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新聞報導「人工智慧」開發新抗生素,AI真的能加速藥物開發嗎?

議題背景

今(2020)年2月底,新聞新抗台灣各報紙媒體報導AI開發新抗生素的報導新聞,皆引用一篇發布在《細胞》(Cell)期刊的人工研究:〈A Deep Learning Approach to Antibiotic Discovery.〉。

新聞指出,智慧研究團隊訓練AI深度學習,開發首度在不預設任何前提的生素速藥情況下,讓AI找出抑制細菌生長的物開分子。AI成功找到一個最低毒性、發嗎進入初步臨床研究的新聞新抗分子,由研究團隊命名為「halicin」,報導可以在實驗小鼠體內殺死四類具抗藥性的人工重大病原體。新聞提及AI可縮短新藥篩選時間、智慧加速藥物開發,開發是生素速藥全新的突破。

相關新聞:

  • 蘋果日報:可消滅世上最危險細菌,物開美AI自行發現新抗生素
  • 聯合報轉貼台灣醒報:AI助攻醫學研發,發現最強抗生素
  • 雅虎新聞轉貼匯流新聞網:「深度學習+人工智慧」技術發威,科學家靠他們找到可殺死超級抗藥性病菌
  • 科技新報:MIT學者利用AI發現超強抗生素,成果登《Cell》雜誌封面

然而,運用AI開發新藥物仍有許多必須考量的前提和挑戰。對此,專家分別給予回應如下。

朱忠瀚助理教授(國立台灣大學化學系)
2020年3月9日

藥物分子之所以能成為抗生素,必須滿足兩個要件:(一)能夠抑制細菌生長、(二)對人體無害或毒性很低。

該篇論文藉著AI深度學習的能力,從兩個複雜資料庫的數據中,嘗試找出分子結構與這兩個要件之間的關連,最後以實驗測試AI是否能精準地找出新的抗生素。

針對第一個要件,該文首先由研究團隊從美國食品藥物署(FDA)核准的2560個藥物分子中,去除重複的225個後,以細菌實驗區分出「會抑制大腸桿菌生長」的120個分子與「沒有顯著抑菌效果」的2215個分子,並將結果告訴AI。讓AI同時深度學習兩種資料,並且自行歸納出抑菌分子「該有什麼樣的結構」。

接下來針對第二要件,該文作者使用了含有1478個分子對人體毒性的資料庫,以同樣方法訓練AI深度學習,讓AI自行歸納出對人體無害的分子應有什麼樣的結構。雖然沒有預設AI用什麼方法歸納,但是必須預設「找有抑菌功能且對人體無毒性」此目標給AI。

以上的思維合情合理,但執行面卻有缺陷。首先,AI深度學習的成果,取決於訓練數據量的多寡。雖然尚未有研究明確顯示需要多少資料量才足夠,但是就如Google圖像辨識功能,動輒需要數百萬幅照片做訓練。該文作者僅採用2560個分子資料庫中的2335個分子,其實資料量相對較少。

其次,抗菌機制大致可以分為五大類(破壞細胞膜、細胞壁,干擾核酸、蛋白質製造,或是阻止其他細菌代謝物的生合成),藥物分子結構也因抗菌機制的差異而不同。因此AI僅從120種已知「會抑制大腸桿菌生長」的分子,以及2215個「抑菌效果不顯著」的分子中學習,恐怕很難歸納出針對抗菌機制的普遍適用規則。(註1)

如同透過寥寥幾個單字、例句來學習一個新的語言,多半只能學到一點皮毛。AI是否能從1478個實驗數據中深度學習,針對藥物分子找出對人體毒性的規則,也不免令人有相同的疑慮。

最後,AI依據先前兩個步驟所學,在一億多個虛擬藥物分子中,先挑出它認為能抑制細菌生長的分子,再從中剔除它認為對人體有毒性的分子。經過這兩輪的篩選找出23個可能作為抗生素的分子。作者實際測試這23個分子的抑菌效果,結果僅8個有抑菌效果,其中6個效果不甚理想,僅有兩個分子抑菌效果顯著。

其中一個分子雖然抑菌效果極佳,但結構卻與某些已知抗生素類似,實際上新發現的分子只有一個,這樣的效率只能算是低空飛過。

21世紀以來,傳統的藥物研發方法所找到的分子,僅有一種新的抗生素「Daptomycin」通過FDA審核上市。(註2)人類亟需新的方法來突破眼前的瓶頸,包含加速開發流程以及收集足夠的資料。

該篇論文的結果雖然差強人意,但我認為這篇論文的重要性,在於它首次顯示出運用AI開發新抗生素的策略是可行的。如何取得大量、分子結構多樣性高且包含藥物交互作用資訊的資料來訓練AI,將會是日後AI抗生素研發能否繼續進步的關鍵。

林榮信(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與生物醫學研究所合聘研究員/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藥學系與長庚大學工學院合聘教授)
2020年4月14日

以此篇研究在新聞中的報導為例,針對AI開發新藥物的相關研究,分為四個層面說明:

