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療傷之旅——與你一起經歷喪親之痛》:做個貼心同行者的要點

起初陪伴喪親者踏上療傷之旅可能會感到膽顫心驚,一方面害怕自己說錯、療傷做錯而加劇了他/她的旅之痛做個痛苦,另一方面又害怕自己提供不到實質的與起支援。以下提出一些建議,經歷希望你更有信心和能力與他/她同行。喪親

幫忙減輕生活上的貼心同行負擔

你可主動向喪親者提出幫忙照顧小孩、開車接送、做飯與打理家務。療傷在喪親初期,旅之痛做個愈是與起瑣碎的雜務,愈需他人代為處理。經歷你可以問他/她需要怎樣的喪親幫助,也可運用你敏銳的貼心同行觀察力默默地做,如清潔房子、洗衣、為盆栽澆水,又或做一個清淡的湯。但留意是否讓當事人感到舒服,不要喧賓奪主。

該說甚麼,不該說甚麼?

你可能會擔心說錯話,令喪親者更加難過。其實無須刻意不提及亡者,因為就算你不提,他/她心內都充斥着亡者的影像;你若無其事地憶述有關亡者在生的故事片段,反而能夠撫慰喪親者的心靈,他/她會感激你沒有因亡者的離開而在言談間或生活上將對方排斥開去。

你應該說些有助於喪親者與他/她自己或這個世界有關聯的話題,例如請喪夫的朋友關心年幼子女的情緒,又或請喪母的年輕人多注重自己的健康與飲食。他們初時可能不容易接受你的勸告,所以必須先讓他/她好好哀悼,處理自己的哀傷及其他情緒,才容易積極地向前看。

盡量不要說些令喪親者更感悔咎及自責的話,例如對於無法補救的決定,不要說:「早知……便不該……」、「如果……便不會……」等等。

不要妄下論斷及批評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悼念方式及時間,不要用「正常」、「不正常」的判斷加諸喪親者的行為或表現(例如不應說「已經三個月了,是時候好好處理他/她的遺物」、「足足一年了,還哭甚麼呢!」),只需尊重及默默的支持與陪伴。

持續定時地給予適切的關心及援助

很多時候陪伴者在家屬喪親的初期很落力給予支援,如幫忙處理喪禮等事宜,但過後卻忘記持續關心及問候。療癒之路是需時的,記着不要讓他/她感到被遺忘,長期支援是很重要的!

應不應尋求專業人士幫助?

若發覺喪親者的情緒長期沒有改善或轉壞,如持續抑鬱、內疚、憤怒或長期失眠,以致嚴重影響日常工作、身體暴瘦、百病纏身,甚至有自殺念頭等,加上欠缺家人朋友的支持網絡,而你又未能隨時隨地去幫助他,便應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讓他/她早日得到適切的輔導。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療傷之旅——與你一起經歷喪親之痛》(增訂版),蜂鳥出版

療傷之旅_3DCOVER圖片來源:蜂鳥出版

書名:療傷之旅——與你一起經歷喪親之痛(增訂版)
作者:黃慧英
出版社:蜂鳥出版

  • 本書初版於2015年推出,一直備受生死教育界及哀傷輔導工作者推薦,絕版至今在廣大支持下重新推出增訂版
  • 增訂版除了新增全新篇幅探討失胎的傷痛及疫情下的死亡外,亦加入由伍桂麟先生撰寫的實用資訊

內容簡介:

死亡,對於某些人而言是結束;
對於身邊人卻是一個開始——失去的開始。

接受失去、過渡悲傷、重新出發,
當中需要經歷多少的情緒來襲和多大的思想衝擊?

長年推廣生死教育、現時從事創傷治療及哲學輔導工作的黃慧英教授,將喪親者會經歷的生理、心理、思想、行為等的變化一一解構,並提供實用的療癒建議,陪伴當事人逐步走出摯愛之死的陰霾。

長路漫漫,可幸仍然有人同行。

作者簡介:

黃慧英
從事哲學教育30年,曾任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香港生死教育學會副會長。2002年開辦「生死學」課程,至2020年退休;亦為香港大學持續進修學院開設「死生之念」、「生死之思」等證書課程,向社會大眾推廣生死教育。近年從事創傷治療及哲學輔導工作。

相關書摘:

  • 解開有關哀悼的迷思
  • 彈性哀悼期的重要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