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腦內探險隊
〔談話室〕獨自留在遊樂場的麼總孩子
不知不覺間,夏天令人難耐的感到根暑氣終於有些消退。現在白天的受傷陽光,也不再讓人感到那麼刺眼。像被性自我認識的獨留人當中,最有時尚感的遊樂就是京民,而今天他彷彿像是場隱迎接初秋一樣,穿著駝色的戀心背心出現。
「跟哥哥們見面還順利嗎?」
聽到我的中扎問題,京民並沒有做出任何表情,麼總只是感到根靜靜描述當天的情況。
「老實說我很怕同時跟大家一起見面,受傷所以我先跟最要好的像被性自哥哥單獨見面了。見面後我們便提起那件事,獨留雖然不知道是遊樂為什麼,但我真的對要再跟他們見面這件事感到害怕。要我示弱或說些面試沒上很可惜之類的話,實在很傷自尊心,所以我從來沒跟他們說過。但那天,不知道為什麼話題就跑到這裡來了。」
「可能是因為能在診療室裡說出內心話,所以也有了在外面說出自己心聲的勇氣了吧,那對方說什麼呢?」
「他說他知道我的意思了,然後還跟我道歉,讓我有點嚇到。他說他是想鼓勵我,並不是想打擊我,他認識的我是一個很聰明、很誠實、很優秀的人,可以堅持三年邊打工邊準備就業,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事,他說雖然我比他年輕,但他真的覺得我很了不起。不過他知道我不太會主動說出自己遇到的問題,所以他的意思是要我不要勉強。雖然是想鼓勵我,但意外傷害到我,他感到很抱歉,我有一種被重擊的感覺。」
「跟你想的一樣,他們並沒有貶低你或是想打擊你的意思呢。」
「……其實聽到他這樣說的時候,我甚至還懷疑『是不是因為親眼看見我恐慌發作,覺得很同情我,所以才這樣稱讚我』,也很擔心未來每次跟他們見面,都會想起恐慌發作這件事,要是覺得很尷尬該怎麼辦才好。但想到之前會談時產生的想法,就是想到那些從小被我放棄的人,並不是全部都看不起我之後,就覺得心裡比較舒服了。我們已經約好下禮拜要見個面,我想應該不會有問題。」
京民笑得很溫柔,看起來如釋重負的樣子,我也不禁露出了微笑。
「真是太好了。」
「對啊,沒錯。跟那位哥哥聊過之後,我好像明白為什麼那時會痛苦到恐慌發作了。我有說過我曾經有過要放棄他們的想法吧?就是依照過去的行為模式,產生放棄的想法,我想是在那一瞬間,內心產生了強烈的抗拒反應吧。能理解我的只有他們,如果我連他們都要放棄,那究竟還剩下什麼呢?如果他們不認同我,那我就必須像過去那樣放棄他們,我不想這樣,但又不知道該怎麼辦,所以才會恐慌發作。」
「原來是想依照行為模式行動的潛意識,跟不願意這麼做的想法產生了衝突,這確實是有可能的。」
我聽完京民說的話之後,一邊點頭一邊回答。起初他提起這群哥哥的事情時,因為對話的內容實在太稀鬆平常,所以很難和恐慌發作連結在一起。但這其實是他目前少數幾個仍繼續維持的人際關係,這些人在京民的內心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放棄」這個程序啟動時,他的慌張與抗拒都十分強烈。
「其實最近我也感受到類似的情緒,就是……」他猶豫了好一陣子,然後才接著說下去:
「上次我說要結束讀書會的時候,雖然還不到恐慌發作的程度,但看到醫生的表情我也有類似的感受。」
「我的表情嗎?怎麼了嗎?」
「你的表情很僵硬,那個表情就像是在說『看來你也只有這點程度』。」
那一瞬間,我心中湧現了想解釋我並沒有那麼想的強烈渴望。但如果我現在立刻解釋,就無法從他那邊獲得回饋了,所以我按捺住這樣的心情,冷靜地問:
