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藝玶
(注意:文章內容含有遊戲劇情及內容描述)
最近國產遊戲公司推出了一款新作品《還願》,從相我從上一次的爭吵中《返校》就成為了他們的小粉絲,這一次當然也不會錯過,還願邊玩邊尖叫,不安隨時跳出的全依鬼影嚇得我崩潰。但隨著故事進展,從相走到家庭夫妻相處回憶主線,爭吵中在夫妻衝突爭吵中,還願我嗅到了熟悉的不安味道,這是全依在談話工作現場從來不曾少見過的對話模式。
「我不是從相都說過了嗎?房租水電都快沒著落,要想辦法呀!爭吵中」
「這樣家裡怎麼辦?小孩不顧了嗎?你怎麼那麼自私呀!還願」
「不是不安嘛,家裡不會怎樣呀,全依家裡我還是會顧呀!可是你是有什麼好生氣的啊!我就只是想幫幫忙。」
「錢我會處理,男人的事你不用管」
「什麼叫做男人的事?你算什麼男人呀?整天窩在家裡,好手好腳不出去工作,寫那麼多,還不就賺那幾個錢,拜託你現實一點好不好,你那種劇本現在已經沒有人要拍。」
「好了!不要再扯這些了,我現在不想聽。」
音效開始出現碰撞以及孩子手裡敲打著彈珠的聲音逐漸加快,焦慮害怕的情緒上升後,也造成呼吸氣喘加劇。夫妻兩人從互相關心相愛,對未來充滿期待的狀態,走到伴隨著現實的柴米油鹽壓力和物質考量。這讓婚姻出現了裂痕,溝通內容一旦開始加注過多的情緒,那就不會是一開始的「我只是為你好」的想法,例如這個家我也想幫忙,你不用獨自一個人承擔這個家的壓力,太太在剛開始的本意或許可以轉化為這樣的角度理解(或者太太也可以學習試著這樣表達)。
從相愛到爭吵到底是怎麼回事?
但要善易理解對方的溝通內容很難,讀懂對方背後的善意更難,尤其是對具備「不安全依附特質」的人更是難上加難。
什麼是依附特質?這要從演化開始說起,哺乳動物剛出生時的脆弱和無助,導致依附在主要照顧者身邊,是一種延續生命和情感滿足的方法,透過天生的氣質特質和後天主要照顧者的互動,個體逐漸長成了不同的依附模式:安全依附和不安全依附(其中又分焦慮型和逃避型)
- 安全依附:安全型的成年個體,較能夠感受和察覺自己的內在深層情緒,適度的跟親密者分享自我的脆弱無助,也能依照著目標和回饋做些彈性調整。
- 不安全依附:不安全依附的成年個體則相反,焦慮型會因為內在的害怕被拒絕或無助,行為上反而用批評、指責、攻擊等方式來掩蓋著脆弱。逃避型會因為害怕被拒絕或無助,行為上用理性冷靜、漠不關心、逃避退縮等方法來掩蓋自己真實想法。
有一個心理實驗,就很清楚呈現這兩者特質所表現的行為差異(Collins & Feeney,2004)。
心理學家邀請夫妻檔來參與實驗,開頭測試他們本身的依附風格,接下來分配任務,其中一人負責一項口頭報告,另一個人負責給與回饋。至於報告內容講得好不好已經不是重點,因為心理學家將回饋內容操控為正向回饋(天呀!你講得可真好)和負向回饋(天呀!你講得差極了),目的就是要看報告者的反應和態度。
心理學家發現了有趣的結果,在收到正向回饋時,兩者依附風格的感受並未有差異,但收到負向回饋時,便出現明顯落差。安全依附者也許感到難過和失落,但用比較好的方式來表達感受,換取雙向的互動和溝通。然而不安全依附者面對挫折和批評,則是以憤怒和不滿(再嚴重還有攻擊行為)來掩蓋內心的悲傷和失落,有時候反而強化夫妻衝突的可能性。
於是在遊戲裡我們看到,夫妻開始出現你一言、我一句的指責,或是暴力行為後的破碎旗袍。
憤怒的情緒,會讓相愛的兩人溝通轉身變成一種刀割肉競賽,比賽著誰傷誰最多。最可怕的恐怕是因為我跟你很熟,你的痛點在哪裡我都清楚,所以也能更加用力的使用語言來往彼此疼痛的位置插下去。
相愛容易相處難,真的難,特別是心中的那個魔:你是我最重要的人,為什麼反而不懂我?憤怒有時會讓你忘記,對面的那個人是你最該珍惜的人,最後愛在衝突裡被消磨殆盡。
依附取向是能夠改變的
難道這樣就沒有希望了嗎?說真的,現在是2019年,你可以採取比《還願》30年前的故事裡更好的做法。就像一篇社工師寫得社福制度的演進和改善,你的確也可以換更靠譜的做法守護你愛的家人,至少比燒香拜佛更快、更有效一些。
順便再跟你補充一件事情,上面的心理實驗有更近一步的縱貫研究,也就是多年後追蹤這些伴侶的情況,發現所謂的依附特質是可以改變的。在一段關係裡的經驗,對25-30%的人是有助於學習更新、更健康的人際互動方式。如果你發現單靠自己的力量學習改變不容易,你還可以尋求身心科或是心理諮商來幫忙(如果你到現在還是把身心科、心理諮商聯想到龍發堂,我們倒想問問你是哪個年代穿越過來的人?)
所以看著網路上眾網友不斷批評何老師,認為他造成了故事裡家庭破裂、妻離子散的局面,我反而很平靜看待。因為該先照顧好的是那個脆弱、無安全感的內心自我,才不會讓奇怪的事物趁虛而入,侵犯平靜的生活。何老師可能不僅僅代表著怪力亂神的邪教信仰,在我看來還有一罐罐的酒精酒瓶、一包包的毒品合成品、一次次的熬夜未睡的打電動夜晚、一袋袋重複過度購買的非必需物品......這些虛幻不實的逃避焦慮暫時替代物。
要知道,最堅強的自我,其實是放下無謂的堅持和傷害,好好的在可信任的人面前脆弱和接受溫暖後的休息。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