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復禮(Philip Kuhn,馬華1933-2016)
在馬來亞和邦加,人會容如同在婆羅洲一樣,黨首第自19世紀中葉起,領和立吉隆坡客家人和廣東人就成為當地採礦業傑出的開礦礦生移民群。這些移民社群的先驅學校共同點就是在一位具有超凡個人魅力的領導者之下,組成具有平均主義的因錫意風共同體。群體的生水自治和互保是將他們凝聚成為具有準軍事性質群體的紐帶。而且,起建由幫群首領主導各種傳統儀式,和病患收展示其對於本幫民眾所具有的馬華魅力與威權,也具有重要功能。人會容
至於這些幫群具有多少「民主」性質,黨首第還值得商榷。領和立吉隆坡顯然,開礦礦生他們最初起步時採取的是合資的模式,表明兄弟之間理所當然必須有福同享,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礦工之間的利益分配首先是依據投入的收益,而不是每個人所付出的勞動薪酬。而且,會黨內部既有等級之分(如大兄弟和小兄弟之別),也有種種清規戒律,由於他們定居在邊疆荒野地區而具有的準軍事性質,也使他們的平均主義實際上置於強有力首領的掌控之下。
一位馬來亞華人會黨首領和開礦先驅
摘自柯雪潤(Carstens,1993)
葉亞來是客家人,出生於廣東省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1854 年他前往麻六甲,在一個親戚的店裡幫工。後來,在一個馬來亞錫礦的工作期滿後,他成為當地甲必丹的一名衛士,這位甲必丹是客家人,也是當地會黨三合會的首領(在那一地區,甲必丹之職往往與會黨首領相關聯,不是由殖民當局授權,而是由三合會首領之間傳承)。
當葉的庇護人在一場戰爭中身亡之後,葉被推舉接任了甲必丹之職,因為他已經向眾人證明自己具有突出的爭戰和領導才能,而這兩點正是深受客家文化推崇的特質。不久,這位年少氣盛的強人前往當時還是蠻荒之地的吉隆坡(如今馬來西亞的首都),在那裡,他事業有成,擁有了兩大錫礦。
然而,不久後在吉隆坡附近地區,當地馬來土侯之間為爭奪錫礦稅源而突然爆發戰爭,每一幫派都有客家礦工參與其中衝鋒陷陣。這時,這位雖然只有32 歲卻已經令人敬畏的葉先生,再次被召喚,作為吉隆坡的甲必丹領導其會眾礦工。事實上,葉是一個由礦工們集聚而成的自治性的民間軍事組織的首領。他的領導權建立在同一方言群的凝聚力之上,同時借助於地方神靈崇拜的威權,這與婆羅洲的採礦公司組織有相似之處。
1874 年,英國殖民者染指馬來亞,並建立起殖民體制(以保證錫業盈利)。甲必丹葉發現他自己作為只是如同英國殖民主子手下的一介雇員管理著吉隆坡的華人社會。正如婆羅洲客家人建立的那個小「共和體」一樣,葉手下掌管的團體根本無法與全副武裝的歐洲殖民者相抗衡。不過,葉的錫礦生意風生水起,在吉隆坡擁有了巨額財產。中國商人的傳統是在致富之後將財富用於慈善事業,以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葉也不例外,他在吉隆坡建立了安置病患的收容所,還建立了吉隆坡的第一所學校。就在這位成功的華僑富商計畫衣錦還鄉的前夕,他不幸病逝,年僅48歲。
延伸閱讀:
- 林文圖從創立米店、開採錫礦,到成為麻坡華人領袖的奮鬥史
- 麻坡鐵路夢與興衰史:從百年前的木材蒸汽火車到進入高鐵時代
- 《初戀紅豆冰》:一部敘說馬來西亞小鎮華人離散的故事
書籍介紹
《華人在他鄉:中華近現代海外移民史》,臺灣商務印書館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美國著名漢學家孔復禮最後絕唱!繼《叫魂》之後的最新一部、也是其最後一部中國史學鉅作,厤經十年,潛心研究五百年華人移民史。跨越歷史時間與地理空間,熟練運用社會心理剖析法,以大視野、大敘事、大歷史的獨特視角,重新審視海外華人移民史之重要地位!
華人的移民最早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鄭和七次下西洋如何影響當時中國向外發展的渴求?海外移民的華人,如何與本地人互為「異族」(others)的情況下,找到其平衡及生存之道?「僑居」(sojourning),如何讓華人海外移民出現了一種與眾不同的特質──讓「移民」的本質成為與故里的「聯繫」(connection),而非「離散」(separation)?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李牧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