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駁二「不正經調查局」展覽:當我們談起「不正經」,「經」又指的是什麼呢?

文:印卡昂

年底在高雄駁二藝術特區大勇區展出的正經正經「不正經調查局」展覽是在今年高雄畫廊大量撤出的文創空間,試圖再重新打開對於當代藝術感覺的調查嘗試。當我們談起「不正經」(bô-tsìng-king),局展經又經(king)又指的覽當是什麼呢?在台日大辭典中,正經(tsìng-king),們談指的什麼是正確,真誠懇或是正經正經真正,實際的調查意思。換句話說,局展經又這個詞彙在台灣的覽當社會脈絡中,可比日本漢字的們談「気味」、海德格以德語使用的什麼「heimlich」。

PYX_6045Photo Credit: 高雄駁二

文學學者陳昭瑛也曾特別將「正經」一詞放在變風變雅的儒學傳統中,在這裡我想點出的調查並非如儒學研究想強調──對傳統的衝擊與破壞,相對的局展經又是「正經」這個詞彙本身常在文化脈絡中所用來指出「應該」的「實像」的常態用法。台日辭典中,曾有一個詞條是「不正經的女人」,在這裡我們很清楚看到「正經」相對於「有居所可歸」,更有充沛的主體描述面貌。而由曾馨霈策畫以「不正經」為關鍵詞展開的展覽,有更多的是關於藝術家與環境上對話的討論。

日常美學的討論中,我們常會談到審美學或品味常是一種反思的方法。例如河岸上建築物龐大的選舉廣告圖畫中可能就暗示著政黨本身對於環境的看法。對於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來說,人們透過技術來感知事物、甚至建築世界的關係,就有著除了技術科技以外的感知問題。

而人們在日常空間中的特別行動,例如這個展覽中,賴威宇的《City Painter》的這個作品,在錄像中進行水溝蓋的表面修復作業。形式上來說《City Painter》模仿美國公共電視台八零年代紅極一時的鮑伯.魯斯(Bob Ross)《歡樂畫室》,並將繪畫對象從風景替換成台灣輿論中常提到的城市人孔蓋藝術。

這個作品表達了台灣對於公共空間中的論述關注,也諷刺了事實上在都市設計或是文化政策中,所謂的城市美學依舊是嘴砲多於作為。在這個展覽中「正經」與「不正經」的意味顯得複雜許多,例如《City Painter》幽默地提問,正是乎求主體與日常中是否得簡單遵循合群、整體默契的問題。

世界面對主體的主觀經驗,說起來太拗口。但如同柯蘭奇可娃(Deana Kolenčíková)的《亞洲超級短》這個作品,在高雄夢世界舉辦了一個荒謬的短跑比賽。以夢世界的場域來說,這個地點曾是曾經是東亞最大的購物中心;另外一方面,高雄曾經透過了亞運來作為城市改造意識形態的推手。

PYX_5874Photo Credit: 高雄駁二

在這個錄像紀錄中,競爭的意識形態與都會空間的製造,更與高雄乃至台灣文化環境持續惡化有不少的對話。除此之外,這些跑者,也是不正經的,原本就不存在著短跑想像的空間,被柯蘭奇可娃塑造了出來,但就是是何以藝術作品得以能重新解釋感官事物。

《巨大的紅包》可以在四小時中募集到四百二十元以贈與遊民,既是原本日常美學經驗的挪用,但又如同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所說的:「生命中最美好的事情依舊是生硬與粗野的事物常常因為某個無疑是擾亂的介入,而可能成為一個給我們帶來新秩序的肇因。」此處就是「不正經」的日常美學嘗試。

PYX_5877Photo Credit: 高雄駁二

對於日常事物的困惑往往帶來新奇,例如吉洛維茲(Wojciech Gilewicz)與崔廣宇的行動藝術,前者《雕塑》重新探討雕塑作品在全球各地公眾場所中的角色,《畫家之畫》則質疑了畫家在文化刻板印象中的形象;後者,崔廣宇的《系統生活捷徑—城市精神》、《當代生活習作:沉著》則更是以公共場域中不見容或是矛盾的身體動作來挑釁我們對於城市空間的冷漠。

