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宮坂宥洪(監修)
色不異空
- 「所有的心經物質都是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經文:色不異空
意思:色與空性無異
在般若心經之中,觀自在菩薩總共喚了「舍利子啊」三次。超圖漢譯省略了最後的解何即空呼喚,但在原典的謂色確是呼喚了三次,所以傳授的不異不異內容也可分成三大部分。
最初的空空空即部分是觀自在菩薩對於「五蘊皆空」的說明。所謂的色色色五蘊就是先前提到的「色」、「受」、心經「想」、超圖「行」、解何即空「識」,謂色而觀自在菩薩以比喻的不異不異方式說明這一切都是「空」。
誇張的空空空即說明未表達真正的意義
觀自在菩薩先提到參透了「吾身由五蘊組成」,接著又提到祂參透了「這五蘊皆是色色色空」。這裡所謂的心經「色」,就是組成「吾身」的元素之一,也就是「屬物質的身體」,也泛指整個物質界。
我們所見的一切都可稱為「色」,而這些物質「除了是空之外,別無其他」,換言之觀自在菩薩的意思是「色=所有物質=空」。
大部分的人聽到「空」都會想到「無」,但如此一來,就會解釋成「所有的物質都是無」,反而讓人無法了解這句話的意思。
有些解說般若心經的書籍會以「若覺得物質存在,它就存在;若覺得物質不存在,它就不存在」這種誇張的方式說明,但實際的意思並非如此。
要了解這句話的關鍵字在於右頁「意思」之處提及的「空性」。
空不異色
- 般若心經的「空」就是「空性」的意思
經文:空不異色
意思:空性與色無異
「色不異空」倒過來說,就是這裡的「空不異色」。觀自在菩薩在說完所有的物質與「空」無異〈相同〉之後,為了進一步說明,又提到「空」與所有的物質無異〈相同〉,這似乎讓人越聽越困惑。
將「空」比喻成「無」,正是讓人感到困惑的根源,因為「空」並非「無」。
空性是「有空間」的意思
假設你眼前有一個沒裝水的杯子,此時這個杯子是「空的」,但不代表「沒有〈無〉這個杯子」。「杯子是空的」與「沒有杯子」是兩回事。
這就是空與無的差異。在印度,會將杯子裡面沒有水這件事形容成「杯子裡面無水」。
如果杯子裡面有水,那麼杯子就是「水的場所」,如果杯子裡面沒水,那麼杯子就是「沒有水的場所」,換言之,這個「沒有○○的場所」就是「空」。
「杯子是空的」代表杯子有「空」這個性質,而這個性質又稱為「空性」,所以可說成「空的杯子有空性」。其實若根據原典解釋,般若心經裡的「空」就是所謂的「空性」。
其實我們可將空性想像成「 空間」,而「空的杯子有空間」,這種說法也應該比較容易了解。
如此一來,這部分的意思就是「物質界有空間」。雖然這種解釋還是有點難以理解,不過請大家先想像觀自在菩薩從四樓看到的風景,繼續閱讀後續的經文。
色即是空
- 佛教最特別的概念就是「空」色即是空
經文:色即是空
意思:色也就是空
「色即是空」是眾所皆知的詞彙,就算是對佛教沒興趣的人,應該也都聽過才對。
這句話是非常具有存在感的金句,但在般若心經之中,不過是前面的「五蘊皆空」的補述,而且就意思來看,只是在強調前面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重述「色等於空」這個意思而已。
不過從一再複述這點來看,不難發現「空」這個概念有多麼重要。讓我們繼續說明「空」這個概念。
因為有空間,所以水才能進入,兩者是密不可分的
在印度的宗教史之中,佛教的「空」是最為獨特的概念。其實「空」在印度是四處可見的詞彙,印度人也是從這個詞彙導出被譽為數學有史以來最大發現的數字「零」。另一方面,印度佛教也將「空」視為瞑想的極地。
前一節提到「空就是空性〈空這個性質〉」,也提到可將「空」視為「空間」,那麼「色〈所有的物質〉=空間」又是什麼意思呢?
若沿用前面的比喻,那就是杯子若無空性〈空間〉,就沒有水能夠進入的餘地,所以在杯子之中,水與空性是密不可分的關係。
因此,沒有空性就沒有水,而沒有水,空性就毫無意義可言。能正確描述物質與空性的相關性的正是「色即是空」這句話。
空即是色
- 每一層樓都有不同的風景
經文:空即是色
意思:空也就是色
「空即是色」就是「色即是空」倒過來說的句子,這點應該不需多做解釋對吧。簡單來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杯子裡面若沒有空間,水就無法於杯子之中存在。反之,如果沒有裝水〈或是其他東西〉,空間就毫無意義可言。這意味著,任何具有形體之物都與空性〈空間〉密不可分」讓我們進一步思考這到底是什麼意思。
對自己的執著是「痛苦」的根源
在般若心經之中,抵達建築物最上層〈四樓〉的觀自在菩薩以比喻的方式說明自己看到了什麼風景,而這棟建築物正是「我們」自己。
一樓是自我還沒形成的「幼兒」樓層。二樓則是自我已經形成的普通大人樓層,也就是所謂的「俗世」樓層。三樓是小乘佛教的樓層,也是舍利子的樓層。最後的四樓則是觀自在菩薩抵達的樓層,屬於大乘佛教的樓層。
對眾生來說,「建立自我」是非常重要的事,但是當眾生抵達二樓,就會出現「對自我的執著」,「苦」便隨之而生。三樓則是「明白自我不過是由五蘊組成」的樓層。
至於更上一層樓的四樓則可看到「連五蘊都只是空〈空性、空間〉」的風景。「色即是空」這個知名的部分就是在描述這個風景。
不過,般若心經並未否定從一樓、二樓、三樓看到的風景,因為沒有下方的樓層,就沒有上方的樓層,所以每一層樓都有自己的風景,眾生只能一層一層往上爬。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心經超圖解:看圖就懂,史上最強般若智慧解析》,墨刻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