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玠甫
撿垃圾變成去丟古物,酒瓶究YouTuber霞喀羅古道的垃圾炎上事件
近日YouTuber「Celine&Cynthia -不只是旅行」,協同商業登山團「台灣368」,還文號召粉絲至霞喀羅古道淨山。物台灣山這個活動立意良善,察駐但在YouTube影片中,考古卻看到她們誤將馬鞍警察駐在所的學研日治時期酒瓶當作垃圾帶下山丟掉。此事件引起登山界與文史界相當大的酒瓶究討論,絕多數人批評Celine與Cynthia對於歷史與登山倫理的垃圾無知,痛心她們對文物造成的還文破壞。
但也有些人認為這些數十年前的物台灣山垃圾仍就是垃圾,丟掉並沒有不對,察駐又質疑既然駐在所被認為是考古重要遺址,那為什麼沒有人來做研究呢?這樣對立的學研看法,已經有很多專家從登山者、酒瓶究考古學科,以及文化資產管理的角度提出意見,本文就不再重複。這篇芭樂文,將會以個人在八通關古道沿線警察駐在所的研究為例,說明山區駐在所的歷史,以及考古學調查能夠帶來的資訊。
歷史考古學與台灣研究
山區日治時期的警察駐在所,最晚約莫是在1944年被廢止。換言之,這些駐在所才不過廢棄七、八十年而已,也難怪有些人會問駐在所的遺物是否有研究價值?先說結論好了,當然有,而且還有專門的領域「歷史考古學(historical archaeology)」來研究此類型的遺址。講到這裡,那就先來無情工商介紹一下歷史考古學吧!但故事要從考古學科的起源談起。
過去人類對自己歷史的認知都是來自文獻,其中最權威的就是聖經,因為它紀錄了創世紀亞當與夏娃以來的猶太君王系譜。17世紀時的愛爾蘭主教James Ussher(1581-1656),就是根據是舊約聖經的紀錄,加上自己的對曆法的考證,推測世界是在公元前4004年10月23日的禮拜天被創造的,是所謂Ussher chronology。
那人類又是如何發現自己的歷史比文獻記載的久呢?一直以來,農人在耕作翻土的時候,常常會發現奇怪的石頭。這些史前石器往往被認是雷電打擊土地而產生的,所以被稱作thunderstone。但很奇怪的是,有些thunderstone,是伴隨一些早已滅亡的動物化石深埋在地底。直到19世紀中期,才有學者認知到,原來這些深埋在古代地層中的thunderstone是人類的工具。而這些人類的生存年代,竟然比文獻記載的歷史要早很多。
自從我們認知到人類的古老性(the antiquity of man)之後,考古學科一直是研究有文字記錄之前的人類活動史,或者稱史前史(prehistory)的專門。學者們發展出一套方法,經由田野發掘,以系統化的方式取出史前遺址(prehistoric site)所埋藏的古人遺物(artifact),並分析這些遺物在地底下的空間關係,以提出對古代社會發展的見解。
除了史前遺址之外,考古學方法也被應用於有文字紀錄時期的遺址研究上,例如以希臘與羅馬文化為主題的古典考古學(classical archaeology)。基本上,歷史文獻雖然能夠輔助這種類型的研究,但文字紀錄的內容,多是關於國家、貴族層級的事務,與考古學發掘出土的陶器或其他庶民用品的連結較少。
現在大家所認為的歷史考古學,是最早於北美洲發展出來的一套整合物質與文獻研究的考古學方法,通常關注的是晚近五百年的歷史。過去北美洲的考古學專注於史前史,研究印地安人的發展。但1950年代時,歐洲裔美國人對其殖民者祖先的過往產生興趣,於是開始對17世紀初期的移民者遺址進行考古發掘,例如英國在美國的第一個殖民地,維吉尼亞州的Jamestown。
在那個時期,有一位英國考古學家Ivor Noël Hume,專長是17世紀英國玻璃瓶的研究。他被聘請到美國,來執行早期英國在北美殖民地首府Williamsburg的考古學計畫。Noël Hume於1964年發表的文章"Archaeology is the Handmaiden of History",體現了那時候考古工作的目的──以田野發掘材料來補足歷史文獻的不足。但後來的學者,不滿於考古學為歷史學服務的態度,強調此類研究中,考古學必須要有自己的主體性。
例如James Deertz在他的名著In Small Things Forgotten中強調,歷史考古學須從生活小物中,考察庶民的生活。又或者如Mary C. Beaudry點出文獻紀錄可能存在的偏見,故考古學家須有一套解讀文獻的方法,以應用於遺物分析上。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歷史考古學在北美洲不再限於歐洲移民的研究,也關注黑奴以及中國與日本移工的歷史。
此外,這套方法也被北美洲以外的考古學者應用於考察世界各地晚近五百年來,殖民主義影響所產生的跨區域物品流通現象。看到這裡,各位讀者是不是也覺得有著複雜殖民歷史的台灣,是歷史考古學研究的絕佳場域呢?接下來要跟讀者們介紹的駐在所研究,就是以歷史考古學的方法進行。
台灣山區警察駐在所的前世今生
在開始之前,我想先簡單介紹為什麼台灣山區有大量(沒有身份的)文化資產,包括原住民舊部落與警察駐在所。如果各位想要更深入了解山區的駐在所歷史源流,強力推薦閱讀國立台灣博物館研究員林一宏博士的名著《八二粁一四五米:八通關越道路東段史話》,以及他的博士論文《日本時代台灣蕃地駐在所建築之體制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