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可能設計
「行動自由、輪椅自立生活」是族的障礙種說筆者一生追求的生活基本想望。這回的東京的感動自由行,我遊走東京的街道範圍不算太廣。但真真實實感受到這城市空間,觀察對長久因小兒麻痺而限制了行動力的日本人將我而言,真有種說不出的視為「自由」舒暢快感。
筆者曾推著輪椅到日本東京參訪國際福祉輔具展及社區照顧咖啡館。不自不出此行移動範圍包括台場展場附近、輪椅墨田區商店街、族的障礙種說淺草寺周邊街區。東京的感動以下就筆者在日本東京五天輪轉的街道人行街道觀察,從使用者的觀察角度,試著透過鏡頭之眼帶讀者領略日本的日本人將「自由行」。
- 飯店出入口連結外部人行街道的視為斜面坡度剛剛好,斜面末端的截水溝面也平順無礙。讓手推輪椅外出時輕鬆省力,進入時一點也不費力。筆者在東京使用手推輪椅多次進出不同建築物,相同的設計規劃,同樣地被精準落實:
二段階梯經過斜面處理,大大改善空間利用的便利性。除了拉行李箱、推嬰兒車無障礙外,筆者還親眼目睹輪椅族自上而下順暢地快速通過,真是嘆為觀止,感佩日本職人精準的施工品質。
在東京台場寬廣的人行步道上遊走,不知怎的特別輕鬆自在。細細體會後才發覺地面是緩緩的波浪狀鋪面設計,不仔細看也沒感覺和一般地面有什麼不同。推輪椅前進時,在緩上升斜路面完全沒吃力的感覺,緩下降的路面卻能放手滑行十來公尺,完全不需使力。
通往場展的人行步道,大部分的人都走樓梯。樓梯旁設置堅固的扶手,中間設計長斜坡,供拉行李箱者使用,經過15階後設置緩衝平臺再依階而上。左側另設電梯供行動不便者使用,走道上方有遮雨棚,誠意十足:
建築物旁的無障礙斜坡設計,出入口寬廣平順,樹籬也自在地容入地景,其中還巧妙地設計了夜間照明,位置點所在恰到好處。讓人們從遠處一眼就能瞧見,美觀大方、簡潔明瞭:
使用扶手上、下樓梯時很容易在接觸地面時無預警跌倒。樓梯旁最後一階到地面的「扶手延伸」,往往被忽(省)略掉。為讓上、下樓使用者能更安全、安心的行走,它是很重要的關鍵設計:
考量使用者在安全、省力狀況下行走,將斜坡做二段式的處理,在中間設置緩衝平臺,是必要的設計。配合醒目的指示標誌,讓使用者更能在人行街道銜接建築物時更加平順、安心、無障礙:
路面上的導盲磚鋪設整齊、堅固耐用。地面標示說明寫著「目の不自由者使用」。令筆者驚訝日本人看待「障礙」已進化到「不自由」的用詞。對於肢體障礙的我來說,突然有種說不出的感動。原來我只是失去部分的自由而已,而廢物、殘廢、殘障、身心障礙者等等詞彙瞬間化為烏有。那片刻的領會,或許只有身障者才能感同身受如此優美文字想表達的意思。一時興奮竟忘了把說明文字拍下。
商店旁的人行步道小小的斜坡設計,讓人眼睛為之一亮,貼心、好用又好看。整個斜面特意改用細小的木條處理,輪椅抓地力相對好,減少打滑的風險。日本人注重細節的完美嚴謹個性,在此展露無遺:
人行街道旁常見到的隔柵鐵架,很明確的為阻隔車輛進入而設。但間隔仍保留適當距離,讓行人與輪椅族不受影響,可以自由進出。既達到警示效果,同時也不妨礙到一般使用者的權益:
在淺草寺周邊遊走,各種不同鋪面銜接處都非常平整,推起輪椅來完全無障礙。甚至不同程度的高低差也處理得恰恰好,路面上的人孔蓋及排水孔也與地面完美的貼平。坐在輪椅上移動,特別能感受到施工職人的用心:
排水孔蓋的溝縫間隙縮小,孔蓋面防滑設計,鋪設方向與行徑路面垂直,不會讓輪椅的小前輪卡住(溝)。一般人推拉行李箱或娃娃車亦能暢行無阻、平順不打滑。腳穿高跟鞋的愛美人士應該也不需太擔心吧:
建築物周邊開放空間的人行步道,直接鋪設防滑地磚。工法細緻加上講究的配色,美觀大方又平整。筆者來來回回用手推輪椅移動,非常自在、舒服,一點都不費力:
推輪椅從人行街道穿越馬路行走斑馬線至對街,路口轉彎處的護欄設計,既能保護行人安全也不會影響視線。鋪面也很平整,不需費心左顧右盼尋找平順地面前行:
有一天傍晚時分外出覓食,天色微暗,大部分車輛都已開大燈行駛,當筆者輪椅推向斑馬線前進時,車輛突然關掉大燈,我立刻理解駕駛是避免車燈直射而影響輪椅上我的視線,筆者特別向駕駛敬禮表達謝意。此一貼心動作,充分展現日本公民的良好素質。
習慣了台灣街道的坑坑卡卡,到了日本卻輪轉順暢,深切體會原來「不自由」不單單是身體的問題,我們與空間的互動關係亦是重要關鍵。也就是說,我們對空間的想像與設計,影響了使用者在空間中的移動能力。因此體會到:如果在同一空間中容納更多元的使用方式,不僅能提高移動的自由與舒適度,更重要的是擴展人們能相互理解與尊重的空間。
延伸閱讀
- 【專訪】身障者日誌:捷運電梯只是你的「選項之一」,卻是我的「唯一選擇」
- 「健全主義」還是「政治正確」:現代社會如何塑造障礙者的形象?
- 城市設計對長者與輪椅族不友善,出門就像是一場戰鬥
本文經眼底城事與可能設計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