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茉莉花白绢病露天接种技术及盆栽抗病性鉴定(一)

茉莉花,茉莉系木犀科素馨属绿灌木,花白原产于印度,绢病接种技术及盆鉴定根据花冠轮数,露天常分为单瓣茉莉、栽抗双瓣茉莉、病性多瓣茉莉三种类型。茉莉茉莉花花量大,花白花期长,绢病接种技术及盆鉴定花香持久、露天被誉为“天下第一香”,栽抗是病性著名的花茶和香精原料,还具有较高的茉莉观赏和药用价值。我国种植茉莉花已有2000多年的花白历史,现在我国广西横县、绢病接种技术及盆鉴定福建福州市、四川犍为县及云南元江县等地规模种植,种植面积12300hm2,年产鲜花120600t,年产茉莉花茶110800t,是重要的“一带一路”经济植物。白绢病是茉莉花最主要的病害,近年来发生日益严重,可导致茉莉花大面积枯死,严重影响茉莉花的产量及品质,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茉莉白绢病,俗称白毛病、菜籽病,是土栖真菌齐整小核菌引起的一种土传根部危险性病害。该病菌的寄主范围极广,包括花生、芝麻、番茄、辣椒、苹果等近100个科500多种植物,且病菌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5~6a,因此很难防治,在国内外茉莉花产区普遍发生,发病率可达36.5%,甚至完全毁灭种植园。国内外已有不少针对该病的化学防治及生物防治的相关研究报道,但有些化学药剂残留期较长,易造成环境污染。而以微生物菌剂、菌肥为主要载体的生物防治措施,防治成本较高,且生防菌的定殖易受土壤pH、水分、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防治效果尚不够稳定。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作物病害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手段。种质资源是育种的物质基础,鉴定抗病种质是抗病育种的基础工作。国内外已有开展花生种质对白绢病抗性鉴定的报道,Sennoi等进行了洋姜白绢病室内抗性鉴定,Gholami等开展了菜豆抗白绢病评价。而茉莉花白绢病抗性评价及抗病资源筛选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以收集的18份茉莉花品种(系)及8份素馨属其他种为材料,开展了茉莉花白绢病露天接种技术及盆栽抗病性鉴定研究,旨在建立茉莉花白绢病露天接种方法并筛选抗源,为茉莉花抗性育种及种质资源的科学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地点概况

试验在广西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露天苗圃(22°48′N、108°22′E)进行,地面新铺黑色地布。试验地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1.6℃,年均降雨量1304.2mm,平均空气相对湿度79%,无霜期334d。

1.1.2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包括18份茉莉花品种(系),8份素馨属其他种的植物。茉莉白绢病菌菌株SRNN1分离自广西横县校椅镇茉莉种植园内的感病植株,经纯化鉴定,菌株rDNA-ITS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MT634388。燕麦粒为市售燕麦,千粒重23.87g。病菌培养采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PDA),配方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15g,水1L,pH自然。

1.2 方法

1.2.1 带菌燕麦粒的制备

制备方法参考晏立英等的方法,略作修改。将茉莉白绢病菌在PDA培养基平板上28℃培养3d,用灭菌打孔器在菌落边缘打取直径5mm的菌碟,备用。燕麦粒装入三角瓶中,蒸馏水浸泡4h后,倒掉水分,121℃高压灭菌60min。将白绢病菌碟接种于灭菌的燕麦粒中,置于28℃黑暗条件下培养7d,期间每隔12h摇动三角瓶1次,直至所有燕麦粒上均长满菌丝。

1.2.2 不同接种方法的比较

以横县双瓣茉莉的健壮扦插苗为试材,取3年龄种苗移栽到种植盆,种植盆直径18cm,深17cm,栽培基质为黄心土∶泥炭土=4∶1。移栽后露天养护6个月,选取长势一致的盆苗进行接种试验。共设置5种接种方法及对照共6个处理,每个处理10盆,3次重复。参考晏立英等的方法,修改了接种数量形成撒表土法、埋土法、贴茎法,增加覆盖基质或无菌燕麦粉形成盖泥炭法及混合埋土法,具体方法如下:

