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草菇栽培技术发展历程与创新研究进展(二)

2.2 中药渣栽培原材料及处理方法

随着草菇栽培规模的草菇创新扩大,栽培原材料从稻草为主转变为废棉渣为主,栽培废棉渣的技术进展使用量越来越大,价格不断飙升(从免费获得到 1 000 多元 /t,发展最高达 2 000 多元 /t),历程种植成本不断增加,研究无论是草菇创新科研工作者还是种植户,都在寻找免费获得并可替代废棉渣和稻草的栽培原材料,研究利用各种工、技术进展农、发展林业下脚料栽培草菇试验,历程如采用甘蔗渣、研究香蕉叶、草菇创新黄麻屑、栽培剑麻渣、技术进展蚕豆茎、豌豆粉、花生藤、玉米须、酒糟、烟茎、麦秆、油菜籽壳、油棕废料等。与此同时,还开展了混合料栽培草菇试验,如棉籽壳搭配菜园土,剑麻渣加少量稻草,废棉渣加稻草和麸皮,干鸡粪和棉籽壳等栽培草菇均获得成功。尽管在原材料筛选时,许多材料都可以栽培出草菇,但是由于供应量、运输及产量等因素影响,仍没有真正得到应用推广。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镇龙镇一农民在中药厂附近的中药渣上发现有野生草菇,将情况告诉笔者,笔者迅速与该农户到当地共同开展中药渣栽培草菇试验并获得成功,随后进一步在广州市天河区草菇厂进行室内床栽试验也获得成功,虽然产量不如废棉渣,但是与稻草产量相当,由于中药渣可以简单加石灰拌料后即可进行栽培,而且可以免费获得,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到 1995 年下半年废棉渣价格成倍增加时,中药渣栽培草菇开始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随后笔者团队经过多次试验,优化配方、工艺等,筛选出中药渣(70%)垫底、废棉(30%)铺面的优良配方和生产工艺,使原材料成本降低 20% 以上,草菇产量与纯废棉栽培相当。在广东,目前中药渣已经成为草菇栽培三大原材料之一,全国各地也陆续应用中药渣栽培草菇,既为中药渣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创了新途径,又为供不应求的草菇培养料开辟了新的原料来源。

2.3 其他原材料探索创新

进入 21 世纪,随着各草菇主产区培养原材料日趋紧张,从业者继续探索新的草菇栽培原材料,开展菇渣再利用栽培草菇试验研究。彭荣等利用不同菇渣(香菇、平菇、金针菇)处理后加入辅料作栽培基质用于草菇的栽培,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稻草栽培配方相比,经过简单处理的菇渣栽培草菇有菌丝生长快、产量高、成本低等优点,其中金针菇渣栽培草菇的生物转化率达到 22.6%,比传统稻草栽培料高出 15.7%,说明菇渣用于生产草菇菌种可行并有效。研究发现,利用金针菇、杏鲍菇菇渣栽培草菇,其生物转化率分别达 22.9%和 22.0%,比稻草培养料高出十几个百分点。任海霞等利用 5 种不同的工厂化菇渣栽培草菇,发现蟹味菇、海鲜菇菇渣由于透气性较差、粘度大,容易产生菌皮,草菇产量低,不宜直接用作栽培,可添加稻草、玉米芯颗粒等其他原料混合使用。

实践证明,工厂化栽培的菇渣与中药渣、稻草等混合,适当添加其他辅料科学调配,可以取得良好效果,而且栽培完草菇的废料仍然可以再用于栽培双胞蘑菇或制作有机肥,循环利用。但是不同工厂化栽培的菇渣理化性质、孔隙度、颗粒度、营养成分等差别很大,种植户如果培养基配方调配不合理、原材料处理方式不当等会导致杂菌污染、菌丝徒长、栽培质量不稳定甚至出现栽培失败。目前,菇渣栽培草菇还没有实现标准化,仍需进一步探索不同菇渣栽培草菇的配方、处理方法及配套管理技术。尽管在原材料筛选时,许多材料都可以栽培出草菇,但是受供应量、运输及产量等因素影响,目前真正得到应用推广且可持续的原材料只有废棉渣、稻草、中药渣、棉籽壳、玉米芯和工厂化栽培金针菇、杏鲍菇的菇渣等。

3 草菇菇房结构与加温方式创新

3.1 菇房结构

草菇从室外栽培转入室内栽培以来,菇房结构经历了具有一定保温保湿性能的薄膜菇房到有良好保温保湿性能的泡沫房、砖瓦房的过度,目前仍以保温砖瓦房为主。近年来,随着草菇工厂化栽培探索研究的开展,草菇栽培菇房向能人工精准调控的调温、调湿、调光及通风换气的食用菌工厂化栽培专用菇房发展。

3.1.1 薄膜菇房 

20 世纪 80 年代初,草菇栽培还是季节性栽培,菇农采用薄膜菇房和栽培双胞蘑菇60~100 cm)、中间为过道(约 80 cm),设 3~4 层床架,层间距离约 50 cm,最低层离地面 30~50 cm,房顶为金字型结构,最顶层床架离菇房边墙约 50 cm、离房顶端约 100 cm,地面通常不铺水泥。整个菇房面积以 10~20 m2 为主。搭建菇房时,先搭床架,床架柱子也是菇房支柱,搭好床架后在床架四周和顶部封薄膜,再在房顶盖草帘遮阳。这种菇房只能在夏、秋高温季节栽培,在广东珠三角地区一般 5—10 月可以栽培。80 年代后期,这类菇房随着保温泡沫房的出现而逐步消失。

