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之后,中国科幻产业向何处去
刚刚落幕的地球2020中国科幻大会上,《流浪地球》热度延续。后中国这部上映于2019年年初、科幻票房高达46.88亿元的产业处去科幻电影横空出世般,把中国科幻产业推到了前所未有的向何高度。 大会期间发布的流浪《2020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科幻产业总值、地球科幻阅读市场总值、后中国周边产品市场总值等均有大幅增长,科幻全都不同程度得益于《流浪地球》的产业处去热映。 但不可否认的向何是,之后的流浪近两年时间里,《流浪地球》托举起的地球科幻热潮渐渐沉寂,科幻产业暂时没有新的后中国爆点。所有人都在关心,《流浪地球》的辉煌可超越吗?中国科幻产业的前路又在哪里? 让科技创新激发科幻想象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脑机接口、深空探测……科技突飞猛进,科幻与现实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有种担忧随之而来:科幻作家写得已经不科幻了,因为科学已经做到了。 “技术对科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科幻作家凌晨对科技日报记者表示,第一台可编程计算机、第一颗原子弹、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等,20世纪中期人类科技的飞速发展为科幻小说提供了大量素材。但她同时强调:“科幻作者不怕科技超前。科技迅速进展,新的理论发现层出不穷,科幻的疆域永无尽头。” 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看来,科幻作家确实需要“跨界”,去了解科学进展、前沿技术、前沿难题,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 “但在追逐技术之外,科幻作者也需要站在更高的视野去思考科幻的核心和要义,思考科幻安身立命之处。”严锋说,科技创新“快进”对于科幻作者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这会激发科幻作者的灵感、想象和创新;另一方面,其也不免给科幻作者带来危机感,面对“更科幻”的技术发展,科幻作者要进一步开拓自己的想象力,满足今天读者的期待。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从小就是电影迷,他建议,影视创作者若有机会,要走到科考一线、科研一线,去看看那些能激发创作灵感、增长科学认知、体会科学精神的场景、人物、发现。 养成中国的“科幻语境” 新科幻出东方,这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反映了人们对后《流浪地球》时代中国科幻的厚望。 “《三体》和《流浪地球》的高度短期内很难超越,但不代表未来超越不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李凌己认为,“如果中国元素能够更好地融入科幻创作、极致想象,未来出现影响世界的作品还是可以预期的。” “从题材、风格、流派来看,我们期待一种中国科幻。”严锋说,不停留在模仿跟随,确立“中国科幻”的价值和独创性是非常迫切的问题。参与第二届科幻影视创投会终审路演后,严锋感触很深:“我注意到好多家庭人伦、亲缘关系题材,比如失独家庭如何被AI(人工智能)陪伴。这类中国文学传统映射到科幻创作中,和技术结合了起来。” 在他看来,循着中国科学创新、技术哲学、社会心理等的路径,中国科幻完全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岩坦言,在科幻作品内容方面,我们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大的差异,同样关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科技等新变化,“但我们需要一些非常有特色的、能够表现出不同的作品,这才是科幻创新的本质”。 电影导演、编剧郭帆强调,中国的科幻土壤还有待更多的硬核科幻作品来培育,养成中国的“科幻语境”,“形成良好生态之后,科幻才会繁荣”。 科幻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研究基地主任王晋康表示,科幻与国家发展,尤其是科技发展呈很强的正相关性,只有社会达到足够的发展水平,有了足够丰厚的科技土壤,才会带来足够多的科幻读者和科幻作家,形成科幻的高潮。