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农”墨重彩 描绘新画卷

70年来,农淮南农业全面升级,墨重农村全面进步,大步迈向现代化

“农”墨重彩 描绘新画卷 

1949年粮食单产仅45公斤,彩描农民年人均产值150元,绘新画卷2018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22.4亿元,农农民年人均产值从150元飚升到5.5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49年的墨重零,到1978年14.8万千瓦,彩描再到2018年的绘新画卷451.56万千瓦;1949年前农村是一座座散乱无章的破茅草屋,如今,农则变成一个个整洁有序的墨重新村庄……这一组组数据,一个个跳跃的彩描字符无不展示着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淮南市农业农村发生的绘新画卷沧桑巨变。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极大提高

新中国成立前,农由于旧的墨重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彩描1949年粮食单产仅45公斤,农民年人均产值150元。

1978年以后,淮南全面推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产量不断迈上新的台阶。2018年粮食播种面积797.91万亩,单产401.3公斤,总产320.22万吨。粮食单产提高7.9倍。2018年末出栏生猪118万头;出栏山、绵羊共70万头;肉类总产量18.2万吨,禽蛋产量8.1万吨,水产品的产量17.5万吨,蔬菜产量达到79万吨,奶类产量从无到有达到2.1万吨。2018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22.4亿元,农民年人均产值5.5万元,是1949年的370倍。

温饱问题解决后,农民并不满足,而是不断探求致富奔小康之路。从1979年全市开始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到2018年全市小麦、水稻良种覆盖率90%以上,畜禽优质率达到95%以上,名特优水产品比重90%以上。粮食产量的稳定使发展经济作物有了基础,初步形成优质粮、畜禽、水产品、蔬菜、豆制品、乳制品、食用菌七大特色主导产业。

农业产业化从无到有再到创新

从1997年开始全市先后实施了农业产业化“4153”工程、“5118”行动计划和农业产业化“712”提升行动。截至2018年底,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15.6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47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1家,其中省级28家、国家级1家;建成沿淮淮北100万亩优质小麦、水稻等10大基地,特色精品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3万亩;初步形成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寿县工业园、凤台粮食加工、潘集食品加工、大通农产品加工、毛集农产品加工、八公山、谢家集豆制品加工等7大园区集聚联动发展态势。

农业机械化从无到有

如今,在淮南农村拿着镰刀扛着斗的场景,已是一去不复返,随处可见的都是大小型收割机等农机在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农业机械化工作有了飞速发展,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49年的零,到1978年14.8万千瓦,再到2018年的451.56万千瓦,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84%,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显著,自主研制的水稻新品种皖稻68、皖稻89、皖稻90、淮两优3号和蔬菜新品种皖甘1号、皖甘2号通过品种审定,江黄颡鱼人工繁殖获得成功,通过省科技厅成果鉴定。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

体制机制创新加速农村各项改革

农村改革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70年全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改革的历史,一部创新的历史。

在经营体制上,淮南从1980年起在农村全面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责任制;80年代后期,农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2004年到2005年,农业税取消,并且对农业生产实行补贴政策。制定出台了促进土地流转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具体意见,土地流转步伐加快,累计流转土地面积达到178.3万亩,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达到4278家。在农业保障制度建设上,全面开展了小麦、水稻、奶牛和能繁母猪的政策性保险工作。在基层农业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上,全市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和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任务全面完成,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在农村综合改革上,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全市共确权72个乡镇877个行政村,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62.2万本,占应确权农户的100%;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及“三变”改革,全市909个农业行政村中868个村已完成村集体产权改革任务,688个完成“三变”改革;完成农村“三资”清理,推进村务公开,农村重大事务实行“一事一议”制度,农民负担监督管理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农村人居环境发生质的飞跃

如今,在淮南农村,农民的居住环境也发生了质的改变。

从2012年开始,淮南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把“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贯穿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过程;紧盯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农村改厕、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改善农村居住环境重点工作。截至目前,共建成27个美丽乡镇、建成和在建省级中心村247个。初步改变了“粪土乱堆、柴草乱垛、垃圾乱倒、脏水乱泼、禽畜乱跑”的现象,村容村貌不断改善。农村人口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18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926元,比1978年的116元增长了111倍,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87倍;住房面积由茅草房瓦房发展到现在的砖木和钢混结构楼房,人均住房面积也大幅度提升。(记者 李严)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