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超7成研究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意味着什么

“超7成研究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意味着什么

编辑:汤晓雪 来源:光明日报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时间:2021-08-18 08:43:52 【字体:小 大】

  【新闻随笔】

  日前,超成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发布了“全国硕士研究生学习与发展调查”报告。研究该报告显示,生为生意中国目前的家庭硕士研究生中,超7成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第代大学该项调查还发现,超成当前超过半数的研究全国在读硕士生来自农村、乡镇和县城。生为生意

  其实早在2019年,家庭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的第代大学相关研究报告就曾指出,经调查统计,超成2011年至2018年全国本科高校中第一代大学生比例始终在70%以上。研究如果考虑到近年来不断攀升的生为生意高考大学录取率以及持续的考研热与考研扩招等政策,那么“超7成研究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家庭结论倒也并不令人意外。

  “超7成研究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意味着,第代大学10名研究生中有至少7人是家庭乃至家族的第一个大学生,尽管他们的父辈甚至祖辈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作为子辈的他们成功通过教育实现了阶层流动。也许这些第一代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还将遭遇更多的考验和挑战,但从实现阶层跃升、阻断代际贫困这个意义上来说,这足以构成对“读书无用论”的否定。作为家庭乃至家族同代人中的第一个研究生,他们承载起了家庭向上流动的希望,这就为更多出生底层的孩子摆脱原生环境束缚提供了激励和路径,而这个群体的稳定存在也成为透视国家教育公平的重要标尺。

  作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群体的出现以及加速扩容,与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跨越过程几乎同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不断攀升,尤其是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多种定向招生计划的推出以及助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造成的鸿沟,拓宽了文化、经济等资本不占优势的学生纵向流动的通道。从一些研究和现实来看,众多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的出现为他们的原生家庭带去了教育记忆,帮助同代家庭成员树立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观念,还可以对原生家庭进行帮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庭内成员的入学机会和文化资本,客观上达到了教育扶贫的部分效果,这一点不容忽视。

  诚然,由于原生家庭无法给他们提供理想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乃至社会资本,这让他们在进入象牙塔后不得不直面更多的冲击和挑战,或在学业和就业中处于一定的劣势。其影响还可能延伸至未来的人生进程中,比如形成因害怕失败而不敢轻易尝试的自信不足和回避行为。不过,也要看到,这种原本被视作负面资源的东西恰也是他们获取驱动力的来源,至少在跨入大学校门前如此。

  事实上,算不上好的家境,往往会激发他们改变命运的斗志,艰苦的生活体验和家庭的情感支持锻造了他们自制专一、坚韧不拔的品质和打破社会结构约束的勇气。考入北大的贫困女孩“感谢贫困”的发文刷屏,中科院博士黄国平“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的论文致谢引起万千和声,莫不是因为人们震撼于这种从劣势到优势的转换,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当事人所展现出的韧性与勇敢、创造与突破。

  出身贫寒可能会带来出路狭窄,有限的家庭支持与风险承担可能会缩小他们的选择范围,市场化浪潮和文凭通胀危机的双面夹击可能会增加他们未来择业的不确定性……这是第一代大学生们在“教育公平”的叙事之外另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过去,我们关注他们的在就读期间可能影响学习质量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心理健康、社会活动参与、职业规划辅导等,但现在,我们或许需要一种更具超越性和系统性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个规模不可谓不庞大的群体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为他们提供健全的社会支撑。

  正如因“二本学生”田野调查而引发关注的学者黄灯所言,通过教育将他们培养为“确定的、有力量的人”,让他们在立足社会的过程中,“总能倚仗高等教育提供的屏障,越过一个个在今天看来无法逾越的暗礁”。

  (作者:王 丹)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