份血脈與命題,走向更多可行性。
陳建年《人之島》
20餘年的職業歌唱人生,陳建年唱過許多project,包括電影原聲帶、現場專輯,但個人錄音室專輯,這僅是第三張,且離《海洋》、《大地》時隔近二十年,是「員警退休」後,第一次端出完整意念的音樂作品。
作為「國家寶藏」,聽眾可能不會期望陳建年有太「破格」的表現,那的確也不是這張專輯需要表述的事情,但格局本身的大小,仍回歸歌手詮釋與說服力。當我們習慣陳建年之於台東,他心中與音樂中的蘭嶼,又是怎麼樣的島嶼生活呢?那肯定與過往陳建年所闡述的海洋、土地景物,有所不同。
有時候,我們似乎太習慣陳建年的存在與地位,忘記了陳建年擁有一種難以企及的音樂高度——越是靠近個人情感的作品,越能帶出秘境世界觀,而那份世界觀,總是充滿歡迎意味的。
不避諱的在歌曲名稱裡,直觀面向蘭嶼,歌詠吟唱是表達,他彷彿帶我們去到了一個「可能是蘭嶼」,也可能是某一個你理想中的生活:在那裡,沒有觀光與景點、不需shopping,可確實有那麼一片寧靜與回歸生活的地方,其實一直藏在你的心底。蘭嶼其實是一個投射,讓眾人能夠以看見一種生活敘述與歸處,對陳建年而言是蘭嶼,對聽眾而言,可以是任何一處心所嚮往。
藍調風味、小調民謠、耆老獻聲、特色樂器、acoustic感⋯⋯必須要佩服陳建年在歌曲之間的鋪陳安排,非常有道理與音樂邏輯,是全年聽下來,最為流暢且富含巧思的順序(一如序曲般卻又各自有神情的演奏曲,絕對居功不小)。
聽見了嗎?那不只是關於某個歌手的蘭嶼,也是「人之島」,等待著耳際與心情一親芳澤,一旦聽完愛上,你也有了自己的蘭嶼,自己的人之島。這份淡泊的召喚,只有陳建年做得到。
珂拉琪《MEmento.MORI》
每年總有一兩張專輯,無法用樂風道盡。
珂拉琪能創造話題,除了音樂上有奇花脈絡、綻放有理,也表示台灣樂迷所渴望的,是趣味又有料的詞曲咬合。光是把歌詞抽出來看,本身已是生活語言的新世代表述,不宜僅以獵奇視之。
用自然而然的方式,「破解」語言的合宜,以及台灣、華語音樂究竟是否該被語言限制、規範的老題目。該使用日語時就使用日語、該使用族語時就使用族語,該是河洛語就用河洛語,該交錯使用時,就交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