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吸引台北,不是台灣特殊台體太陽大就是雨很大,有時候在路上看到東南亞商店,人前都以為自己真的往挖回到東南亞了。
近幾年來,東南店台灣的亞商驗異東南亞商店越開越多,這些店面,食材通常是還可化由來自東南亞國家的人自己經營,除了提供當地商品以外,國文也為台灣打造了新的吸引獨特消費體驗。
當然啦,台灣特殊台體「東南亞商店」只是人前一個統稱,仔細去看,往挖還會發現有些店只專注販售單一國家的東南店商品,像是亞商驗異泰國店、越南店、菲律賓店等等。但是,到底要如何從外觀上判斷一家店來自什麼國家?每間商店的特色又在哪裡?東西怎麼買才最對?
這些多數台灣人都可能會有的疑問,或許,可以在這篇文章裡找到解答。(眨眼)
如何分辨一家東南亞商店?
台灣約有四十分之一的人口是來自東南亞地區的移工與新住民,因此,這幾年來有越來越多的東南亞商店紛紛開張,就跟國外唐人街的概念一樣。然而近年來,這些商店除了吸引東南亞顧客以外,也開始湧現了台灣人前往挖寶的趨勢,也讓這些地區文化特色,逐漸被人們更深入地認識。
大多時候,我們可以透過商店外的國旗,來理解商店的地區定位。不過偶爾也會看見一些「泛東南亞商店」,門口會出現多面不同的國旗,這表示店家綜合了數個國家的產品,在同一家商店販售。
此外,商店的名稱和標誌和裝飾,也都是讓我們可以分辨商店主打國家的線索。像是印尼店就一定會寫著「Toko Indo」(不用多說,就是「印尼店」的意思);菲律賓店則通常會以英文命名,色彩特別鮮豔;而泰國店或是越南店,基本上就會出現該國家的文字,並不太難。
各國商店都在賣什麼?
由於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產生的聚集現象,不同的東南亞國家也開始在台北形成了特定集散地,例如南勢角的「緬甸街」、中山北路的「小菲律賓」、台北車站的「印尼街」等等。若對東南亞文化有興趣,這些地方都非常值得關注。
雖然聽起來像廢話,不過在東南亞商店內,主要提供的是各類型東南亞商品,其中就包括食品、調味料、飲料、零食、糖果香料等,以生活飲食用品為主。另外比較特別的是,能看到有新鮮蔬果和海鮮的販售,例如台灣不常見的一些東南亞品種,像是榴槤、龍眼、青木瓜等,而這一些,都是當地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只如此,有些印尼店會販賣熱食,最具代表性的是「Bakso肉丸」(也有冷凍的選項),部分店家甚至還提供內用點菜服務。當然也還有經典零食,如「Tempe天貝」(一款印尼傳統的大豆發酵食品)等。
而來到菲律賓店,絕對會先被大量的罐頭類食品驚艷,包括牛肉罐頭、鮪魚罐頭等,種類非常多;另外還有顏色非常豐富的糕點零食、以及菲律賓椰子油、宿霧芒果乾、芒果汁等,都是很能代表當地特色的品項。
如果有機會走一趟越南店,就一定會注意到那品項多到不可思議的調味料,這也反映了越南人特別注重烹飪的真實狀況。另外也推薦的就是越南咖啡,以及擺在櫃檯前方的新鮮糕點。這些糕點,通常是週末的期間限定,而且每週都可能不太一樣,要買之前,建議跟櫃檯人員確認內容物是什麼。
媲美全聯的東南亞商店
在去過的幾家東南亞商店中,印象深刻的,莫過於中山北路的「EEC」。這家以菲律賓產品為主的大商店,在台灣經營的時間已經超過20年,其規模之大、商品之完整,完全可以媲美台灣人常去的全聯或家樂福。
除了販售東南亞食品,ECC還提供代收移工的薪資結匯服務,也有海運服務車隊,協助把物品寄往菲律賓、越南、印尼等地區。最有趣的是,在ECC的櫃檯旁印有一大張銷售排行榜,方便民眾快速瀏覽人氣商品。如果你不知道要買什麼的話,就跟著這張圖去走把,絕對可以有一些收穫。
也許在不久的以後,還會有更多的東南亞商品在台灣各地出現。下次月底口袋沒錢,如果不想再逛7-11的話,不如試試到附近的東南亞商店走一趟。無論是尋找特殊食材,還是體驗異國文化,這些幾乎隨處可見的東南亞商店,應該可以給你一些驚喜。
本文經every little d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原標題:百元生活指南|吃膩了巷口的本土超商,不如到「東南亞商店」尋找沒吃過的異國美味
延伸閱讀:
- 「三季 Sanji Teahouse」創辦人楊萬利:為什麼要在台灣煮一桌緬甸家宴?
- 「池先生Kopitiam」創辦人池家瑋,在台灣做出讓遊子想家的馬來西亞料理
- 是異鄉也是家鄉,走訪北市中山北路「小菲律賓」感受東南亞風情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杜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