1. 訓練AI開發新抗生素或新藥,不是如新聞所說完全從零開始,而是需要預先假設或設定先決條件。

這個預先的假設或是先決條件,就隱含在訓練AI模型的資料選取與處理中。目前運用AI開發新藥物的研究,花費大約80%的時間及心力,是在訓練AI之前,預先挑選並處理有問題和重複的資料。甚至若不同資料庫之間異質性較高,挑選及比對資料的過程需要更多時間,也必須先驗證訓練出的AI模型是否有效。

這些都是研究時必須詳細設計的重點,也是判斷該篇研究可信程度的依據之一。若要報導這樣的研究,應該在新聞中簡明交待訓練AI所設定的資料條件和前提,會更幫助我們理解AI能開發新藥物的範圍及限制。

2. 結構相似的分子,因對不同疾病或生物體反應的效用不同,會影響針對特定疾病開發藥物時,所訓練出的AI模型。

本篇研究針對不同分子結構及化學相似性的概念為基礎,訓練AI深度學習開發新的抗生素。但分子結構的相似性,並不是開發新藥物時可以完全倚賴的考量。有些相似的分子結構,即使僅相差一個原子也可能造成藥物功能不同。

例如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的藥物「5-氟尿嘧啶(Fluorouracil,5-FU)」,其化學結構式如(註3)所示。如果將此分子中唯一的氟原子換成氫或溴原子,它的藥物功用即消失。

這表示計算化學相似性的要求須非常精確,一個原子的差別都要能分辨出來。舉更極端的例子如藥物「氘(ㄉㄠ)代丁苯喹嗪(Deutetrabenazine)」,許多時候,即使將藥物分子中的氫換成原子序、電子分布結構都與氫相同的氘(ㄉㄠ),卻也會造成藥效的差異。此細微的改變可能產生另一種新藥,甚至還可以申請專利並得到FDA核准。

這些例子都是要讓大家知道,化學相似性這個概念,在用AI演算藥物分子結構時的模糊性。簡單來說,化學相似性不能用絕對的數值大小來衡量,使用不同AI模型來計算,會有不同的化學相似性結果。

另外,自然界實際存在的分子結構,可能會因為結合的蛋白質部位結構不同、溶液種類、酸鹼度,以及電解質強度等因素,和原來資料庫中紀錄的結構有差異。進入生物體試驗後,也可能隨著所處細胞內環境,及和其他分子的交互作用而變化。

3. 運用AI開發藥物後,若要協助後續可於臨床實際使用,或許可以運用AI預測新藥物對生物體的副作用。

的確有研究者在開發預測臨床試驗結果的方法,但是預測方式有很多樣態,要小心評估預測的結果與意涵。甚至,臨床前基於種種實驗結果與數據,依傳統方法判斷藥物應該無副作用,臨床使用卻不一定如此。更曾發生多起案例是藥物分子已經通過臨床試驗上市,卻在實際使用一段時間後才發現有副作用,著名的例子如美國默克藥廠(Merck)的關節炎藥物「偉克適錠(Vioxx)」。

4. 雖然開發抗生素的過程耗時,程序漫長且藥廠利潤較低,但不應被新聞報導誤傳為過去所有藥廠都沒有成果。

由於抗生素的範圍相當廣,也不應被誤解為只有與盤尼西林相關才屬於抗生素研究。此次也並非如新聞所述為人類首次完全利用AI來發現新抗生素,先前已陸續有相關運用AI協助抗生素研發的研究。例如新聞中受訪的評論者雅各布.杜蘭特(Jacob Durrant),就是這個領域的專家之一,可進一步閱讀其所著作的相關研究回顧。

註釋

  1. 「能抑菌」的120筆資料和「不能抑菌」的2,215筆資料,對AI的深度學習同等重要。只要人類設定前提,AI總是可以歸納出「某些」規則,這些規則多有代表性、對人類理解抑菌機制有多大用處,則是另外一回事情。
  2. 傳統的藥物研發方法是搜尋有抑菌功效的細菌發酵產物。Daptomycin即是由玫瑰孢鏈黴菌的發酵產物萃取而來,雖然在1987年已被跨國製藥公司禮來(Eli Lilly and Company)發現,但2003年才被美國FDA核准。
  3. Fluorouracil結構式如圖:
20200318-1圖片來源: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參考資料

  1. Silver, L. L. (2011). Challenges of antibacterial discovery.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24(1), 71-109.
  2. Heidelberger, C., Chaudhuri, N.K., Danneberg, P., Mooren, D., Griesbach, L. (1957) Fluorinated pyrimidines, a new class of tumor-inhibitory compounds. Nature, 179, 663-666.
  3. Schmidt, C. First deuterated drug approved (2017). Nature Biotechnology 35, 493-494 (2017)
  4. Durrant, J. D., & Amaro, R. E. (2015). Machine‐learning techniques applied to antibacterial drug discovery. Chemical Biology & Drug Design, 85(1), 14-21.

本文經新興科技媒體中心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彭振宣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