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清华发布首个室内PM2.5报告:吸入量是室外4倍

新京报讯 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清华相对于室外PM2.5污染,发布室内PM2.5污染对人的首个室内影响更显著,PM2.5吸入量室内占八成。报告在同等外部条件下,吸入办公环境的量室室内等级略优于居住环境,楼层17层以上室内等级最优。外倍专家表示,清华该调研有一定的发布参考价值,楼层与室内空气质量等级目前并无明确对应关系。首个室内

数据来源 北京13区县7703个采样点

昨日,报告清华大学发布一份室内PM2.5污染公益调研报告,吸入其表示,量室此报告为国内首份关注室内PM2.5的外倍大数据分析报告。在两个半月时间内,清华调研组共获得北京市407名志愿者累计11万小时的室内PM2.5数据,覆盖全市13个区县的7703个地理位置。

研究组负责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研究员张林介绍,此次调查的室内场所包括办公环境、居住环境、公共环境,但不包括地铁等流动环境。

据统计,现在人们70%至90%时间处于室内,对室外空气质量,人们可以通过肉眼观测雾霾强度、网络获取PM2.5官方监测值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然而,对于室内PM2.5浓度,无法进行直观的能见度判断,加之室内环境差异性较大,专业PM2.5检测设备庞大昂贵,难以进行普遍实时的监测,造成人们一直缺乏对室内PM2.5污染程度全面系统的认识和研究。据悉,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目前都没有室内PM2.5的相关标准和规范。

调研结果 雾霾天开窗会恶化室内空气

调研结果显示,在采样时间段内,北京室内平均PM2.5浓度为82.6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属于轻度污染水平,且在三分之一的时间内,室内空气均处于污染状态,即PM2.5大于75微克/立方米。

张林介绍,根据采集数据计算,志愿者日均面对的PM2.5总量为每小时2018.6微克/立方米,一个人每天吸入肺中的污染物潜在总量累计达到787.3微克,其中室内PM2.5的吸入量占每日总量的80%以上。“这主要是因为人们一天当中有大约20小时是在室内,只有4小时在室外。”张林说,室内的PM2.5吸入量是室外的4倍。

调研结果显示,在同等外部条件下,办公环境的室内PM2.5等级略优于居住环境,“家中有很多污染源,如烹饪、吸烟等,而办公室通常有中央空调,这对降低PM2.5浓度有很大帮助。”张林说。而在同一栋楼中,17层以上的楼层,室内PM2.5等级更优;距离主干道大于500米的建筑空气质量则相对更好。这主要是因为高空层的大气流动性更好,主干道则受到机动车尾气排放影响。

此外,张林介绍,开窗通风的作用则因室外情况而异。当室外PM2.5浓度低于75微克/立方米时,开窗通风有利于室内空气质量的改善,但室外PM2.5浓度高于150微克/立方米时,开窗通风则会恶化室内空气质量。

追问

监测数据是否准确?

研究组负责人:数据误差范围在10%左右

张林介绍,此次采集的数据来自清华团队自行研发的PiMi便携式PM2.5检测设备。在采集数据的过程中,他们同时将10台机器分别放于距离全市部分空气监测站点不超过5公里的区域内,将采集数据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发现,便携设备采集的数据与北京监测站点的官方数据存在大约10%左右的误差。

另外,张林说,此次调研是清华大学的自主行为,目前,他们还没有和环保等部门沟通。此次调研活动只是一个起点,未来他们还将与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合作,基于大样本量数据,探究PM2.5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专家说法

距离地面300米以上污染稍低

环保专家彭应登认为,该调研报告的相关结论有一定参考价值,但相关结论此前已被证明,此次调研属于再一次印证或者量化。另外,室内空气质量与具体楼层目前并无绝对的对应关系。

“报告得出的结论并不意外。”彭应登介绍,17层以上空气并不一定更好。此前官方有实验结论显示,180米左右的污染物浓度达到了最高值,这个高度远超17层。他表示,目前关于楼层高度和空气质量,并没有特别明显的规律。

彭应登解释,污染物浓度在高度上的垂直分布,一定程度取决于气象条件。在静稳条件下,近地面由于受到扬尘等影响,污染物浓度确实较高。总体而言,在距离地面约800米的混合层内,PM2.5浓度比较均匀。而混合层内,约300米左右是个分界点,300米以下稍高,300米以上稍低。

室内和室外环境究竟是什么关系?该报告显示,在调研期间,三分之一时间内室内处于污染等级,彭应登说,三分之一时间处于污染等级的结论,应该有个前提条件,比如外部空气质量差、室内不开窗通风、室内人居活动多等等。总体而言,室内外环境相对比较均匀。如果长期不通风,加上室内比较高的人居活动水平,污染物确实容易累积。

原标题:报告称室内PM2.5吸入量是室外4倍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