用椅子來舉例,它是日常使用的對象,我們通常在功能之外很少關注它。而像是吉洛維茲透過公共空間的雕像,重新對之產生嬉戲般的新關係,或是崔廣宇如跳馬一般翻躍停在人行道上的機車,就是透過了空間場域平常被忽視的、不曾想像過的行動。我們使用事物的過程中,同樣也被受到這些事物所影響。

「正經」的人是一種特殊環境下的行動邏輯,而吉洛維茲在公共雕像上放上了自己的屁股,或是崔廣宇攀登起了垃圾山。符合誰的使用意圖,提醒觀眾我們跟世界關係的感性關係是誰決定的、誰塑造的,這些意圖所實現的景觀,與看法是充斥在我們身邊帶著重量的。

但這只有公共環境的議題嗎?田中良佑《媽媽當勞》與木村崇人的《110V 電撃調理法》,前者透過重新組合麥當勞的餐點,變成新料理;後者搭著行動藝術《出前調理人家族》,直接利用「電」作為料理的加熱方式。

這兩個以料理主題環繞的作品,田中展示的是麥當勞背後美國化的價值體系,也某種程度利用了「重組」概念,這幾年以資本世為目標的學者傑森.摩爾(Jason Moore)談到「廉價」的邏輯,讓東西便宜取得後同時改變了對食物的概念也是看得到。

PYX_6423Photo Credit: 高雄駁二

田中的作品雖然談的雖然是資本主義的擴張,但同時麥當勞在食物生產線上的異化對成本的精簡,對與用麥當勞做為食材重新做成家常菜的食譜,正是對「廉價」的對抗。

而木村的《110V 電撃調理法》則是反其道而行,在電氣社會中所有烹調方式幾乎被納進了電氣的邏輯裡頭,但是人們用著電鍋、微波爐,並看不到背後牽涉到電廠的種種細節,透過以電流直接加熱牛排等誇張的行徑,人們看到了日常如何牽涉到的體系。事物、器物的品質實際上凝聚了特殊的社會關係,在「不正經調查局」中,透過行動,則將其具體運作的邏輯展現了出來。

PYX_6401Photo Credit: 高雄駁二

如果說「不正經」意味著一種被排除的身體經驗,藝術家盂施甫的《小折磨系列》的裝置床鋪,利用強光提醒一種與睡眠違反的設計,或是蔡尚孚《青春》描述出鳥籠與短裙的轉動,對藝術家是種情愛的時代經驗。但說起牢籠的隱喻,法國歷史學家Jean-Louis Flandrin, 《私人生活史》曾談過十八世紀的用餐禮儀:「每個人有他自己的盤子,玻璃,刀,湯匙,叉子,餐巾和麵包。無論是從普通的盤子,醬汁罐或鹽罐中獲取的,都必須配以器皿並放在自己的盤子上,然後才能轉移到嘴裡。因此,每個用餐者都被一個看不見的籠子包圍著。」

PYX_5938Photo Credit: 高雄駁二

以這個例子來說明,蔡尚孚《青春》雖是一種個人魯蛇美學對愛情的刻板想像,卻也可以說是是整個展覽中,正經的人們一種微型的裝置,人們繞著固定的行動邏輯活著。

「不正經調查局」的展覽在論述上看似輕鬆,但整體上這是高雄難得一見關於日常美學的展覽。日常美學常常會關注到一些生活瑣事的意義,例如散步跟城市空間、飲食及其背後的文化意義甚至一般常人生活中美與不美的價值判斷。像是藝術哲學家亞瑟.丹托(Arthur Danto)所暗示的那樣,新的藝術形式經常引入以前從未考慮過的品質和價值豐富藝術世界,日常美學也提出通過增加新的探究途徑來幫助發展整體美學話語。

PYX_5908Photo Credit: 高雄駁二

在這個展覽中,我們看到了不合時宜的行動跟詭異氣氛的裝置再再提醒著藝術可以暗示甚至提醒我們感知的形成如何多受到社會邏輯影響。做個不正經的人不僅僅是一個以「行動」擾動日常邏輯的展覽,同時也是駁二常年來在藝術與港都生活中關於「藝術」不只是停在畫布上,想告訴民眾回到生活本身怎麼可以尋找到藝術的蹤跡。

  • 展覽名稱:不正經調查局
  • 展覽期間:2019/09/07-2019/12/15
  • 展覽地點:大勇區C5當代館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