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專訪韋蘺若明談《送葬協奏曲》:在死亡面前,很多小事都沒什麼好糾結的

文:曾玉婷(志向是專訪葬協奏曲真誠對待生活中的每個枝微末節的文字工作者。從小喜歡看漫畫,韋蘺卻在年齡漸長後才發覺台漫的若明美好和獨特性)

當年紀進入到某個階段,看著身旁親人與寵物的談送死亡,韋蘺若明開始認真思考生死議題,死亡事都再加上想挑戰台灣職人漫畫,面前沒什麼好於是糾結《送葬協奏曲》誕生了。故事中,專訪葬協奏曲韋蘺若明細緻描繪出台灣一條龍服務的韋蘺殯葬業環境,以及漢人社會的若明喪葬禮俗,但真正觸動她的談送並非儀式本身,反而是死亡事都藉菜鳥禮儀師林初生的雙眼,見證每一次平凡卻深刻的面前沒什麼好生離死別。

日本國際漫畫賞舉行視訊頒獎Photo Credit: 中央社
日本國際漫畫賞25日在東京舉行頒獎典禮,受到疫情影 響,專訪葬協奏曲分別奪金銀獎的韋蘺若明、阮光民等得獎者無法親 自出席,以視訊方式與東京頒獎典禮現場連線。

實地走訪殯葬業,「上班第一天就處理上吊屍體」

為扎實刻劃職人漫畫,漫畫家事前需要吸收大量背景知識,韋蘺若明不只捧著編輯細心準備的數百頁論文狂嗑,也實際前往業界取材,因緣際會拜訪一間小型葬儀社,聽入行一年的新人分享經驗談。

漫畫中初生就職幸福禮儀社的首日,立刻遇到腐爛發臭的遺體,逼得初生當場反胃嘔吐,乍看戲劇性十足的職場震撼教育,其實反映出工作現場的真實樣貌。韋蘺若明說,原以為禮儀師有一段「蜜月期」,會先著手其他行政事務,再慢慢進到前線,未料那名新人剛上任就得處理上吊的死者,令她深感衝擊。

5385782e-05b1-4576-b9cc-ed76e57ac70aPhoto Credit: 取材實錄漫畫,《送葬草稿曲 燦笑禮儀師的告白》

至於考察期間,同樣讓韋蘺若明印象深刻的,則是經常現身在台灣喪葬場合的孝女白琴。古時候交通不便,子女無法及時奔喪,於是雇請孝女白琴在葬禮上帶頭痛哭,至今意義發生轉變,成為撐場面、營造熱鬧氛圍的習俗,看在她眼中格外鋪張、離奇、無意義。

「研究到後來,我覺得喪禮是演給活人看的,對亡者沒有意義,亡者也感受不到。」韋蘺若明提到自己的父母很相信傳統習俗,認為燒金紙一定要燒夠、經要唸夠,「想想可能對活人比較有意義。」

不過,禮儀社老闆仰清也在故事中表示:「有沒有靈魂不重要,喪禮本來就是生者對死者回憶與道別的過程。」進而讓「有意義與否」的質疑,帶來更加彈性思考的空間。

bf21e77b-4dbf-4809-a359-e9148b61491fPhoto Credit: 《送葬協奏曲》第4話家運亨通

描繪死亡卻怕死,反被筆下角色安慰

決定以台灣殯葬業為題後,韋蘺若明構思故事情節,閱覽大量社會新聞的同時,內心卻也被負面情緒感染,陷入難以自拔的消沉狀態,經常邊讀資料邊落淚,那時她獨自居住,偶爾出現心悸,「深夜就在想自己會不會突然死掉。」

事實上,無論是前作《鬼要去哪裡》或《送葬協奏曲》,都包含韋蘺若明自身不擅長應對的元素。她說自己既怕鬼又怕死,對未知的世界感到恐懼,對悲傷故事的抗性也有限,但畫著畫著,彷彿和內心的自己反覆對話,對死亡的不安逐漸變得平穩。

在漫畫第二回,受化療所苦的小光登場,其故事靈感是她翻出小孩罹患罕見疾病死亡的報導,發現孩子深知自己染病,卻不會終日沉浸在悲傷中,使她驚覺:「小孩子好像有辦法用悲傷以外的角度看待死亡,他們不會總是表現痛苦,還是會坦率感到快樂,好好過生活。」

075b1f1f-30c7-4108-beda-b36f2e0eeb35Photo Credit: 《送葬協奏曲》第2話我的寶貝

另一回畫的是情侶相約殉情,其中一方卻苟活下來,情節同樣改編自新聞事件,那時韋蘺若明為故事寫下註解:你連死的勇氣都有了,有什麼路不能走?那麼可怕的事情都能接受,還有什麼難關無法去過?

