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動畫】《虛構推理》與後結構主義(下):琴子為何能成功帶動風向,解決鋼人七瀨傳聞?

文:李佾學

  • 【動畫】《虛構推理》與後結構主義(上):如何利用「虛構與謊言」破除鋼人七瀨的動畫動風都市傳說?

上文簡單介紹了《虛構推理》中〈鋼人七瀨篇〉的劇情,並且爬梳理性主義、虛構下琴向解後結構主義的推理脈絡之後,本文要將上文提及的與後這些概念拉回〈鋼人七瀨篇〉中的脈絡。

後結構主義與〈鋼人七瀨篇〉

後結構主義最初就是結構決鋼一種強調去中心化的理論,它是主義一種應用性廣泛的思想,但仍有其核心。為何在文學上,功帶後結構主義消除了作者詮釋的人瀨文學解構中心。而若是傳聞放到《虛構推理》,筆者認為岩永琴子在處理鋼人七瀨事件上的動畫動風做法,就是虛構下琴向解一種將事實給「文本化」的行為。

鋼人七瀨的推理亡靈存在,已經是與後客觀且無法否認的事實,但這個怪物身上卻有「被相信程度影響」的結構決鋼特性。更準確地說,鋼人七瀨是由群眾的想像所誕生出的怪物。它出生的方式是一把雙面刃,一方面它可以毫無限制的成長,另一方面它卻也有可能輕易的就消失。這類的怪異破除方式就在於消去群眾的迷思。

然而,在鋼人七瀨創造出無數事件的當下,網路上對其相信程度與討論聲量是如日中天,即使琴子提出再具有邏輯的反駁也難以起作用。琴子清楚了解自己的意見至多只能算是一種對於事實的解讀,因此她選擇將鋼人七瀨的客觀存在事實,作為一種「書寫性文本」放至網路,邀請群眾共同參與詮釋這個事實。

在動畫第八話中的一段文字可證: 「如果這是正常的議會或理事會,擁有決議權的人們通常互有掛鉤,最後關頭才亮出相反意見的風險太高了。但在這個議會上擁有決議權的人,正是閱覽這個網站的所有人。」

在現實的討論會議中,對於討論主題的詮釋權,經常都早早被預設了討論方向,但網路平台的混亂無序,卻反使每個參與者都有發言權。將「事實」這個文本放在網路上,邀請群眾解構的可能結果,便是孕育誕生出新事實的意外。

假設將「事實」視為一個文本,那麼普世的理性思考以及事實的客觀存在,就是它的「詮釋中心」。但當事實變成一種可供討論的概念時,每個人自然就會對其有不同的詮釋。

在上文分析中,筆者曾提及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作者已死論」,所傳達出的敘事邏輯是預設性意義的不存在,以及使用者賦予定義的概念。而琴子在六花架設的網路平台上討論「鋼人七瀨是否存在」的嘗試,就是在使群眾認知到其存在的事實,並非是被預設好或無可辯駁的,一切端看群眾要以何種角度去「思考」這個事實。

不過,網路風向早已定型以久,多數人在討論鋼人七瀨是否存在時,都是以「存在」為前提而進行討論,因此,若只是單純地把疑問丟上去,最終也只會走向早就被決定好的答案。

所以,琴子準備帶風向的四個方案,便是一個以不同角度思考事實的示範。而在詮釋鋼人七瀨案時,琴子捏造了數種虛構卻又合於邏輯的推理。例如,將刑警遇害案詮釋成與素有不睦的女警刻意所為,犯案過程琴子也詮釋的非常清楚,不過動機的說服力卻不夠。

而後琴子又創造了兩三種邏輯推理,每一次都稍微瓦解網友對於鋼人七瀨的相信度,而每一次的嘗試都是在為最後的底牌鋪路。琴子之前數次的嘗試,都是在快要成功的時候突然被逆轉風向,但她也捉住了這些機會。

在最後一次的嘗試中,琴子提出了更為嚴密的解答,並藉著網站管理員前幾次對她意見的否認,來佐證她所提出的管理員與作案者就是七瀨花凜的宣稱。在這一次嘗試中,風向終於成功被改變。

琴子為何能成功帶動風向,解決鋼人七瀨的事件?

琴子得以成功的原因,在於她在詮釋方向上對後結構主義的熟練掌握。上一段曾提及她文本化了事實,而在此處她更是文本化了所謂的推理。她知道自己的推理是奠基在虛構之上,但是她提出的推理在被認同者使用之前,也不過只是一串符號,認同她推理的人會賦予其意義,而在最終被認同的提案,就成為了新的事實,因為遭文本化的事實是仰賴人們去思考的角度,從而得到意義。

除了對於語言的熟練使用外,與後結構主義相輝映的思考模式,在另一個方面上造就了琴子的成功,也就是成功引起群眾參與討論的動機。

以文本的角度來看,還未被放到網路空間上討論的「事實」就是一種「閱讀性文本」。也就是具先設性意義的事物。《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p.150提到:「『閱讀性文本』指的是那些作者已經預先安排好固定意義的作品,因此拒絕將詮釋的可能性留給讀者。例如官方歷史、偉人傳記、寫實小說與教材課本的意義就屬於一種『閱讀性文本』。」

在現實世界中,人們所謂的事實指的是可被「驗證」且「中立」的陳述,因此事實的誕生必得經過此二標準的審核。對於事實,人們無法再賦予其什麼意義,閱讀性文本的意義由作者先行賦予,而事實也是先在一套普世標準中,被設定了它將如何被人們認知。

因為事實無法再被找出任何超出客觀範疇的詮釋,人們對它只能以單向的管道接收。事實的存在與人們對其的認知,已經在普世價值觀下被正常化成與生活密不可分。人們不會對得知事實而產生任何喜悅之情,就像是一般人不會覺得呼吸值得感激。

然而,當事實被放到網路上討論時,琴子為其轉化的「可議性」使事實成為了「書寫性文本」,也就是可被開放討論的事物。《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p.151提到: 「它邀請讀者一同進入詮釋的開放性場域,提供每個讀者產出詮釋路線的機會。當讀者在努力閱讀、『理解』時,可以感受到一種『快樂的感覺』。」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