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艾爾多安不怕推翻昨日的自己,斡旋以巴衝突是一場利大於弊的外交遊戲

文:劉燕婷

以色列與哈瑪斯的艾爾衝突發展至今,有不少國家都展現了斡旋意願。多安的自大於

例如中國。不怕弊北京呼籲國際重視「兩國方案」,推翻外長王毅也先後與美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昨日沙烏地阿拉伯外交大臣費薩爾(Faisal bin Farhan)、己斡伊朗外長阿卜杜拉希揚(Hossein Amir-Abdollahian)、旋巴土耳其外長費丹(Hakan Fidan)通話,衝突場利希望促進衝突的外交政治解決,中方還特地派出中東事務特使翟雋訪問相關國家。遊戲

俄羅斯也同樣希望停火。艾爾10月11日,多安的自大於俄羅斯總統普亭(Vladimir Putin)表示,不怕弊「需要尋求結束敵對行動的推翻實際辦法,而且是昨日越早越好。這是第一點。第二點,重返談判進程,這一進程本身須為包括巴勒斯坦人在內的各方所接受。」俄方的停火草案也於16日在聯合國進行表決,內容呼籲以色列和哈瑪斯立即實行持久、受到全面尊重的人道主義停火;譴責針對平民的一切暴力和敵對行動,以及一切恐怖主義行為;呼籲安全釋放所有人質;呼籲人道人員不受阻礙地提供和分配援助,包括食品、燃料和醫療,並為有需要的平民安全疏散創造條件。但最後草案沒能獲得至少9票贊成,宣告流產。

接著是10月21日匆匆過場的開羅和平峰會。峰會由埃及主辦,但安理會五國(中美俄英法)領導人皆未出席,會中阿拉伯國家代表輪流譴責了以色列,聯合國祕書長古特瑞斯(António Guterres)也呼籲立即「人道主義停火」、不要忽略唯一能實現和平穩定的「兩國方案」。但峰會最後並未發表任何聯合聲明,原因也很現實:多數阿拉伯國家不喜歡哈瑪斯,部分阿拉伯國家更已同以色列建交,與會各方自然就無法針對評論哈瑪斯7日襲擊、承認以色列自衛權、呼籲停火等議題達成公開共識。

再來是早在10月9日就表示「準備斡旋以巴衝突」的土耳其。10月16日,土耳其外長費丹指出,土耳其正準備就以巴衝突提出「擔保模式」,來緩解緊張局勢、迫使以色列接受兩國方案。「由於沒有對以色列表明具體立場,以色列繼續其行為,並沒有改變其態度。該地區各國、阿拉伯聯盟和伊斯蘭合作組織應重視這一點。我們甚至進一步建議,巴勒斯坦方面的擔保國應來自該地區。這包括土耳其。其他國家也應成為以色列的擔保人。一旦達成雙方都同意的協定,擔保國應承擔起履行協議要求的責任。」

綜上所述,土耳其可說是所有斡旋方中,唯一公開提出「如何強制推進兩國方案」的國家,因為所謂「擔保模式」,其實就是對以巴衝突實施「大國共管」,希望打破現在美國強烈支持以色列、伊朗支持哈瑪斯、其餘巴勒斯坦人缺乏奧援的現況。當然,「擔保模式」只是土耳其的單方提議,若沒有與域內各國形成共識,基本上沒有實踐可能,但土耳其的做法反映了以巴問題在其對外戰略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土方希望能藉此展現的大國身分。

尤其艾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ğan)又在25日表示,哈瑪斯並非恐怖組織,而是保護自己土地而戰的「解放者」(liberators),這一表態遠比起多數阿拉伯國家「激進」,顯見土耳其欲借此事得分的對外思維。

土耳其在以巴之間的平衡政策

回顧土耳其與以色列的互動,1949年兩國建交以來,以巴問題一直是攪動雙方的重要因素,只是呈現方式有所不同。

1949年至1990年,土耳其雖是第一個與以色列建交的穆斯林國家,卻也十分擔心阿拉伯世界的輿論,因此只敢與以色列進行有限的隱密聯繫,例如1956年以色列入侵西奈半島後,土耳其便宣布降低雙方關係至「代辦等級」,但1958年兩國總理秘密會晤後,以土便開始了情報共享,土方更在1963年將兩國關係回升至「使館等級」。

1967年六日戰爭後,土耳其雖與阿拉伯國家共同呼籲以色列撤出佔領地,但土耳其並未稱以色列為「侵略國」,與其他阿拉伯國家有所不同。

1979年,土方允許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在安卡拉開設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簡稱巴解)辦事處,並在1980年因以色列併吞東耶路撒冷,而宣布外交兩國關係降至「二等秘書級」,一直要到1991年馬德里和平進程結束後,土耳其才與以色列重新進行「大使級」接觸,不過同時也將與巴勒斯坦權力機構的外交關係提升到同一級別。

1990年代,在馬德里和會、奧斯陸和平協議的以巴和解背景下,以土關係有所深化,不僅經貿互動升溫,雙方也確立了「敘利亞存在威脅」的共同戰略目標,尤其土耳其為打擊盤據敘北土南的庫德族武裝,希望尋求以色列的軍備支持,而雙方在國防工業市場的互動,毫無疑問成了這段關係的穩定基礎,兩國也不避諱展現「戰略夥伴」的公開立場。

但2000年巴勒斯坦第二次大起義爆發後,以土的10年蜜月期就此下滑。一來,土耳其輿論強烈抨擊以色列軍警的暴行;二來,艾爾多安帶領的正義與發展黨(AKP,簡稱正發黨)在2002年11月勝選,前者在以巴問題上的強硬表態,也在一定程度上衝擊了兩國關係。例如2004年以色列暗殺哈瑪斯精神領袖艾哈邁德・亞辛(Ahmed Yassin)後,艾爾多安便公開譴責這是「恐怖行為」,並稱以色列在加薩地帶(Gaza Strip)實施「國家恐怖主義」。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