「原來如此,那你當時有什麼想法呢?」
「就是,嗯……」
沉默持續得比我預期的還要久,京民好幾次欲言又止。
「我想起以前的事情。」
「以前的事?」
「對,這聽起來可能很奇怪,但我突然想起我媽。」
在這之前的會談中,京民從來不曾提起過家人。
我覺得自己像被獨自留在遊樂場一樣
在會談的時候,詢問個案生涯早期記憶、與養育者之間的關係等成長環境,是很正常的事。不過京民非常想談論跟周遭人際關係有關的話題,所以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聊這些事,而且在檢視目前關係的過程中,他已經掌握自己有問題的行為模式、了解自己的認知扭曲,並且展現想要擺脫這種行為模式的意志,實在沒有必要特別提起家庭的事情。
「印象中,我媽從很久以前開始就一直躺著,她聲音不大,話也不多。不會大笑,但也不會生氣,一直到我上高中之後,才知道原來她的心生了很重的病。」
「原來如此,那除了你母親之外,你跟其他家人的關係怎麼樣?」
「或許是因為我媽的關係,我爸一直很愛護我。但他工作一直很忙,所以我們沒什麼時間相處。我是老大,所以很受親戚長輩的疼愛,但這些都是在弟弟出生之前的事。弟弟出生之後,大家的關注都被他搶走了,我覺得自己像被獨自留在遊樂場一樣。像是大家都不知道跑去哪,把我一個人丟在這裡的感覺,大家似乎都忘了我。」
「像被獨自留在遊樂場的感覺」這句話,聽起來特別淒涼、特別令人心痛。
健康的自戀,唯有在母親或是代替母親的養育者,能夠持續地付出愛情、給出回應,並重複讓孩子經歷適當的挫折,才有辦法培養出來。會不會是被獨自留在遊樂場的京民,從那時候開始內心那個「誇大的自我」便沒有被滿足,所以才會難以長久經營有意義的關係,陷入有問題的自戀心態呢?
「你一定很孤單。」
為了拉近與他的距離,我在說話的同時也將身體微微靠向他那邊。
「上次你信心滿滿地說要再試著跟就業讀書會的人好好相處,我想知道後來怎麼樣了,結果你卻說沒有要繼續就業讀書會,所以我覺得有點可惜。不過我絕對不會因為這樣的事情對你失望。想要擺脫維持已久的行為模式,是件很困難且要花很多時間的事,這點我有跟你說過吧?」
他點了點頭。
「今天好像是第一次聽你提起家人的事情,這通常是在會談初期就會分享的內容。剛才你說過在我身上、在那群哥哥身上,都看到媽媽的影子吧?你也有在其他的關係中產生這種感覺嗎?」
「每次想放棄的時候,都會有這種感覺。但現在我也知道,真相和我的感受其實有差距。雖然這給了我很大的打擊,但我也終於了解到,每次有這種感覺時,很可能都是因為我誤會,或是太過草率地下判斷才會這樣,所以我才會說想要試著繼續參加讀書會。」
京民說到一半便開始搖頭。
「但真的完全不行。雖然理性一直告訴自己『沒關係,只是你想太多了』,但一跟他們見面,就又覺得好痛苦。」
「原來如此,做出這樣的努力已經很了不起了,你很努力在挑戰不要被行為模式支配啊。你可能會因為又失敗了而失望,但我們的心並不是依照算式或程式運轉的機器,雖然理智很清楚知道,但在情感上就是要花比較多時間。有時候在努力的過程中,反而會變回以前那個比較不成熟的樣子。就把這個過程,想成是一針一線把心縫得更堅固怎麼樣?就想成是你在好壞之間反覆來去的同時,心也會因此變得更加堅強。」
「聽完你這樣說,我覺得比較舒服了。」
京民臉上的擔憂和緊張終於慢慢消失。
我的心好像也裝上了鞋墊
「其實第一次來這裡的時候,我一直很在意醫生是不是不太在乎我的事情,或是對我感到失望,也在想真的要這樣接受治療嗎?」
「要是沒弄好,可能連我也要被放棄了呢。」
聽完我說的話,京民搞笑地做出了一個哭臉。
