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講座】《無神之地》作者對談:不要帶你的孩子去那些奴役動物的地方娛樂,關鍵字是「同理心」

文:玉山社編輯部

前言:近期由林務局主辦《一隻台灣黑熊之死》紀錄片巡迴播映展,講座鍵字以2022年於東勢處轄區內發生的無神東卯山黑熊事件,記錄編號711 / 568的地作台灣黑熊人間記事,本片也成功喚醒民眾對台灣野生動物保育的對談的孩動物的地注意與關心。

而在出版界的不帶年度盛事——2023年國際書展——由法國在台協會與玉山社主辦的《無神之地》講座,邀請到法國攝影師吉米.伯納多(Jimmy Beunardeau)與曾任屏東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的去那照養員郭佳雯,將延續野生動物的奴役議題,與讀者們分享討論動物保育的樂關重要與迫切性。究竟面對與人類同享大地恩澤與資源的同理動物們,身為人類的講座鍵字我們,應當如何應對牠們所面臨的無神困境與挑戰?以下兩位講者的對談擷錄:

  • 問:請兩位作者向大家介紹這本書的出版動機?

Jimmy:事實上,這一切始於我在2016年底遇到黃美秀(台灣黑熊保育者,地作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對談的孩動物的地當我在尋找有關台灣的不帶資訊,在瞭解這個國家時,去那我在Youtube上看到一段她的影片,講述了她為台灣黑熊所做的努力與奮鬥。我馬上就在Facebook上加她為好友,並在她的臉書上,看到她剛分享的一篇貼文,那是一張台灣黑熊的熊爪因為踩到陷阱而被截肢的照片。於是我私訊她,想知道有關她為台灣黑熊所做的努力裡,自己可以幫助她些什麼。最終,在我到達台灣時,我們見面了,美秀建議我去屏東野生動物收容中心看看,瞭解台灣的野生動物問題。然後我被全權授予記錄了這個地方。

這項記錄後來成為一個展覽,在台灣各地巡迴展出,隨後我想把它變成一本書。所以我將影像與文字,做了示意本,並向玉山社出版社提案,在這過程中我還邀請佳雯共同撰寫這本書。因為我們在收容所一起度過了很長的時間,我知道她會透過她的記憶和身為照顧者的經驗,用心講述這些動物的故事。而我則書寫了關於我的記憶和一些關於書中呈現的物種的訊息。

佳雯:當時我在屏東科技大學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擔任食肉目組長,與Jimmy接觸比較多,後來Jimmy跟我提起想出一本攝影集,並邀請我為動物寫一些故事,於是開始了我們之間的合作。非常榮幸有這個機會,本來還有些擔心,但仔細想想,也很希望將自己在第一線照養這些中大型哺乳類動物的經驗記錄下來。因此成為這本書的成員之一。

IMG_1743Photo Credit: 玉山社提供
《無神之地》兩位作者吉米.伯納多(Jimmy Beunardeau)及郭佳雯,在2023台北國際書展現場,為讀者簽書的畫面。
  • 問:本書的法文書名直譯是《野生-生命》。請問中文書名為《無神之地》,是有什麼原由與用意嗎?

Jimmy:就法文書名而言,我選擇了《生命-野性》(Vies-Sauvages),因為對我來說,收容中心確實是作為「生命」和「野性」之間的聯繫,這裡是一個「連結」,同時也代表著「分離」。透過這本書,我們所講述的是生命故事,所有故事的共同點是牠們與野生動物的聯繫已被迫中斷。至於中文書名的呈現,是我們編輯的決定。

佳雯:這一題要麻煩編輯,我對書名的唯一意見就是我非常喜歡!

編輯:這個書名有兩層意思。「無神」,可以直接解釋成「沒有神明」。對於因買賣或各種非法原因到台灣的野生動物們,被迫放棄牠們原有棲地與生活習性,在看過書稿、得知這一切,覺得牠們的世界裡,似乎缺少上帝的眷顧。

另個詮釋也是,面對這些野生動物的際遇,我們是否真的需要一個「神祇」?還是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神,而是讓更多人抱持著與郭佳雯、Jimmy相同的信念的夥伴,落實與推動野生動物保有生存權的更多可能性。

  • 問:Jimmy跟佳雯是如何決定書中收錄的照片?是否有挑選的標準?

佳雯:這些照片都是出自Jimmy的心血,我們在收容中心一起工作的過程中,Jimmy也逐漸瞭解一些動物的來源與故事,而他用專業且獨到的眼光去挑選認為適合用來講故事的動物照片。

Jimmy:對於這個項目,我真的想透過眼睛來傳達情感。正如我們常說的,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所以我想讓讀者沉浸在這些動物之中,直接接觸到牠們靈魂的一部分,或者至少是牠們的情緒。透過這些照片,讓讀者彷彿置身於籠子裡,直接與動物們在一起。所以很明顯地,這本書是非常擬人化的,但我認為如果明智地使用這個手法,那會是一個有趣的工具。在這種情況下,它使我們能夠在整個頁面中創造一種真正的共鳴、連結,並觸動所有的讀者,特別是所有年齡段的讀者。

因此,收容所裡有很多動物,我想超過一千五百隻,來自一百個不同的物種,所以我們確實不得不做出選擇。基本上,我選擇了與我有最多互動和交流的動物的照片,然後我也根據郭佳雯想寫的文字進行挑選。最後,我希望這些照片具有美感,特別是在光線和對比度的處理上,向這些野生動物的美感致敬,但也透過「玩」籠子的柵欄——感謝景深效果——讓觀者無法忽略柵欄後的殘酷現實。

  • 問:你們希望透過這本書向社會傳達什麼訊息?如果可以許願的話,政策上或社會層面上有什麼可以改變的?

佳雯:如果說這本書的出版,是想讓大家認識收容中心,或是向大家介紹收容中心的動物,那我會認為,其實我心中還有更大的期待:期待民眾可以藉由瞭解動物的故事,思考這些故事背後的問題,不論是動物的非法販運、馬戲表演或是私養、路殺、犬殺等等。

台灣的野生動物,乃至於全世界正在遭受威脅虐待的動物們還很多,或許大家的生活經驗中也曾遇到過被路殺的動物、被養在小籠子裡的台灣獼猴幼猴、被養在私人農場裡毫無生氣的浣熊……我相信很多人都見過,所以我期待大家可以透過這本書,意識到屏科大收容中心的動物其實只是冰山一角。在生活日常中多觀察周遭,其實你會發現很多保育上的問題,這些問題經過越來越多社會溝通之後,或許可以集結社會的共識,進而利用民眾的力量去幫助這些保育、救傷以及收容的工作得以繼續推展下去。

在政策方面,當然我還是期待保育或環境主管機關可以有更積極的作為。愛因斯坦曾說過:「如果你一直用同樣的方法做事,但卻期望不同的結果,那你一定是瘋了。」所以主管機關若是沒有看清楚台灣整體環境需求,以及野生動物所受的威脅;對於台灣的整體規劃過程中,只考慮經濟發展,那收容中心的工作便不會停歇。

現在的台灣,幾乎沒有大動物被走私販運進來,所以過去因為走私或馬戲團退出台灣而被遺留下來、最後被收容在中心裡的老虎、紅毛猩猩、馬來熊等大型動物,會隨著年齡慢慢死去、減少,但是台灣本地的野生動物救傷數量卻沒有減少。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