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科学网—人民日报:三流条件何以创造一流成果

作者:柏木钉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1-10-17 8:22:35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屠呦呦获奖引发的科学思考之二
人民日报:三流条件何以创造一流成果
 “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网人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民日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在2011年拉斯克奖颁奖典礼上,斯坦福大学教授露西·夏皮罗以这样的报流表述,高度评价青蒿素的条件发现。 让国际同行感到震惊的何创是,这一“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造流医学创举”,却是成果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完成的。正如2002年美国《远东经济评论》杂志在《中国革命性的科学医学发现:青蒿素攻克疟疾》一文中所说的那样:“真正让外国同行们刮目相看的是,中国研究人员在进行高尖端的网人科学实验时,使用的民日全都是西方国家早就弃之不用的落后仪器。” 据屠呦呦介绍,报流当年是条件“要什么没什么,只能买来7个大缸,何创在几间平房里用土法做提炼”。造流就是在这样异常落后、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等年轻的科研人员怀着“为国家做贡献”的激情与梦想,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研制出挽救了数亿疟疾患者的“东方神药”,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一位年轻的科研人员在网上留言:向屠呦呦等老一辈科学家致敬!现在的科研条件比以前好多了,可怎么就难得做出世界级的领先成果呢? 他给出的答案是:我们这个年代的科学家大多数都太浮躁了,往往不能静下心来挖掘原创的成果。 这话可谓一语中的。前不久在第五届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立大会上,荣誉组长周光召坦言:我现在特别忧虑的就是急于求成的浮躁状态。有的弄虚作假,有的为追求论文数量而不管质量、效果,结果就是只跟着别人走。由于急于求成、过于浮躁,虽然我国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连年递增,跟踪的速度越来越快,但就是缺乏能开辟新领域的重大原创成果。 科技界的浮躁现象之所以难以改变,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难辞其咎。比如,科研项目政出多门、申请程序过于复杂繁琐、评估考核过于频繁,导致科研人员把大量精力耗费在申请项目、应付检查上;在考评机制上过分看重论文数量,许多单位还把论文与奖金、晋升等挂钩,致使科研人员只求数量不顾质量,甚至不惜造假。难怪许多科研人员呼吁:尽快改革科技管理体制,给科研腾出一片净土,鼓励年轻人安安心心地做科学! 在期待体制尽快改善、环境及早净化的同时,科研人员也应自励自省,多向屠呦呦等老一辈科学家学习,能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潜心研究、攻坚克难。毕竟,现在的科研条件比当年好了许多;而体制的改革、环境的完善尚需时日。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曾就青蒿素的研究历史进行深入调查,他的这段话意味深长:青蒿素的科学史在今天最大的启示是“扎实做事”。发现青蒿素的工作不是天才的工作,而是平凡的人通过认真的工作,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做出了杰出的成就。 更多阅读 南方人物周刊:发现屠呦呦 人民日报:屠呦呦一人获奖不公平吗 专访饶毅:青蒿素科学史最有价值的告诫 相关专题:屠呦呦获拉斯克奖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