回首創作途中,還有一段記憶緊牽韋蘺若明的腦海。當她還在構思故事時,得知自己的婆婆不幸罹癌,後來一路畫完作品時,婆婆也過世了,「那時一直覺得,怎麼會那麼剛好?」而仰清爸爸辦後事的場面,其實就是婆婆靈堂的樣子。

儘管下筆過程不免面臨哀傷及沮喪,但她認為自己確實一點一滴跟著故事成長,「最重要的是,讓我真的開始很認真過日子,去感受每一天。」

所有作品都來自對家庭的情感

在《送葬協奏曲》中,無論超渡亡者或撫慰生者,談的都是人與人的關係,並且特別著重於描繪親情的多元面向。例如漫畫第三回,陳爺爺生前拋家棄子,即使逝世後也未撫平對親人帶來的傷害;第四回的王董死亡後,家屬卻紛紛為個人利益爭論。

「其實我的所有作品,基本上全部來自我對家庭的情感。」

韋蘺若明坦然表示,家人是永遠解不開的結,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是她長大以後非常能體會的事。親情關係在她筆下,有些雖然獲得和解,但問題沒有真正解決;有些則是停滯原地,表面少一分正面積極,背後卻增添一分接近人心、懷抱遺憾的現實感。

「最深的體會,反而是一切都過去之後。」韋蘺若明慨然說,長大成人後,便能理解父母當初身在其中的不理解,進而有能力協助家人去化解他們生命中的一些難題。

如同故事核心,仍是期盼活下來的人們繼續往前走,個人經驗讓她體悟到,「我們不能因為某些永遠無法解決的問題,一輩子難過生氣,還是要往前走。很多時候,和解不是解決問題,而是換個角度重新理解自己的狀態。」

人生苦短,追求夢想是生者特權

漫畫最後藉仰清之口,留下傳遞給讀者的訊息:無論如何,不要輕言放棄。因為追求夢想,是生者的特權;當談到個人生死觀,韋蘺若明也瀟灑回答:「人生苦短,及時行樂啊!」

當聽到身旁朋友抱怨缺少資源和支持,導致計畫窒礙難行時,韋蘺若明認為障礙在前固然是事實,仍別讓困境變成自己不去做的藉口。以漫畫家為例,很多人以漫畫家收入不佳為由放棄,但如果真有熱忱,可以下班或假日畫。真的想做一件事,不會有任何理由,就會想辦法去做。

「搬到死亡面前,很多小事都沒什麼好糾結的。」韋蘺若明笑道。

bcbd2684-c063-44d1-8b4d-8074c4ec05dfPhoto Credit: CCC創作集提供
韋蘺若明工作室風景

回顧《送葬協奏曲》創作歷程,早在2017年展開構思,中間遇到瓶頸,花費約一年完成劇本,終於在2020年出版,是一段漫漫路程;作品也榮獲第14屆日本國際漫畫賞金獎,韋蘺若明成為台灣首位奪得金獎的漫畫家,而她僅謙虛表示自己仍需繼續精進。

「最開心的是,有幾位葬儀社業者都說,以為漫畫家本人就是做這行的。」韋蘺若明指出,畫職人漫畫最重要便是忠實呈現職業本身,因此獲得圈內人認同讓她相當高興,此外在簽書會時,見到發表心得而激動落淚的讀者,也讓她很珍惜這些回饋。

對過度悲傷毫無抗體的韋蘺若明,藉由畫筆直面自身恐懼,從鬼魂畫到死亡,梳理完對生死的看法,從筆尖引領出自我成長,同時在她心中,《送葬協奏曲》的故事還有後續,雖然不會立刻下筆,不過她未來還想繼續深化世界觀——讓贈予生者與亡者的曲子,繼續演奏下去。

【受訪者介紹】

韋蘺若明,台灣桃園人,半個泰雅族。出版《鬼要去哪裡?》全兩冊、《送葬協奏曲》全一冊,網路連載單元漫畫《CATzzz貓社會》,LINEWEBTOON《我的男友是殺人魔》現正連載中。養三隻貓,興趣是看日劇、料理,喜歡肉桂。IG:rimuiyumin

註:原文標題為〈追求夢想是生者的特權——韋蘺若明談《送葬協奏曲》〉

本文獲CCC創作集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