近年中国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照此趋势,“世界科幻中心、副中心向中国转移是必然的”。 把科影融合落到实处 7月23日,国家电影局与中国科协共同发布了《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首次就科幻电影事业发展颁布的指导性文件,简称“科幻十条”,为科幻产业注入一针强心剂。 政策利好不断释放。本届大会上,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与影视融合办公室(以下简称科影融合办公室)、全国科幻科普电影放映联盟相继揭牌,相关部门联手加强对科幻电影创作生产的科学把关,促进科学技术与影视创作的深度融合,同时加大科幻科普电影资源共享,丰富片源供给,推动“科幻十条”落地实施。 各方纷纷对此建言献策。王晋康话说得实在:科学家会担心,自己作为科学顾问的影视作品最后出现一些被非议的科学硬伤,科影融合办公室应该针对此类情况建立对科学家的保护机制。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元卓直言,有关部门应该解决让科学家参与影视创作“名正言顺”的问题。 结合自身制片过程中多次与科学顾问打交道的经历,编剧、制片人张小北建议,在科学界和影视界之间,应该有能听懂两界语言的一群人作为缓冲,科影融合办公室应该建立两界交流的高效快捷的模式。南派泛娱CEO叶方仓提出,不只科幻电影有科学顾问需求,其他类型的影视作品同样有,科学真实性能让剧情更加可信、更有代入感,希望科影融合办公室可以兼顾。 “有关管理部门应该建立这样的交流机制:用科学真实性帮影视创作者把故事讲得更可信,让他们得以站在更高的层次、更前沿的科学上展开想象和艺术创作。”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苟利军说。 (记者 崔爽)《流浪地球》之后,流浪中国科幻产业向何处去
编辑:高方勇 来源:新华网 浏览次数: 次 发布时间:2020-11-04 10:08:08 【字体:小 大】
- 最近发表
-
- 沙特外交大臣會見巴勒斯坦總理兼外長 討論加沙局勢
- 躍上世界十大餐廳的唯一中菜廳——大班樓
- 公視讓退將宣揚「投降主義」爭議,突顯台派國防議題詮釋權的不足
- 【香港國安法】鍾翰林認分裂國家等罪稱「問心無愧」,法官判囚3年7個月
- 王小洪會見美國國務卿布林肯
- 【小說】《約伯與飲者傳說》推薦序:兩篇故事都表達猶太人無家無根的共相,彷彿預見歐洲的未來
- 《閱讀夏LaLa》Ep. 46:為愛聽演唱會也喜歡讀詩的文青孔子,推薦兩本精彩詩集
- 白色恐怖時期《新生報》女記者之死(下):成為特務電影《風聲》靈感來源的「繩刑」
- 深圳市光明区举行“预付无忧•放心消费FUN光明”活动
- 如何在十分鐘內讀懂「馬不停蹄的眼淚」的新詩——重讀《聽陳蕾士的琴箏》
- 随机阅读
-
- 用网络为孩子们送去关爱
- (更新)星際飛船猛禽引擎難產,SpaceX面臨破產危機!傳馬斯克賣特斯拉股票是為了籌資續命
- 【編輯嚴選】12月串流片單推薦:《鬼滅之刃 遊郭篇》重磅登場,Disney+也將掀起「韓流」
- 少小離家老大回,也算「急流勇退」?張岱吐槽賀知章
- 印尼美娜多機場因火山噴發關閉後恢復運營
- 閱讀曾詠聰:在破碎之城,學懂拒絕的堅強和溫柔
- 《死後,貓會吃掉我的眼睛嗎?》:如果我只是昏迷,而人們沒搞清楚就把我埋到地底呢?
- 蘋果iPhone 13系列暢銷,Q3重回全球手機市占率第2,睽違6年重返中國市場龍頭
- 汛期将至,山东开展河湖水质超标隐患排查整治
- 《李崇建談冰山之渴望》:冰山是個內在工程,當內在改變了,外在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 大型研究合作計畫中,如何決定誰應該列為學術論文的第一作者?
- 所謂遊民,不過是一群無家可歸的市民:「就地安身」是失敗的安置,還是成功的輔導?
- 上海金山:开展“你点我检、服务惠民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活动
- 【影評】《電影之神》:讓人聯想到《喜劇開場》、《盜夢偵探》,卻可惜不夠縝密
- 《創新大未來》:用我事業上最大的四次錯誤說明,突破舒適圈的四種不同層級
- 1998年台灣第一起公車挾持事件(上):受害小學生第一人稱視角
- 世界氣象組織:極端天氣導致歐洲去年經濟損失超百億歐元
- 台灣 2021年十一月最新狀況
- 「姜糖」組義工團清潔海岸:追星都可以做有意義的事
- 【易誤解】網傳口罩已確認含有氧化石墨烯?會導致遺傳毒性?事實查核:一般市售醫用口罩不含此成分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