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從語言學習的不讓觀點談起:語言習得跟語言學習
要回答「為什麼台灣不適合在幼兒園階段實施雙語教育」這問題,我要先從學習語言的雙語觀念開始談起。學習語言有眾多的教育教現理論與方法,但綜觀這些內容,這種我們大概可以把學習語言的國家格局方法,區分成兩種:語言習得(Language acquisition)跟語言學習(Language learning)。政毒幼
習得(acquisition)就是策繼場在整體有意義的情境脈絡當中,不經刻意練習而得到類似本能的續荼行為,所有人的不讓母語,都是雙語透習得而來的。
學習(learning)則是教育教現透過目的性動作去獲得某種知識,這通常需要一位教學者,這種教學者會去解構與分析語言當中蘊藏的國家格局規則,轉換成系統性的政毒幼知識傳遞給學習者。多數人的策繼場第二語言,比較是透過語言學習的方法學會的。但若你的原生家庭或社會本身就有說不同語言的人,那你很容易就可以透過習得的方法學會多種語言,因為在你身邊的環境,很自然就是會有人說兩種語言。
我相信和我相近年代的人,大多可以同時會說現在的國語,也會說閩南語,因為我父母親那一代,從小就是夾雜這兩種語言在跟我們互動。
再從幼兒發展的本質看起:先掌握脈絡,才掌握細節
那我們先把學習語言的方式放一旁,來看一下幼兒本質。幼兒教育之所以稱為「學前」,或我們可以理解叫做「正式學習(learning)之前」,乃是因為幼兒發展的特性,不管從生理或心理來說,都是還沒有完全分化,他們必須在一個完整的情境脈絡當中學習,因此「正式學習(learning)」的時間不能太長。說白話一點,幼兒階段的學習特性,就是在一種自然統整的脈絡底下習得(acquisition)各種重要的知識,幼兒發展的進程,就是「先掌握脈絡,才掌握細節」。
如果我們剛剛的語言概念來理解,幼兒學習語言,都是「先掌握語感」,才開始「理解文法單字」。
是以,對幼兒來說,要學語言最好最有效率的方法,其實就是透過語言習得。畢竟,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所有人都至少可以說一種母語的關鍵。如果你想讓孩子在早期可以習得完美的外語,那安排全外語的環境絕對是最好的!
那麼,照這個邏輯,為什麼我們不能要求幼兒園進行全天的外語教學呢?這樣不是最好的嗎?是的,從語言學習的角度,這真的是最好的!
但問題的本質並不在於全天外語教學這件事情。
問題就在,台灣是島國,語言本身就比較單一,不似歐美大陸有很多種語系在交流,所以我們的身邊並沒有足夠的外語人士,可以提供多種語言習得的自然情境。
若我們想要幫孩子打造一個完整的外語習得環境,你認為我們需要花多少成本呢?我這邊所說的全外語學習環境,不是把外語當成一門課在教,而是用外語來從事幼兒園的各種活動,包含說故事、玩遊戲、吃飯、睡覺、聊天等,用外語來做所有幼兒階段該做的是事情,強調的是習得(acquisition)而非學習(learning)的情境。在這樣的情境底下,幼兒就可以快速獲得極佳的外語能力。
在目前「全外語補習班」(我用補習班,是因為在國內目前的法令規範下,並沒有所謂合法的外語幼兒園),一個月至少上看3-5萬,如果家庭經濟資本足夠,這本來就不會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我更建議回到家之後,仍然要持續使用該外語互動,效果才會更好。但台灣有多少家庭有資本可以這樣做?
那如果我們聘外語人士進來幼兒園擔任教保人員,不就是完美了嗎?是的,從要學習外語的層面來說,非常完美!但,在全部都是外語人士的學校裡面學習,大概會有三種狀況,一是你到國外或是移民,二是你刻意選擇在國內的全外語學校當中學習,三就是該國被特定的國家「殖民」了。
要符合第一種跟第二種狀況,你一定需要有很雄厚的經濟資本,至於第三種狀況,則可能有一段辛苦的歷史,台灣過去就曾被日本殖民過,因而上上輩的人,同時會說日語跟目前的華語,所以應該不難理解,為什麼很多被殖民的國家,才會有發展出雙語這件事情。
讓外師進入學校提供語言習得之情境,是種很理想的語言學習方法沒錯,但我們要體認到,學校本身是教育的場所,當我們允許大量外語人士進入我們的學校從事教育時,等同是放棄了自己國家的語言與文化,幾乎表示我們是自願被殖民了。
語言也是文化與權力的象徵
此外,語言從來不會只是一種溝通工具,它也是種文化,文化其實就是族群的價值認同(參考〈語言、文化、意識型態〉一文)在一些雙語國家,如: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目前正面臨了因為過度強調美語,導致國民對華人文化的價值認同度低,孩子甚至需要到語言學校來學習自己國家的母語!
- 【國際大風吹】 雙語教育贏在起跑點?看看星馬、南非的例子
語言除了是文化以外,也是一種政治意識的型態,當然也是一種權力的象徵。在最正式的的國際場合上,國家的母語是極其重要,領導人必須要用自己國家的語言,才能彰顯出對國家的認同跟主權,對這樣微妙的感覺,大家可以參考2018年總統引起的討論(參考〈為什麼蔡總統在AIT新館落成典禮上講英文,會被批評?〉一文),你能想像哪天我們的總統,在國內的正式外交場合,說著對方國家的語言嗎?
