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r.A
在洛杉磯舉行的彈力NLDS(國聯分區賽)第五戰,儘管Kershaw(再度?)讓道奇隊的球消球迷失望了,八局被Rendon、失談賽怪Soto連續兩轟狙擊,季後將比數追平,現象鏡頭快轉到九局下,彈力這時道奇隊尚未面臨Kendrick擊出滿貫彈後的球消四分落後,一人出局一人在壘,失談賽怪比數3:3,季後輪到新人捕手Will Smith打擊⋯⋯
清脆的現象一響、短暫的彈力幾秒鐘,Smith將國民隊終結者Daniel Hudson嚇出一身冷汗、球消讓全場球迷從觀眾席上站起、失談賽怪播報員Ernie Johnson聲音上提、季後道奇球員引頸期盼⋯⋯
via GIPHY
直到大家又失望地坐下,現象國民隊右外野手Adam Eaton在警戒區將這球接殺。
就差這麼幾公分,今年的MLB季後賽劇本將可能全數改寫⋯⋯
或許是關鍵九局的比賽張力、期盼贏球的心讓Smith、全場球迷、Ernie Johnson錯估了形勢,又或許,其實是官方在季後賽偷偷換了新球?
今年八月、同樣的球場,AJ Pollock這顆右外野深遠飛球相比Smith希望一擊,擊球仰角高了1.6度、擊球初速慢了1.1英哩、飛在全壘打牆更右邊角落一點,兩天的風速幾乎相同(至少在開賽測的時候如此)、溫度當然是八月這場比賽來的高一些。
via GIPHY
不論如何,Pollock的球多飛了13英呎,順利形成全壘打,我們不知道Pollock這球來到十月會不會出去,我們也不知道Smith回去八月能不能將球送出高牆,但就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讓這些疑問可以合理懷疑到球身上。
彈力球初現
本季例行賽號稱彈力球全盛年,整季下來大聯盟打者總共擊出了6776轟,相比創紀錄的2017年硬是多了671轟,根據專欄作家Ben Lindbergh,若將每一顆2019的全壘打飛行數據帶入2018的公式,將整整少11%的全壘打。若要直觀點(數學上當然不是如此),可以大略說2019比2018球多彈了11%。2014年的全壘打數更是只有今年的六成,總得分上也有不少影響,相比當年,今年整整進步了0.82分。
彈力球到底是好是壞見仁見智,當一顆看似懶洋洋的沖天炮一路飛飛飛過全壘打牆,或許很多人因為又一支全壘打感到興奮,但也或許這麼一點距離改變了整場比賽的結果,讓輸的一方有更多理由、讓過去的紀錄保持人心裡感到疙瘩。當然在同一場比賽使用的一定是同一種球,所以在比賽的當下對雙方都是公平的,但若陰謀論成立,MLB官方確實在不同年度、或是今年季後賽使用不一樣的球,會不會影響球員的擊球策略,間接影響比賽結果那就很難說了。
今年四月Baseball Prospectus分析師Robert Arthur測量本季球從投手手中到捕手手套這段距離球的drag(飛行時遇到的阻力),從物理角度來看,若飛行阻力越多,球速從投手手中一路到捕手手套將會掉得越多,當時創下全壘打新紀錄的2017年的球就有著很低的飛行阻力數字。當然,對於全壘打的形成,我們照理說要聚焦在打者擊球後的飛行阻力而不是擊球前的,但這一項分析其實獲得大聯盟官方分析師的肯定、總裁Manfred的首肯,表示今年例行賽的用球飛行阻力確實比較低,也跟破紀錄的全壘打可能有關連。
MLB’s official stance on this year’s historic HR pace, as Manfred relayed, is this batch of baseballs having less drag, due to the “pill” at the ball’s center.
— David Lennon (@DPLennon) 2019年6月20日
消失的彈力球?
然而,一切在今年季後賽似乎變了調。鏡頭快轉到分區系列賽,飛行阻力這項數字攀爬到了2016年以來的高峰。簡單來說,就是今年季後賽的用球可能是自2016年以來最不彈的。
Air resistance in the playoffs has shot up to the highest level since 2016, causing fewer homers. Multiple lines of evidence suggest that the postseason baseball is totally different than the one used in the regular season. https://t.co/U4NBMd05k9 pic.twitter.com/bdIl09blQF
— Rob Arthur (@No_Little_Plans) 2019年10月10日
根據Arthur的分析,加入球場因素、擊球角度、初速後,本季分區系列賽實際上總計應該要有67轟,而非呈現的43轟,差距的24轟裡面更有三轟在例行賽有高達95%飛出去的機會。
也因此,NLDS第四戰的Max Muncy這顆高飛球擊球瞬間看似十分恐怖,最後還是難逃Michael Taylor接殺。從Taylor的迷蹤先後退再前進腳步,再加上Sean Doolittle一抹邪惡的微笑,不少人應該同樣對季後賽用球產生了一些懷疑。
via GIPHY
不只這些專欄作家、分析師,實際在場中觀察每一顆球的道奇隊總教練Dave Roberts也在季後賽一開始(Smith尚未打出那球前),就表示今年季後賽球的飛行有些奇怪。
LA manager Dave Roberts speculated pre-game that balls in this series were not flying as far as normal in-season jack-rabbit balls. "It doesn't seem like it's traveling⋯⋯I'm sure there'll be some digging on that." If true, Rendon may've just missed a grand-slam on SF7 to track.
— Thomas Boswell (@ThomasBoswellWP) 2019年10月7日
紅雀總教練Mike Shildt也向媒體表示,球隊分析師告訴他在季後賽球平均少飛行了4.5英呎。專欄作家Lindberg更為此寄信給大聯盟官方,得到的是以下答覆:
大聯盟的用球是大批製造的,季後賽的用球只是從季賽剩下的拿出來、製作過程完全相同,唯一差別只是在上面多印上季後賽的標章,此外,球的飛行阻力是可能隨時間改變的。
這則答覆似乎同時贊同也同時反駁Lindbergh、Arthur等人的結論。官方承認球的飛行阻力確實改變了,但官方的解釋是隨時間就會改變,而不是用球的差異,但從上述Arthur得到的數字,在九月底例行賽結束到十月初季後賽開始,球的飛行阻力整整瞬間多了三倍,過去的季後賽也沒有這種突如其來的變化,難道一個小小的季後賽標章真的有這種影響力嗎?
消失的彈力球或許終結了道奇隊最後希望,但其實若彈力球還在,NLDS第五戰早些時刻Kendrick可能已經擊出一隻全壘打,最終贏球的還是國民隊。
Cody Bellinger came up to the big leagues as a first baseman. He also makes plays like this. pic.twitter.com/zVnGVjwf6q
— Fabian Ardaya (@FabianArdaya) 2019年10月10日
也或許,我們其實不應該如此大力抨擊Acuna的跑壘態度,實際上是例行賽的彈力球蒙蔽了他的雙眼。
via GIPHY
更或許球多彈一點,前陣子太空人隊將沒辦法這麼早拋下彩帶也不一定!
- 參考編譯自:MLB Says It Didn’t De-juice the Ball. So Where Have All the Homers Gone?
延伸閱讀
- 用「加重球」訓練,能讓投手球速變快嗎?
- 「打強打平」不是真理,告訴你為什麼該把球往天上打
- 運動員心理訓練:如何避免「練習一條龍,比賽一條蟲」?
本文經運動視界和Bad Bird in the Car - BBC sports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