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科技家暴的兩難:被監控只要「關定位」就好?這可能讓受害者更危險

隨著科技的科技演進,家庭暴力也出現新的家暴監控型態。試想一下,兩定位妳忍受了丈夫多年的難被拳腳相向,終於申請到保護令,只關施暴的好這害丈夫再也不能踏進家門,正當你以為可以從此睡個好覺時,讓受家中的更危音響突然在半夜被打開,用最大的科技音量播放搖滾樂,原本暗著的家暴監控燈也忽然全被點亮。當你試圖關掉音響、兩定位關掉電燈,難被它們卻又再度「自動」打開。只關整夜,好這害妳就在噪音跟燈光的讓受虐待下,不得安眠。且每天晚上,同樣都情境一再上演。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你的丈夫只要按一下手機,就能遠端遙控這些智慧家電。

科技暴力無所不在,97%的社福人員曾接觸過科技暴力受害者

這類透過科技對受害者進行暴力、虐待、騷擾的行為,被稱為「科技暴力」(Technology Abuse),而智慧家電帶來的家暴還只是冰山一角。

全球最大的女性庇護論壇「全球婦女庇護大會」今年就邀請了各國等對抗科技暴力的專家,分享他們遇到的狀況。澳洲婦女服務網絡WESNET的全國總監凱倫・本特利(Karen Bentley)表示,美國曾針對家暴社工等工作人員進行調查,97%的工作人員表示,他接觸的受害者曾遭受過科技暴力,而在澳洲,也有98%的工作人員曾接觸過遭受科技暴力的受害者。

根據美國非營利組織婦女媒體中心(Women's Media Center),科技暴力常見的型態包括:

  1. 阻止受害者使用科技設備,例如入侵受害者的個人帳戶、封鎖帳戶,或禁止他們使用設備。
  2. 冒充受害者在色情網站、交友網站,甚至在主流社群媒體上設立帳戶,以騷擾受害者或他的親友朋。
  3. 通過簡訊、手機App或E-mail,不斷發送騷擾消息。
  4. 透過監視工具,例如手機App、GPS、針孔攝影機,追蹤或監視受害者。

針對「智慧家電」帶來的家暴,美國非營利組織「終止家庭暴力全國網絡」(National Network to End Domestic Violence,簡稱NNEDV)的「安全網計畫」(Safety Net)主任埃里卡・奧爾森(Erica Olsen)強調,現在流行的系統性的智慧型房屋讓這類問題更棘手,「以前,你可能可以拔掉電源,或把家電移走,但是現在這些設備直接嵌在房子牆壁上。」

  • 「空調突然變成38度、電子鎖天天換」,智慧家電竟成為「家暴」幫兇
  • 你知道甚麼是「色情報復」嗎?別讓甜蜜的回憶成了新型的網路犯罪

一張照片就能透露你在哪,科技讓加害者能輕易「追蹤」受害者

此外,許多設備、手機App都有定位的功能,這對許多逃離家中、借住親友家、或進入庇護所的受害者造成極大威脅。澳洲WESNET的凱倫表示,許多到社福機構求助的女性都會說自己受到監控,「但我們最後會發現,大概80%的情況是,對方透過iCloud帳戶或Google帳戶得知她的位置。」因為,許多女性會與伴侶分享自己的帳戶和密碼。

奧達斯更清楚的說明,我們常用的手機軟體中,有哪些具有定位、監控的功能:

例如Google地圖有個「時間軸」(Timeline)的功能,只要能登入帳號,就能查看手機使用者某年某月某日去過哪裡。此外,手機相機也時常會順便紀錄拍照的地點,這也可能洩漏手機使用者去過哪些地方。甚至還有一些網站(例如Google Lens),能夠分析照片中的地景、街道、招牌等,搜尋出照片是在哪裡照的。奧達斯提到,就算受暴女性很有資訊安全意識,但她的孩子可能傳照片給加害者,加害者就能循照片找到受害者在哪。

  • Google宣布:即拍即搜「Google Lens」將全面開放給Android用戶

奧達斯說,Google瀏覽器還有個「我的活動」(My Activity)功能,能夠察看使用者去過哪些網站。奧達斯表示,如果加害者發現對方正在搜尋家暴庇護所之類的網站,可能會讓受害者陷入更危險的境地。

google__timelinePhoto Credit: 截圖自Google Timeline
圖為Google時間軸的電腦版頁面,左上方可以選擇日期,只要加害者能取得手機用戶的Google帳號密碼,就可以得知手機用戶去過哪些地方。

因應方式:訓練第一線人員了解科技,協助受害者擬定安全計畫

這些科技暴力除了讓受害者飽受騷擾,也可能讓受害者害怕接觸、使用新科技,但這對受害者獨立自主是很大的阻力。奧達斯多次強調:

科技能對受害者帶來傷害,但也可以進行賦權,比如Facebook之類的社交平台,就能幫助他們和親友聯繫、學習新事物。因此,要求受害者停用科技產品、停止上網,絕對不是讓他們遠離科技暴力的解決之道。

由於科技暴力的加害者常常是家中對科技比較理解的人,因此,奧達斯說,重點還是在於,第一線社福人員要了解科技怎麼運作,並且將科技因素納入受害者的「安全計畫」,讓他們了解如何保障自己的隱私與網路安全。

共同擬定「安全計畫」,是社工協助家暴受害者常見的方式,安全計畫的內容可能包含和值得信任的親友或社工設定「暗號」,在電話中講出這個暗號就知道該人需要幫助;與子女設定「暗號」,發現這個暗號就知道不要進家門;準備「緊急逃生包」,將必備物品放在包包中等。台北市婦幼警察隊的制式安全計畫書可供參考。

美國NNEDV最早從2000年就開始,就有意識的研究科技對家暴、女性暴力的影響,而荷蘭的Blijf Groep目前已經建立SOP,在每個個案的例行開案評估訪談中,加入科技、數位資訊相關的問題。

而澳洲婦女服務網絡WESNET,除了訓練了2,896位社工人員,讓他們理解科技暴力,他們更與澳洲最大電信公司「澳洲電信」(Telstra)合作:直接給受害者一隻新手機,並附贈30澳幣(約600元台幣)的通話、上網費用,讓受家暴的婦女得以與親友聯繫,有助於恢復創傷或自立。

安全計畫沒那麼簡單,不是加入黑名單、關掉定位就好

然而,澳洲WESNET的凱倫和美國NNEDV的奧達斯都強調,了解科技帶來的安全、隱私風險後,還是必須依照每個個案的狀況調整安全計畫。

以監控設備來說,就算社工人員得知受害者正被監控,也不能貿然建議受害者直接重置手機,或是卸載監控軟體。凱倫就說,「加害者本來可能從800公里外監視她,兩人在現實中至少隔著800公里的距離,但如果受害者貿然切斷所有監控軟體,加害者可能親自找上門。」

凱倫也說,也有的受害者雖然遭受語音、訊息騷擾,但不願意將加害者加入黑名單,「因為她可以了解對方在Facebook上的活動,並查看他做了哪些事、有沒有可能生氣、她會知道如何因應。」也就是說,加害者也能透過社群媒體,得知「家暴的前兆」,及早因應或準備。

凱倫強調,面對科技的性暴力,不可能有一個適合所有人的模板。多數時候,受害者最了解他的加害者,也有些受害者,只想停止暴力,但並不想結束感情。身為協助受害者的社福人員,也必須尊重受害者的選擇與判斷,讓他們掌握自己的安全計畫走向。

核稿編輯:羊正鈺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