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乐“飞入寻常百姓家”——河南博物院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悠扬浑厚的千年编钟、古朴苍凉的古乐埙、轻柔典雅的飞入瑟、如泣如诉的寻常性箫……丝竹绕耳、金石铿锵之间,百姓古乐声声入心。家河走进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南博就像走进历史的物院文化音乐厅,千年的推动天籁之音跨越古今,绵绵不绝。优秀 每逢节假日,传统创新位于河南博物院主展馆一楼的千年华夏古乐团演奏厅总是座无虚席,一票难求。古乐华夏古乐团自2000年成立以来,飞入以音乐文物为基础,寻常性对中原地区古代乐器、服饰、乐曲以及演出场景进行复原和舞台演绎,带给观众“可以聆听的历史”,已经成为河南博物院的“网红”IP。 华夏古乐团的乐手们不仅是“演出者”,更是“研究员”。从8000多年前的骨笛,到5000年前的陶埙、4000年前龙山的特磬、3000年前夏王宫的铜铃,再到2000多年前的两周钟鼓磬瑟、管箫琴笙和1000多年前的歌舞乐俑……目前,华夏古乐团已复原重构从远古至唐宋时期古乐30多个品类1000余件,发掘、演奏古曲近200首。 古乐复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些乐器甚至没有图片和史料记载,只能凭借仅存的文献资料还原。古乐器复制工作主要由华夏古乐团团长霍锟和乐器首席演奏家等人组成课题研究小组来完成,前期工作主要是搜集古籍资料、制作材料,以及制作工艺等。 “有时从古籍记载中很难找到有用的线索,比如琵琶,很难通过一张图片判断它的面板或丝弦是什么材质做成的,实物资料的匮乏和不易调查也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霍锟说,即便是已出土的古乐器,在复原时也需要通过精密的仪器对原文物进行形制大小、音乐性能、铸造工艺等全方位测量,再根据音乐学、美学、铸造业等专业领域的研究、调试,进而进行数据分析研究,在研究基础上进行方案设计、施工等,而这一切往往需要耗费两至三年时间。 来自8000多年前的贾湖骨笛,是河南博物院所有藏品中“年龄”最大的文物,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吹管乐器,被誉为“中华第一笛”。 为复原贾湖骨笛,重现远古之音,华夏古乐团启动了复原贾湖骨笛的项目。“别看它只是一个钻了几个孔的骨管,我们团队却耗时十几年才完成。”霍锟回忆说。全程参与复原制作的团队成员贺小帅见证了这支远古乐器的“重生”,“尽管仍有瑕疵,但音高、音色已经十分接近馆藏的贾湖骨笛了。” 复原古乐的同时,华夏古乐团也在拥抱未来。 在演出现场,河南博物院运用全息纱幕影像、LED多媒体屏幕等数字化技术,将大量考古、文物资料和研究成果,通过科技手段进行多维呈现,让观众在欣赏演出的同时,得以感受不同时代的考古、文物器物、历史场景;在云端,华夏古乐团运用数字化拍摄制作、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等技术手段,对现有的研究及复原展演成果进行数字化传播,搭建起古代音乐文化互联网传播特色优势平台“云端古乐厅”,让“古乐新声”传得更远。 华夏古乐团已经成为河南博物院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个窗口。游客不仅可以在河南博物院欣赏复原古乐器演绎的《清平乐》等古曲,还有机会聆听1400年前的方响演奏《哈利·波特》主题曲、古乐版《夜空中最亮的星》、改编演奏流行乐曲《孤勇者》等。 “文化不是过去完成时,而是现在进行时,我们要继续探索,让展厅里的文物‘活’起来,让千年古乐‘飞入寻常百姓家’。”霍锟说。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华山景区:“五一”假期每日限流3万人次
- 两岸合办敦煌线上展动画短片竞赛在台颁奖
- 俄稱在多地擊落和攔截21架烏克蘭無人機 烏暫無回應
- iPhone 15 Pro Max貴了2500元,蘋果如何讓消費者買單?|天下雜誌
- 以茶会友!这里的“茶”不一般|汕尾的百变吃法①
- 省教育厅调研皖北卫生职业学院教育工作
- 河南省首家村级“台胞台属之家”揭牌
- 陆智库创刊台湾研究英文刊物 首期纳林祖嘉合作文章
- 春季野菜正当时,污染中毒需重视
- 台青“登陆”化身“创业导师” 构筑台湾创客“筑梦家园”
- 河南省广亚教育基金会向甘肃籍受灾学生捐款
- 闽南大戏院十一载:力促两岸文化深度融合
- 征集倒计时!全国首个乡村休闲产业榜单2024年度评选活动等你来报
- 菲美計劃3月在馬尼拉舉行「2+2」會議
- 当台湾网红邂逅网红城市哈尔滨……
- 新政后台胞个体工商户在琼投资的首个项目落地
- 中國代表:強烈譴責一切針對婦女和女童的性暴力
- 闽台海上直航客运量今年前11个月超65万人次
- 泉州知识产权强企“国家队”成员数量首次破百
- 香港共享基金會赴東帝汶開展登革熱公衞教育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