看到這邊,我相信讀者應該不難判斷,「國家的文化與認同」與「學會特定外語」這兩件事情,哪一個比較重要呢?
若你還無法脫離特定的「英語情節」,我再跟你分享,根據維基百科資料顯示,華語是最多人使用的語言,而西班牙文跟法文則是歐洲國家最常使用的。事實上,英語目前之所以重要不是因為「它本身」,是因為當前美國是世界強國,現在的它或許重要,但我們要把英語的地位拉高到何種境界,才不會失去了我們台灣自己的價值,就是非常需要思考的。
讓國家經費用在更有效率的地方
至此,從整體來考量,因台灣的國家認同還有地理特性的限制,我們幾乎不可能為孩子打造出全外語的學習環境,如果不能看透這一點,還只是盲目去追求外語的能力,在根本上就會忽略了幼兒教育階段的意義,而幼教界最擔心的就是排擠效應,把多數時間都浪費在沒有學習成效的外語課程,結果讓重要的發展內涵與學習經驗完全遺漏,進而影響到未來的學習結果。(參考〈愈早學英文真的愈好?〉一文)
事實上,當語言習得的環境不夠確實,搭配不正確的學習觀念,其實是會直接影響幼兒的基礎學習能力,更有可能對學習失去興趣,甚至連英語教育研究所的所長,都曾經公開表示,自己也曾經帶著女兒墮入全英語的神話世界,但當目睹許多怪誕現象發生,像是排斥自己的文化、不想學中文等,她更以女兒學美語的苦果為例,希望喚回更多執迷不悟的父母心。
台灣目前對於英語還是有過度的迷思與幻想
台灣人有一種很矛盾的英語崇拜情結,多數的家長,在幼兒園階段都希望找外語老師來教英語,但是上到中小學之後,卻不會執著想找外語老師來教。甚至你去看坊間國高中的補習班,為數較多的恐怕還是中師,為什麼?
理由很簡單,因為真正的英語人士並不一定很會教學生考英語檢定,畢竟英語檢定本來就是是給非英語人士考的。就像你沒事也不會去考華語文檢定一樣。
真講到要考托福或雅斯,還是要找非英語人士才會知道如何解題拿高分。許多的家長,就是希望孩子可以在英語考試當中拿到高分,好證明英語能力極佳。但,回過頭來看,我們的國家為什麼要用英語能力檢定,來評斷我們語言能力的優劣?
那我們學習語言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是為了要能獲得很高的語言能力分數來證明國家英語很厲害?還是應該要用英語來傳遞我們國家自己的學習成果讓國際知道?稍微研究一下英語能力檢定的文化,其實不難發現英文能力檢定的背後,反應的也不過只是龐大的商機跟利益而已。(參考〈你不知道的英檢真相——考英檢如何變成一種「全民運動」?〉一文)
在這樣的錯誤觀念底下,用錢堆疊出來的英語學習成果,造就很多學生只會考英語檢定,實際上卻不會表達也沒有可以表達的環境,那意義何在呢?
許多人總覺得,好英文等於好人生。但我們若仔細思考與推敲,兩者之間不存有必然的關係。
國家的語言政策該有整體的高度
談了這麼多,其實我想表達的正是一個關鍵,考量台灣的真實情況、文化與國情,要打造一個可以有效讓幼兒習得外語的環境,不會是多數國民可以做得到的事情。
站在全國政策制定的高度來看,與其耗盡納稅人的錢,去追求一種不太可能有良好成效的外語政策,我們應該要把相同的時間跟經費,拿來打造更好的幼兒教育整體學習環境,讓幼兒累積更多學習的經驗。等到未來幼兒身心成熟之後,透過語言學習的方式來獲取外語能力,反而是一個比較理想而且有效率的做法。(我認為小學低年級的外語方向,應接近幼兒園,到了小學中高年級以上才導入比較正式的學習)
學習語言最終的目的就是表達,但前提是,你得需要有足夠的內涵來才能表達!教育的經費應該要用在培養孩子的基礎學習潛能,而不是打造沒有內涵的亮麗外表。
只要不對英語有過度的幻想與迷思,不論何時開始學習英語,我們的人生都不會失去什麼。反而是過於強調英語的能力,我們才會失去孩子學習的重要關鍵時刻,這些時刻如果失去,都是無法挽回的。
幼兒階段外語存在的意義
那麼,我們該用哪種角度來看幼兒園階段的外語學習呢?還是會回到教保課綱內語文領域目標第五點:「認識並欣賞社會中使用多種語文的情形」。語言代表的是一種文化,專業的教保人員,不會只讓幼兒接觸英語,我們更願意讓幼兒接觸東南亞、歐洲的語言,目的除了培養他們對語音的覺知與欣賞能力,還有更重要的,是能從語言培養對多元文化的尊重,進而體察文化的意涵,從而對自己的國家產生認同,但同時不對他國的語言文化產生排斥與歧視,這才是幼兒園階段的外語學習意義。
現在的雙語政策打著「全球化」三個字,說穿了,這政策的推行者,不過只是想要被「英語殖民化」而已。根本沒有什麼國際視野。
所以,請不要繼續讓這種上不了檯面,沒有國家格局的政策,繼續來荼毒幼兒教育現場!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