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科学素养 感受自然之美
2024年初,提升自然资源部、科学科技部联合印发通知,素养公布2023年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名单,感受50家科普基地被命名为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自然之美 近年来,提升各科普基地不断提升科普服务能力,科学开展多样化的素养科普活动,突出公益性、感受开放性、自然之美示范性,提升推动普及自然资源科学知识、科学提升公民自然资源科学素养。素养 创新载体 活用资源 “真的感受可以在大楼里开钻机吗?” “这个洞挖了多深,挖到了什么?” 在中南大学地球科学楼的自然之美钻探实验室里,一群中学生围着实验师匡立新问个不停,一双双好奇的目光聚焦在实验室里4层楼高的钻机上。 这里是中南大学国家自然资源科普基地,学生不仅能参观,更能体验教学科研一线的各式实验器材。基地负责人王李昌说,整栋大楼都是科普基地,一个个实验室就是丰富的科普资源。 高校实验室怎么变成了科普胜地?王李昌介绍,高校实验室在完成教学科研任务后,还有部分空闲时间。与此同时,很多重大科研项目结项后形成的过程模型、成果产品及装置样机等未被充分利用,缺少展出机会。“科普基地发挥高校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创新载体、活用资源,将用于教学科研的场地、设备、设施及模型利用起来,既可减少科教资源闲置,又能保障科学普及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王李昌说。 走进矿物学实验室和岩石学实验室,一块块矿物样本、一盒盒岩石薄片标本,直观展示地球的微观世界。实验师沈灿介绍,依托中南大学地球科学实验中心的设备和标本体系,孩子们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岩石薄片标本。“很多孩子第一次看到,岩石经过切片、打磨后,竟然是半透明的,通过显微镜还能清晰观察岩石的结构和纹理,这样的体验是通过动画、图册和文字无法获得的。”沈灿说。 “除了实验室,科普基地还有深部钻探平台、地质灾害模拟演示室等,可以让孩子们接触到完整的地球科学体系。”实验师毛安琦说,这里现在是中小学生的热门打卡地。 不仅请进来,还要走出去。科普基地通过举办科普讲座、将轻量化展品等搬入校园等方式,不断拓展可移动式科普资源:走进小学校园举办古生物科普活动,开展科普讲座、化石展演、分组探秘等;组织形式多样的“化石游园会”,带领青少年体验化石发掘等活动,激发他们学习古生物知识的兴趣…… 科普的深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们的人生志趣和职业选择。“过去提起地质,很多孩子只能想到找矿、勘探。”匡立新说,现在,越来越多孩子了解到地球科学更丰富的内涵,并把个人理想融入到我国的地球科学事业中。 立体演示 互动体验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中国测绘科技馆,是我国首家以测绘地理信息为主题的国家级专门类展馆。 “让更多人了解测绘、走近测绘、应用测绘,是我们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中国测绘科技馆讲解员徐瑶介绍,中国测绘科技馆通过声、光、电、三维立体演示、互动体验等手段,向公众系统展示中国测绘的历史、测绘科技的进步、测绘成果的广泛应用以及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 行走馆内,一个个奇妙的科技体验展现出现代测绘的神奇魅力。 在航空摄影展示区,通过模拟展示,可以了解无人机航空摄影:随着无人驾驶小飞机在头顶划过,小飞机所到之处的微缩景观,立刻呈现在眼前的大屏幕上,山河美景、城市乡村,汇成一幅清晰、生动、立体的航空影像图。 在地理国情监测展示区,通过点击不同时期的影像和地图,鲜明的对比呈现在眼前:陕北地区的植被覆盖率不断提升;一座城市从破土动工到高楼林立,变化显著…… 在城市智慧管网体验区,透过地面的透明玻璃,可以清楚地看到地下电、水、燃气等管线纵横交错。一位参观者手握感应装置在地面探测,同时,一旁的大屏幕显示出这些管线的粗细、长度等信息。突然,警报声响起,只见感应装置碰触的玻璃下方,一条管道的缝隙处出现了泄漏,气体正从管道向上喷出。此时,大屏幕显示已接通了虚拟应急抢险部门的电话,应急抢险车即刻出发。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测绘技术装备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卫星定位系统实现了古人“天星联系地位”的理想,航空航天遥感构成了对地观测的“天罗地网”,测绘工作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迈进。 中国测绘科技馆打造了一大批特色鲜明的科普活动,有序推动科普及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向全社会宣传展示测绘地理信息及自然资源事业发展的新成果、新进步。 专家主导 示范带动 在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杜庄村北部的大同土林,矗立着形状各异的土柱石壁,或如城堡孤悬,或如奇峰独秀,或如猛虎卧岗,流水冲刷的痕迹镌刻在岩壁上,留下了经岁月打磨后的褶皱。 “数万年前,这一带构造运动活跃,在地表水流冲刷、土层风化、盐碱析出的循环往复中,一条条细细的土沟渐渐变宽,变宽了的土沟又在侵蚀中崩落离析,慢慢地演化成土壁或土柱,就形成了大同土林。”大同土林景区讲解员付炳华介绍着土林的由来,“这些‘土疙瘩’里其实大有学问。通过讲解让更多人对地球科学产生兴趣,感受自然之美。” “推动景区的科普走向专业化,必须由专家主导、示范带动,不断壮大科普人才队伍。”云州区土林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田连捷介绍,景区邀请中国地质科学院等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加入科普志愿工作,对科普人员、志愿者开展讲解培训。 在景区内的专家工作室,记者见到了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苏德辰。成为大同土林景区的特聘专家后,苏德辰在线上线下进行科普宣讲:每周开展两次土林地质研学活动,每次吸引省内外大中小学生超3万人次;举办特色科普研学教育讲座160余次;制作13期短视频在网上发布,讲解土林地质地貌,收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做好科普,不仅要专业,也要有意思。”苏德辰说,他们计划出版手绘科普读本,以更有趣的方式呈现地质知识。 近年来,大同土林景区陆续投入970余万元用于科普基地的保护、建设、科普资料的创作等,建设科普场馆870平方米。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贵州麻江原生态蓝莓:佛山南海区的“蓝”色新宠
- 广东部署 “五一”节日期间安全监管相关工作
- 美联储1月暂停降息,特朗普关税政策扰动美元汇率
- (有片)烏稱在第聶伯河左岸推進 俄稱擊退烏進攻
- 国青队U20亚洲杯小组提前出线
- “国潮”引领端午旅游市场新风尚
- 火山學家:冰島火山或在未來幾天內噴發
- 农忙时节护农资 江西公布12个假冒伪劣化肥类典型案例
- 郑州暴雨夜有路灯漏电,有市民涉水时倒地
- 全国首套禁毒戒毒漫画系列出版物在蓉发布 帮助青少年远离毒品
- 拜登接受採訪稱「必須徹底消滅哈馬斯」 警告以色列不要再次佔領加沙
- 情景小剧场第十三弹【小龙虾里重金属超标?检测结果出来啦】
- 人心齐 产业兴 小山村放飞致富梦
- 警方通报电梯内女孩被捂嘴抱走:14岁刘某某已被行拘
- 北京海淀:“星巴克”“黄记煌”“永和大王”等29家餐饮门店被查处
- 网络直播“查”外卖 食品安全“亮”起来
- “华南三熟区酸化耕地土壤改良与培肥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
- 溴甲酚紫指示液:化学实验中的变色神器
- 十万元左右一套的人工耳蜗将集采丨周一健
- 特朗普對鋼鋁加徵關稅 損倚賴進口金屬美企利益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