(1)撒表土法。植株浇透水分,将带菌的燕麦粒撒在植株茎基部周围的土壤表面,15粒/盆。

(2)埋土法。带菌燕麦粒埋入茎基部周围2cm深的土层中,15粒/盆。

(3)贴茎法。带菌燕麦粒粘于透明胶带上,固定于茎基部,15粒/盆。

(4)盖泥炭法。植株浇透水分,将带菌的燕麦粒撒在植株茎基部周围的土壤表面,15粒/盆。覆盖一层2~3cm厚湿透的泥炭土。

(5)混合埋土法。带菌燕麦粒与无菌燕麦粉混合埋入茎基部周围2cm深的土层中,带菌燕麦粒15粒/盆。

(6)对照(CK)。植株浇透水分,将不带菌的燕麦粒撒在植株茎基部周围的土壤表面,15粒/盆。

1.2.3 不同苗龄的植株感病情况比较

以横县双瓣茉莉为试材,选取1、3、5、10、20年苗龄植株移入种植盆,种植盆直径18cm,深17cm,栽培基质为黄心土∶泥炭土=4∶1。移栽后露天养护6个月,选择长势较一致的盆苗进行接种试验,采用带菌燕麦粒埋土法进行接种。每个处理10盆,3次重复。

1.2.4 不同品种(系)抗病性鉴定

供试材料包括18份茉莉花品种(系),8份素馨属其他种的植物,均为扦插繁殖的1年苗龄的盆栽。种植盆直径18cm,深17cm,栽培基质为黄心土∶泥炭±=4∶1。采用带菌燕麦粒埋土法进行接种,每个处理10盆,3次重复。

1.2.5 病情调查

接种后每3d调查1次病情,计算病情指数和发病率。不同接种方法比较试验连续调查14次,其他试验连续调查8次。病情分级标准及计算参照杜婵娟等的方法稍加修改,病情分级标准:0级指未见枯黄病叶病枝;1级指全株<25%以下萎蔫和死亡;3级指全株25%~50%表现萎蔫和死亡;5级:全株>50%表现萎蔫,但未死亡;7级指整株枯死。病情指数的计算公式为:DI={ [Σ(各级病株×对应级数值)]/(调查总株数×7)}×100。发病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1.2.6 抗性评价方法

采用相对抗病程度评价方法鉴定供试材料的抗性,以病情指数最高的茉莉花品种(系)为对照,计算其他品种的相对抗性。相对抗病指数=(最高病情指数-评价品种病情指数)/最高病情指数。根据抗病指数抗病程度分为5级,免疫:相对抗病指数为1.0;高抗:相对抗病指数为0.80~0.99;抗病:相对抗病指数为0.40~0.79;中感:相对抗病指数为0.20~0.39;高感:相对抗病指数低于0.20。

1.3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2007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作图,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接种方法的比较

以主栽品种横县双瓣茉莉3年生盆栽植株为试材,测试了5种不同接种方法的茉莉发病情况。由结果可知,不同接种方法的茉莉初始发病时间不同,病情指数及发病率亦有不同。接种6d后,埋土法、混合埋土法、贴茎法及盖泥炭法开始发病;接种12d后,撒表土法开始发病(图1)。接种后6~42d,埋土法的病情指数均高于其他处理;接种42d后,埋土法的病情指数高达47.93,显著高于其他接种方法,埋土法与混合埋土法发病率分别达到86.67%和90.00%,二者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撒表土法、盖泥炭法及贴茎法(图2,表1)。因此,埋土法为茉莉花露天接种白绢病的理想方法。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热带作物学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相关链接:茉莉花茉莉酮琼脂马铃薯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