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像一片雪花、人生一絲火光,軌跡僅僅活在被表演這個非常的交蹈時間點上,無法複製更無法再現,錯換每一場表演,位關都是於舞語彙藝術家和觀眾們,難能可貴的思考一期一會。
酒不醉人人自醉,和肢舞不迷人人自迷
有別於繪畫、人生雕塑、軌跡文學,交蹈一旦完成之後便凝止於當下、錯換接近永恆的位關藝術形式,戲劇、於舞語彙舞蹈和音樂演奏等表演藝術,思考是由藝術家直接把自己的身體、表情、聲音或技巧,以藝術的表演形式直接展現在觀眾面前。
因為這種「現場展演」的特性,即使是同樣內容的不同場演出,都存在著非常細緻的分別。更進一步地說,不僅僅是藝術家的表演,觀眾們的回應也是演出中無法分割的一部份,兩者在每一場演出中,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創造出獨一無二的表演/觀看經驗。
在藝術家和觀眾的千百種相遇之中,舞蹈擁有著恰到好處的留白與開放。不如音樂演奏般流動抽象,也不像戲劇演出那樣具象,舞蹈在虛與實的光譜上,剛剛好介於兩者之間。透過藝術家展現的肢體技巧,舞台上燈光、服裝和佈景的設計,還有空間中流瀉的音樂,舞蹈得以具體而微地向觀眾表達一段經驗、一個理念。
觀眾是非常直接的感受到藝術家的情緒和想法,但同時又保有自我對內容重新詮釋的空間。你可以在別人大笑的旋轉中流淚,也可以在讓群情激憤的一串跳躍中超然冷靜,這就是舞蹈表演,帶給觀眾的獨有魅力。
五檔舞蹈表演,盡顯人生百味
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自2009年正式啟動,算數著時間,將在2018邁入第10年,以「精彩10 光 Perfect 10」為出發點,用一種更強壯紮實的姿態,帶給台灣觀眾五檔精彩的舞蹈表演,窺看藝術家如何反思人生中某一個時間點的歷程,與人性的種種面向。
殤逝:《愛與痛的練習曲》(Betroffenheit)

來自「電動劇團」的劇作家兼演員強納森‧楊,在2009年因為火災而失去女兒,這場意外一度讓強納森的人生跌落谷底。在《愛與痛的練習曲》中,強納森與「基德皮沃現代舞團」的編舞家克莉絲朵‧派特合作,展現出生命受到巨大創傷時,沈溺苦難的癮頭一如毒品般的誘惑。強納森本人親自擔綱,演出一個克服藥物成癮的角色,在種種昏迷、折磨之後,仍能夠被生命溫柔的拯救,獲得重生的驚喜。
慾望:《喬望尼俱樂部》(Giovanni’s Club)

肉體的慾望,反映了靈魂的孤獨,喬望尼的神話持續不斷地迷惑眾生,釋放著讓人難以抗拒的力量。活躍於比利時的巴西裔編舞家克勞帝歐‧伯納多,細膩呈現慾望表面的美豔滑膩,以及掩藏在底下的倉皇焦慮。透過莫札特歌曲與舞者肢體的互相呼應,《喬望尼俱樂部》上演了一場男人、男孩、女人、天使或跨性別者的華美盛宴,利用相遇、衝突帶來的起起伏伏,訴說恆定又簡單的人性餘緒。
認識自己:《從無止境回首》(Infinity Minus One)

在粒子和宇宙,無限小和無限大這些科學家的語彙之間,「一當代舞團」的編舞家蘇文琪,思考著身在其中的人,是用什麼樣的一種立場存在?經由原始的肢體、吶喊的吟唱、視線的成像⋯⋯蘇文琪的《從無止境回首》,要展現她從基礎實驗Cloud Chamber的感官體驗裡,所延伸的各種想像。舞作將邀請被《Vice》雜誌譽為「改變印尼音樂的樂團」的Senyawa、曾任雲門舞集舞者的Danang Pamungkas,以及與艾可舞團合作過的Luluk Ari Prasetyo,帶領觀眾感受一場充滿能量的演出。
愛與權力:《康乃馨》(Nelken)

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將第7度來台,重現1997首次訪台的經典作品《康乃馨》。碧娜‧鮑許以她銳利的雙眼,洞徹的觀察,透過舞蹈告訴觀眾生命的本質:親密與疏離,痛苦與狂喜、暴烈與柔情。她曾經這麼說過:「我跳舞,因為我悲傷。」、「我在乎的是人為什麼動,而不是如何動。」《康乃馨》是一個關於人生的故事,不能錯過的經典,你必定會在其中大笑、流淚與鼓掌。
認同:《BECOMING》

西班牙裔的編舞家伊凡‧沛瑞茲,自2003年起定居荷蘭,對他、對世界上的人而言,身份認同其實是一種「行動」。歐洲目前面臨大量的難民移居,文化與生活的移動,都造成了「自我認同」的模擬兩可。《BECOMING》是一個要讓你能身歷其境的演出,帶著觀眾在一起觸碰這些問題。觀眾們將在持續變動的環境中重新定位,在現場音樂的催動下,從舞者們的態變、波動、過渡與轉變中,看見永恆的成長,找到個人與群體互動與認知的交融狀態。
2018 TIFA售票資訊

- 名稱:2018 TIFA 台灣國際藝術節
- 時間:2018/02-2018/04
- 地點:國家兩廳院
2018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已盛大啟售,售票情況熱烈,不少節目已經完售或票房達八成,兩廳院推出早鳥優惠、全系列套票等方案,更多詳細內容請上 http://tifa.npac-ntch.org 查詢。
延伸閱讀:
舞蹈、戲劇、音樂,從三種表演藝術篇章看2018TIFA十年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