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要为新一代科创人才“仰望星空”创造环境—新闻—科学网
作者:樊中华 郁玫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0/11/1 15:13:15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在当前复杂的仰望星空国际环境下,中国的专访中国造环科技创新也应打造‘双循环’格局,即要以‘我’为主,科学奎岭坚持自主创新,院院同时绝不排斥与国际的士丁交流合作,”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指出:“只要教育、为新闻科科技稳步发展,代科建立起科创的创人才创‘青藏高原’,出现原始创新的境新‘珠峰’将是自然而然的事。” 身为上海交通大学(下称“上海交大”)常务副校长的学网丁奎岭认为,中国要走向世界舞台的仰望星空中央,成为创新的专访中国造环一极,归根结底是科学奎岭要培养出科学领域“未来的大师”。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院院正是士丁依靠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人才做出创新贡献实现迅猛发展。当前,中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唯有在原始创新上实现突破,才能真正成为科技强国,”丁奎岭说,因此,培养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新一代青年,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格外重要。 何谓“未来的大师”?在丁奎岭看来,即是能为某一科学领域发展,甚至为人们认知世界、改造世界“扣动扳机”的人。 他以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举例:“早在1954年,《北京中医》上就刊登了青蒿提取物治愈疟疾的文章,但那是个‘黑匣子’,不知道是什么物质有效。屠呦呦成功提取了青蒿素,验证了其抗疟活性,并通过合作进一步明确了其分子结构和药理活性,由此发展出的药物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以原始创新触发人类进步,这就是大师级的贡献。” 如何培养这样的创新人才?丁奎岭认为,关键是尊重和培养学生以兴趣为驱动进行学习和探索。 “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选择专业的出发点并不是热爱,可能受到社会环境影响选择热门高薪领域,这是各个国家在经济起飞时期都有的现象。现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我们希望学生能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学科领域。”丁奎岭说。 营造兴趣为导向的专业选择氛围,高校首先应该打破学科界限。“上海交大正在规划设立‘未来技术学院’,探索面向原始创新的教育教学改革,”丁奎岭透露,“未来技术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希望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让学生能够仰望星空,尽情发挥想象力。” 进一步地,高校还应打造宽容失败的环境。“我们要改变凡事追求成功率的思路,允许创新失败,否则各类人才就很难大胆地去进行尝试,”丁奎岭说。 这还涉及到人才评价机制的改革。“现在很多高校仍然非常关注论文数量、专利数量、博士后经历等‘硬指标’考核评价条件,只有通过考核,才能得到经费支持。这是我们需要着力改善的,”丁奎岭说,“我们要放眼未来,把目光瞄向人才的创新思想、发展潜力,而不是仅看过去的成绩。” “如果某一天,高校师生有了好的创意就能够得到有力的支持,去实现他们的奇思妙想,创新就真正成了我们的一种习惯、一种文化。这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国家的原始创新就一定会不断涌现。”丁奎岭说。 他指出,随着国家在基础研究、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不断投入,创新驱动的理念已经开始普遍渗透在社会各个领域中。 以上海为例,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正在汇集各方合力,形成越来越显著的协同效应。 “一是形成了一批影响力遍及全国的独角兽企业;二是正在成为创业者的乐园和热土;三是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诞生了一批突破性科研成果。”丁奎岭说,高校在其中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面向国家未来的发展需求,高校还应在未来人才的价值引领上下更大功夫。 “上海交大百年历史,涌现出很多杰出的科学家,他们或坚持破解基础科学难题,成为世界科学前沿领域翘楚;或将自己的事业与国家的需求结合起来,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做出巨大贡献,”丁奎岭说,“我们要通过价值观引领,将这些科学精神在年轻一代学生中传承下去。”(完) 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要为新一代科创人才“仰望星空”创造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