「不過後來你說『最了解你內心的人是你自己,我們一起找出答案吧』的時候,就開始有點不一樣了,我覺得自己好像被認同了。所以現在我才能把沒辦法對別人說的事情都告訴你,在這個過程中,醫生卻對我露出失望的表情,這讓我很受傷。就連醫生也讓我受傷,我很難過,同時也很不想承認這個想法,因為這樣一來就感覺自己好像很沒價值。不過我同時也在想『醫生真的是這樣想的嗎』,所以雖然痛苦,但還是鼓起勇氣把這件事說出來,我想我的選擇沒錯。」
「你做得很好。剛才我也說過,我完全沒有對你失望。謝謝你給我機會,讓我說出我的想法。就像你在診療室裡面做的一樣,如果也能持續在外面做這些嘗試,肯定會帶來很大的改變。」
京民彷彿在回味我說的話,輕輕地點了點頭。短暫露出了像是認真在煩惱的表情之後,立刻換上有點不好意思的表情看著我說:
「醫生,我有東西想讓你看,如果你不介意的話,要看一下嗎?」
突然要給我看什麼呢?我半好奇半擔憂地點了點頭,他突然把鞋子脫了下來。然後把兩塊很厚的鞋墊從裡面掏出來,放在自己的手掌上遞給我看。原來那修長的身材,是靠鞋墊的力量……京民這突如其來的告白,真是令我目瞪口呆。
「真的沒有人知道這個祕密。」
「鞋墊嗎?」
「對,大學時我就開始墊鞋墊,在外面的時候從來沒有把鞋墊拿出來過,該說是我連自己的身高都厭惡嗎?但我覺得我好像不只有在鞋子裡放鞋墊,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的心好像也裝上了鞋墊。我總是假裝自己很強勢、很厲害、很了不起,用這種方式來欺騙自己。衣服、鞋子,都一定要買超過一定的價位,這樣才不會讓人瞧不起,已經接近強迫症的程度了。我沒辦法忍受別人看到不好的我,所以一直無法擺脫鞋墊,但現在我想鼓起勇氣做這件事。」
「所以才把鞋墊拿給我看嗎?」
「對。」
京民重新把鞋墊塞回鞋子裡,然後把鞋子穿好。如果直接把鞋墊丟進垃圾桶裡,那肯定就像連續劇一樣大快人心,但其實我們的心通常都會猶豫不決、會躊躇不前。活到現在第一次把小時候的痛苦回憶說出來、第一次坦白自己有墊鞋墊,甚至把鞋墊拿給別人看,光是這樣我就覺得今天京民已經完成了一個很大的挑戰。我結束短暫的思考之後,便向京民提議:
「你已經知道自己那天為什麼會恐慌發作,而我覺得你未來應該不會再那樣突然發作了。但我們還是不要結束會談,繼續分享你母親的事情,還有至今為止的重要回憶,你覺得怎麼樣?」
京民爽快地點了點頭說:
「好啊,這就是我想要的。」
「這就是你想要的?」
「對。」
簡短回答完後,京民靜靜看著診療室的牆壁陷入思考,接著又馬上看著我的眼睛說:
「我想要更全面地了解自己沒有墊鞋墊的心究竟是什麼樣子,我希望即使那顆心沒辦法讓我驕傲,我也還是能當一個抬頭挺胸的人,這就是我想要的。」
我們決定,下一次會談要來分享京民生涯中的第一個回憶,以及和成長環境有關的故事。至今為止京民都能很快找到正確的路,沒有遭遇什麼困難,但深入內心的路可能不會這麼順遂,也可能會遭遇抵抗,可能會因為診療室內外的落差而陷入混亂。但我認為,我應該陪著勇敢站出來、想找到真實自我的京民,在他每次感到痛苦、孤單的時候為他加油。因為這就是我選擇的工作。季節漸漸邁入深秋了,很快冬天將要來臨,我決定一邊期待京民的秋冬穿搭,一邊等待下一次的會談。
〔個性形成〕健康成長所需的鏡子
也就是說,現在我們要來深入了解讓京民發展出移情作用的生涯早期記憶,換句話說就是回顧他兒時的回憶。京民面對來自人際關係的問題非常敏感,而且會將自己孤立於人際關係之外,使他無法正常發揮能力,這是源自於他的「隱性自戀性格」。那麼這種「隱性自戀性格」,是如何在他心中滋長的呢?