3.1.2 保温泡沫房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保温泡沫菇房是草菇栽培最主要的场地,仅广州市天河区就超过1万间,最典型的泡沫菇房规格长×宽为5.0 m×2.2 m,菇房房顶中间高约2.8 m,房顶两边高约2.3 m,面积11 m2左右,菇房内有两排床架,每排床架4层。搭建菇房时先将场地平整,在地上设地炉供加温用,地炉铺设好后铺厚度3~5 cm的水泥。搭建地上部分时,通常是先搭床架,后盖薄膜和泡沫板。床架框架用杉木方搭建,木方规格一般为4 cm×4 cm或3 cm×5 cm。床架宽约70 cm,层间距离约45 cm,底层离地面约35 cm,顶层离屋顶边缘距离约50 cm,离屋顶最高处100 cm。两排床架间距约65 cm,床架搭好后,在床架外侧及顶部覆盖厚度0.06 mm的聚丙烯薄膜,盖好薄膜后再封泡沫板,泡沫板厚度以3 cm为宜,薄膜接口处用塑料胶布封口。两块泡沫板接口处用杉木片压实,钉牢。最后开设门窗,门的规格通常为1.7 m×0.65 m,窗的规格为0.4 m×0.5~0.6 m。此类菇房因使用寿命短、且易变形倒塌,到21世纪初逐渐被保温砖瓦房所取代。

3.1.3 保温砖瓦房 

与保温泡沫房相比,保温砖瓦房栽培草菇的室内环境条件更加稳定,但造价是泡沫房的 2 倍以上。建造方法如下:先用砖砌房子,长 × 宽为 6 m×4 m,即面积为 24 m2,边高 2.8 m,顶高 3.5 m,盖石棉瓦或隔热瓦。菇房内 2 排床架,床架宽约 1 m,共 5 层,层间距离 0.45~0.5 m,底层离地 0.4 m,顶层离边高 0.5 m,离顶高 1.2 m 左右。设一门,高 × 宽为 1.8 m×0.7 m,设上、下两排窗。砖房砌好后,在屋顶封 3 cm 厚的泡沫板,再封一层薄膜,最后搭床架,房内设加温炉和散热管道。这类菇房保温性能好、坚固耐用,至今仍是草菇栽培的主流菇房。

3.1.4 工厂化栽培专用菇房 

草菇工厂化栽培菇房建造处在模仿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菇房阶段,采用封闭式厂房,菇房面积介于100 ~200 m2甚至更大,墙体采用保温板房,采用自动调控系统,能有效地将温度、湿度、光照和CO2含量调控到适合草菇菌丝生长和发育的状态。菇房内床架宽80~100 cm,设5~6层,层间距离约50 cm,根据菇房大小摆放2~4排床架,过道约1.2 m。由于草菇是高温型菌类,对温度、通风等因素要求与低温型双孢蘑菇有较大差别,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有成型的草菇工厂化栽培专用菇房方案。

3.2 加温方式

大规模采用加温栽培草菇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加温的目的主要是升温进行二次发酵和满足低温季节草菇菌丝培养及子实体生长发育需要。最初的加温采用木炭炉加温,提高菇房内温度,当时木炭便宜,而且草菇每 500 g 售价为 8~15 元,经济效益非常好,后来因为木炭价格越来越高,越来越少人使用且难以买到,到 2000 年后已没人采用。

在采用木炭加温的同时,一些菇农也采用燃煤加温炉、电炉及蒸汽加温,由于当时用电紧张,而且高温高湿环境用电不安全,电炉加温很快没人再用。蒸汽加温也曾被众多菇农采用,但因菇房内室内温度要维持在 30~36℃,蒸汽直接通进入菇房,导致房内湿度增大,室内环境持续高温高湿,菌丝徒长,严重影响子实体生长发育,影响产量和品质,后来也被淘汰。为了避免蒸汽直接加温导致湿度过大的问题,有的菇农改为在菇房内安装循环管道,蒸汽在管内流通散热加温的方式取得较好效果,但因该方式一次性投资较大,普及率不高。燃煤加温因其成本低、操作相对灵活逐步被菇农接受,煤炉加温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二次发酵加温时采用,将已经点燃的煤炉直接放进菇房过道,炉子数量和加煤量根据菇房大小、培养料多少及当时气温而定;另一种是播种后菌丝生长和出菇阶段至栽培结束的加温,这个阶段不能直接将煤炉放入菇房(煤烟废气会影响草菇生长),而是采用壁炉或地炉加排烟管道结合的方式,进风口和出烟口都在菇房外面,管道在菇房内散热起到加温目的,此加热方式一直沿用至今。随着草菇工厂化栽培的开展,电热加温重新被采用,通过新风系统将加热的新鲜空气送入菇房,清洁卫生而且精准调控,是今后草菇栽培加温的发展方向。

4 草菇栽培方法创新

草菇栽培有堆草栽培、层架式栽培、筐式栽培、袋式栽培、玉米芯轻简化地栽等方法,各种方法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程度创新和发展,不同阶段各种方法被采用的比例有所不同,随着产业化的发展,层架式工厂化栽培将成为主流。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广东农业科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相关链接:生物有效发酵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