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南拌島
拌島仔們在田野調查途中,台北行經台北市南港區中南街134巷一帶,市何發現這附近有許多街貓出沒,成為城市有橘白花貓、愛貓咖啡色花貓也有黑白花貓,城中南皺褶靈巧地在巷道間穿梭,南港輕輕一喚,街貓貓咪們就主動向我們靠近了,台北顯然不太怕人。市何
這個地方為什麼有這麼多街貓?
一方面我們發現附近地上有許多彩色小盤子,成為城市裝滿了給街貓們的愛貓飼料,另一方面舊活動中心旁廢棄的城中南皺褶空間也提供了貓咪們遊憩的空間,加上這裡的南港巷底就是通往中南公園的斜坡,對於汽機車來說屬於死巷子,街貓因此也較少有車輛進入,台北自然吸引了多隻街貓們在此逗留。
如果誠如甘地所言:「一座城市的道德進步與偉大程度,可以用市民對待動物的方式來衡量。」那麼,回顧台北城這幾十年來興起的「愛貓現象」,也許可以幫助我們看見台北文明發展的某個切面。
台北如何成為愛貓之城?
爬梳1950年代的新聞報導中,關於貓咪的報導多半仍將貓咪當作「抓老鼠的工具」或是「不祥的象徵」(例如:死貓掛樹頭的習俗)。
台北市展開滅鼠運動,野鼠白市府民政局負責殺除,家鼠之撲殺,由衛生院免費供給鼠藥,市民可自行消滅。衛生院購到「萬發靈」一批,配製殺鼠藥,即日起免費供應市民使用,並予技術上之指導。⋯⋯並呼籲市民:
(一)飼養家貓,貓自然會撲殺老鼠。(二)堵塞鼠洞,整修倉庫,防其侵入食糧或垃圾中活動;同時應時常清除垃圾及陰溝,留意環境衛生。(三)食品及殘餘食物,應嚴密妥予儲藏,斷絕老鼠偷食的機會,使其無法生存。
(1958-02-02/聯合報/02版)
到了1970年代,則開始出現將貓咪去工具化的論述,或把貓咪當成寵物的案例。
在估計有一百二十餘萬隻老鼠,為全市人口數四倍的基隆市裡,相信祇有「貓咪保姆」夏淑珍家裡,沒有任何老鼠敢光顧她的家,因為,夏女士餵養著八十多隻可愛的花貓,那是老鼠們的剋星。
愛貓的老太太夏淑珍,今年五十一歲,山東人,住在基隆市中山區居仁里居仁莊十二之卅三號;家裡除了一位相依為命的老伴之外,就是那些大小不同、花色各異的八十餘隻花貓。事實上,夏淑珍餵養這麼多貓的目的,既不是要貓為她工作,幫她騙趕或捕捉老鼠;也不是希望從貓身上獲取任何利益。
(1970-09-17/聯合報/03版)
1980年代之後,貓咪受寵的趨勢更是扶搖直上,飼養貓咪的家戶數激增(據聯合報統計)。貓奴現象不只反映在養貓人數的增加,社群軟體中也出現越來越多貓明星,年輕社群盛傳「只要有貓就給讚!」的流行話。1990年代之後城市「貓咖啡」空間的興起,則反映出貓咪們成為被凝視與消費的對象,而「貓咖啡作為與貓相遇的場域則促成了人貓關係的改變,並且形塑起城市中『貓的意象』的文化空間」(林潤華、遲恒昌,2018)。
街貓們的城市皺褶
進一步探討開放空間中人與動物的關係,可以發現這裡的貓咪們依照習性挪用了部分中南街的空間,或跳上矮牆、或悠哉地躺在道路中間、或在廢棄空間中留下許多貓屎劃下自己的地盤。在人類主導的城市空間中,相對於人類畫地盤的「領域化」行為,動物們的生存行動激起的微弱擾動可被視為一種「城市皺褶」,促使人們做出反應。
例如部分居民對於街貓表現出友善的態度,但透過訪談我們也瞭解部分居民對於這些街貓們在此盤據有不好的觀感,展現出內蘊的張力(王志弘、高郁婷,2017)。雖然如此,與中南街貓們短暫的親密接觸是充滿溫馨的,相信是中南街134巷一帶的住家們對於街貓們提供了相當友善的環境,任其長得胖胖,又享有許多寵物貓所得不到的自由!
參考資料
- 王志弘、高郁婷,2017,〈都市領域化的動物皺摺:開放空間中人與動物關係的紋理〉。《地理研究》67: 1-32。
- 林潤華、遲恒昌,2018,〈台灣貓咖啡的演進與空間創造〉。《地理學報》(91): 59-82。
延伸閱讀
- 貓奴也瘋狂:「貓咖啡」的歷史演變與空間文化
- 《60歲開始與毛小孩共度幸福人生》:在決定飼養寵物之前,先想想你的初衷
- 《貓咪花色圖鑑》:「三花貓全都是母的」,是科學還是都市傳說?
本文由中南拌島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