前面我們也曾提過,在幼兒時期,每個人心中都有誇大的自戀傾向。幼兒在與世界交流、成長的過程中,自然而然會有「我比世界上任何人都了不起」的認知,如果想好好控制這種幼兒期的自戀傾向,首先要做的就是重複累積滿足自戀慾望的經驗。
就像當孩子邁出笨拙的步伐,或以不熟練的方式拿起筷子,就會獲得鼓勵與支持一樣,養育者應該提供同理心與支持,讓孩子處在無論成就再怎麼小,都可以盡情賣弄的環境下。滿足這樣的自戀需求後,就必須讓他們在更大的現實裡經歷深刻的挫折。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開始會意識到現實的自我。這些對自己的信任與對現實的感覺,在經過心理機制的運作後,才會幫助我們發展出成熟的自戀性格,我們會開始傾聽周圍正面或負面的回應,客觀檢視自己,才不會被那些時不時需要面對,卻毫無根據的批評給激怒或打倒。另一方面,我們也是要在經歷失敗與挫折之後,才能夠獲得繼續前進的動力。
但生涯早期如果沒有環境能讓孩子完整展現、映照心中那個「了不起的自己」,會發生什麼事?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即使在長大之後,也會處在自戀性格尚未成熟的狀態下。他們會不斷想確定自己心中那份誇大的自信。因為沒有自信,所以總會擔心自己在別人眼中看起來很不堪。京民的母親在罹患憂鬱症期間,或許就沒能扮演這個鏡子的角色。父親或親戚等其他的養育者,自然也沒有人擔任主要的養育者角色,提供京民足夠的共鳴。或許就是這樣的經驗使得「隱性自戀」在他心中扎根,並給生活帶來影響。
但如果回過頭去找自己曾經缺乏什麼、受過什麼傷,那樣的過去如何折磨自己,我們就會在不知不覺間產生「但我現在也不能怎麼辦」的怨懟與無力,會產生這種想法是理所當然的。
但即便如此,我們還是需要好好整理自己的回憶。因為藉著回顧那些隱藏在回憶中,我們始終未能意識到的想法與情感,才能理解這些是如何對現在的我們造成影響。在這個過程中,會湧現對家人、周遭親友、自我、醫師等人的激烈情緒,這很可能會讓人感到痛苦。即便沒有立刻產生這些情緒,但日常生活中隨時都可能面臨新的、始料未及的問題,更可能因此感到挫折。
但假使無論面對何種情況,都能努力傾聽、理解自己內心的聲音,那我相信即使在不知何時會掀起大浪的情況下,你也能夠勇往直前。
你曾經討厭自己的個性嗎?你曾經想過是因為這討厭的個性,所以問題才會一再重複嗎?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為什麼總是感到很受傷:五個精神分析的真實故事,帶你找到不斷逃跑的自己》,大田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腦內探險隊
譯者:陳品芳
每種不安都有原因
每個傷口都有幫助
如果不願正視自己受了什麼傷,
不願解讀自己的不安,
就無法看見自己最真實的一面。
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 明明寫作很順利,截稿關頭卻故意拖拖拉拉不肯完成作品的編劇,每次要有「結果」,就開始「逃避」,不管是工作或談戀愛……
- 對孩子暴怒的新手媽媽,慌張打了孩子,一直想成為完美大人的情緒埋得太深,以至於態度已經變了形卻完全不知道。
- 別人的幾句話或幾個表情就感到受傷,聚會中突然恐慌發作的失業青年,光鮮亮麗的外表隱藏自戀與自卑,「放棄」是最常使用的詞……
- 已經大學畢業三年,卻一直沒有像樣工作,開始暴飲暴食否定自我的漫畫家,只想找一個安全躲藏的地方,找同一國的人,找自信和未來。
- 受失眠所苦的整形外科醫師,凡事一定安排與計畫,只要超出自己掌控的目標,便失落生氣,甚至習慣性控制一切……
你是否在他們身上看見自己內心也在逃避什麼?怕在團體中不受歡迎而不安?想獲得認同卻得不到讚美?想要表達卻常常受到挫折?最後乾脆若無其事躲起來?假裝自己很堅強?
越是壓抑,創傷就會越嚴重;越是逃避,不安就會更加強烈,最後反撲吞噬逃跑的你。
每個人其實都有逃跑的潛意識,本書從精神分析針對每個情緒問題,以一場場溫暖的對談帶給你一點勇氣,讓你轉身面對曾經逃跑的內心障礙,接受自己,改變自己。
你最想逃避的內心不安與創傷,恰好造就了現在的自己,
只要察覺到這點,我們就能夠獲得認同真實自我的力量。
你是個怎樣的人?
- 越是重要的事就越愛拖,老是在摸魚。
- 從來不覺得什麼事都要做到最好。
- 經常突然生氣,但過段時間後又感到後悔。
- 對小時候的事情難以啟齒。
- 因為覺得自己被忽視,所以無法和人維持長久關係。
- 明知道自己過度在意別人的視線,但卻無法改變。
- 害怕權威,稍微有一點組織階級的上下之分,就會讓你想逃跑。
- 覺得人們對我有過度的要求。
- 不太擅長表達情緒。
- 無法忍受別人跟我有不一樣的想法。
如果你符合以上任何一項,請打開本書!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