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佳琦
近五年來,螺螄許多人注意到,粉酸台灣的菜魚吃爆餐飲業流行趨勢正在改變面貌。走在台北、等中台中等大城市的國網美食區,會發現過往不太受到矚目的紅小紅否會逐中國網紅食品,如螺螄粉、漸改酸菜魚專賣店,變台正一家一家地開幕。灣餐
2019年,飲產業的樣貌小螺波 XIAO LUO BO螺螄粉開幕,螺螄以一年一家店的粉酸速度拓店,目前來到第五家。菜魚吃爆同年,等中「刁民酸菜魚」成立,國網至今已有六家分店,2023年更一口氣在租金昂貴的信義區開設信義店、松仁店,還有西門店共三家分店。2021年,官小漁酸菜魚開幕,2023年,米塔集團新品牌「蜀川香酸菜魚」、築間餐飲集團「築間酸菜魚」、漢來美食「溜溜酸菜魚」陸續開幕。
這些餐廳家家大排長龍,更有人用送貨服務「lalamove」的代排功能,免去等候之苦。
《歪腦》記者深入訪問研究者、餐飲業從業者,一窺這一現象的形成,以及其對台灣餐飲業的影響。
螺螄粉與酸菜魚
源自於廣西柳州的小吃螺螄粉,正是這波「中餐出海」中最顯著的料理戰隊。台灣飲食作家陳靜宜認為,其最早在海外為人所知,來自於飲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提及。在第一季第一集中,老師傅在粉上加入花生、酸豆角、酸筍、木耳,再淋上熱騰騰的螺螄湯。
隨後,越來越多的美食節目注意到了這個當地小吃,促成了它的「遍地開花」。
陳靜宜指出,台灣最早的螺螄粉店面,可追溯到2010年左右,是一名來自廣西的陸籍配偶開的小吃店。
「不過當時沒有太受矚目,只是標榜這是某種『家鄉味』,台灣人也只是知道了有這樣『風味特別的小吃』。可是說實話,生意不是太好,因為大家對這些食物的氣味、接受度還沒有太高。所以是一直到所謂的『第二波』,它才真正紅起來。」
「第二波」指的是近五年來,「螺螄粉」因中國美食吃播影片爆紅的現象。2019年,中國網紅李子柒在YouTube上發佈影片「吃得滿足,嗦得過癮,辣得舒坦,就一碗柳州螺螄粉」,從劈筍做酸筍、撿螺螄熬湯、到炒花生、炸腐竹,自制完成一碗螺螄粉。繁複精緻的料理過程,配上田園詩歌般的風景,李子柒在農村暢快嗦粉的畫面,讓這道小吃立刻跨越國界,累積觀看數達8465萬次,為該頻道史上第二高紀錄。
隨後,李子柒推出自有品牌販售調理包(預製菜),也開始出現更多熱門中國品牌如「好歡螺」、「螺霸王」在台上市。
2020年,台灣百萬級YouTuber魚乾接續這波熱潮,拍攝多支螺螄粉吃播影片:「在陽台吃螺螄粉就不會臭了!」、「激臭!螺螄粉究極吃法,臭豆腐、肥腸搞裡頭!」,累積觀看數近百萬次。她於影片中自言,是跟著媽媽看了許多陸劇,加上受到中國吃播網紅張喜喜影響,才加入嗦粉行列。
然而,2023年1月,大賣場販售的「好歡螺」因在包裝上寫著「你是中國人,我也是中國人,四捨五入一下,你就是我的人」引發政治風波。對此,經濟部長王美花指出,台灣本就沒有准許中國製粉條類產品進口,範圍包括中式麵條、寬平面條、米粉條等,「現在進來不是走私就是虛報,不管實體通路還是電商平台都會要求下架。」去年11月,台北市長蔣萬安承諾在將1個月內要求各電商平台下架,並加強稽查開罰。
然而,光是政策上的禁止,依然無法讓這波飲食熱潮停下。在Dcard等台灣社群論壇上,至今仍有不少人「夾帶私貨」,透過加入匿名Line群組,導入網路購物車,仍能買到「好歡螺」、「螺霸王」等中國進口的螺螄粉。甚至在不少知名店商平台,只要不直接搜尋品牌名稱,而是輸入「黑話」搜尋——例如「紫袋」、「黃包裝」,都代表不同口味、品牌的螺螄粉,仍可輕鬆找到商品,結帳付款。
酸菜魚是緊接在螺螄粉爆紅後的下一位新寵兒。
2019年,台中「那個鍋」旗下品牌「刁民酸菜魚」成立,創辦人黃偉豪稱其「台灣第一家酸菜魚專賣店」,至今已有六家分店,2023年更一口氣開了台北市信義店、松仁店、西門店共三家分店。 2021年,官小漁酸菜魚開幕,2023年,「老鐵沒毛病酸菜魚」、米塔集團新品牌「蜀川香酸菜魚」、築間餐飲集團「築間酸菜魚」、漢來美食「溜溜酸菜魚」陸續開幕。
有財經媒體甚至將2023年稱為「台灣酸菜魚元年」。
酸菜魚起源於四川重慶,將烏鱧魚或草魚片醃過,酸菜切段泡水。用葱薑蒜爆香炒酸菜,下魚頭熬湯,接著燙魚片。最後起鍋時,用辣椒、泡椒、花椒、生薑等多種香料爆香油,淋上增加香氣。
相較於台灣人不熟悉的螺螄粉,酸菜魚則一直都在台灣外省菜館的菜單上。然而,來台超過半世紀的酸菜魚,現在才爆紅。根據台灣飲食媒體《食力》報導,作者王福闓提到,酸菜魚原在台灣外省菜館就已經存在,然而並非受歡迎的熱門口味。
直到近年,一方面是中國菜積極經營海外市場,一方面則是台灣人本來就喜好鍋物料理,加上網紅與流行文化的推播助瀾,使酸菜魚得以走紅。
台灣爆紅的背後:中菜標準化,帶來「低門檻的文化資本體驗」
專家們認為,在這些小吃爆紅的背後,可以看到幾個因素作用,改變了台灣的飲食景觀。
其一,是過去難以複製的中菜,正在快速經歷「標準化」的過程。
「過去我們會說,中菜困難的地方是,依照師傅功力不同、火侯不同,很難被大量複製。可是,現在在工業的支撐底下,只要有一定配方,工廠就可以客製化,做湯底,做產品。我們可以說,以現在的科技,中菜漸漸容易被標準化。」陳靜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