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时评:避免“表面文章” 警惕孩子“伪勤奋” 教育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表面文章现象:孩子平时学习很自觉,放学回家主动做功课,时评周末时间也大多用于课业,避免从不迟交作业;每逢大考小测,警惕教育更会挑灯夜战复习,孩伪应该算得上用功、勤奋努力。表面文章然而,时评考试成绩总是避免不理想。家长不禁疑惑:孩子这么用功,警惕教育考试分数却上不去,孩伪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是勤奋不是孩子的脑子真的有点笨,接受能力、表面文章理解力差?

如果排除智商问题,时评孩子出现这种状况,避免是典型的“伪勤奋”。所谓“伪勤奋”,即一种效率极低的学习状态,陷入这样的误区,与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及学习时的状态有密切关系。

怎样判断“伪勤奋”

仔细观察,“伪勤奋”的孩子有一些相对明显的特征——

超时学习 身心俱疲

从主观来看,一部分“伪勤奋”的孩子好胜心比较强,希望自己花更多的时间、甚至不惜熬夜学习,达到在班里、年级里拔尖的目的。他们的愿望和行动可嘉,但因为没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往往学习付出与成绩回报不匹配。比如他们虽然延长了学习时间,在形式上表现为很用功,但并没能实现高效学习,对所学内容仅仅停留在抄写、背诵、默写等机械的、重复性学习的层面,对需要理解的内容依然一知半解,或不懂得深入思考,拓展思路,不会举一反三。而熬夜学习的直接副作用是身心俱疲,大脑不听自己支配,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塞梅尔教授曾做过一项实验:分别记录了洛杉矶535名高中生在九年级、十年级和十一年级三个阶段为期各十四天的睡眠和学习状况。研究结果发现,学生放弃睡眠时间,第二天在课堂上精神状态和注意力均欠佳,更难掌握课堂上的学习内容。为了掌握知识,反而需要在晚上重新自学,投入更多的时间,恶性循环,得不偿失。

 重记轻听 上课效率低

有些孩子,上课确实紧跟着老师,试图一字不落地记录老师所讲的内容,或极尽所能照抄老师的PPT,但是,类似于速记式的听课方式,让他们将注意力放在“记录”上,无暇思考老师讲授的内容,没能真正做到“跟着老师的思路开动脑筋思考”,也不容易抓住当堂课程的知识重点,降低了听课效果。

听课效率低的另一种表现是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孩子,表面上是在听老师讲课,但经常走神儿,想些跟课程无关的事情,或者搞些小动作,所以,一堂课下来,并没有学会该学的内容。

这两种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放学后孩子需要用比较多的时间重新学习当天课上的内容,做作业慢,错误率高,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完成作业。而且,上课专注力差的孩子,大多在家学习时也不容易集中精力,越弄不明白越不想学,边学边玩、看些与课业无关的内容,或者即便眼睛盯着书本,半天不动笔、心不在焉。

过度依赖答案

现在的很多练习册最后有答案,即便没有答案,孩子也可以通过手机APP的相关软件搜索到答案。有些孩子为了争取作业内容全对,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或希望通过大量刷题提高学习成绩,边做题边翻答案、查找相关的题目,不用动脑筋就能获得解题思路、步骤及答案。以这样的方式学习,高质量完成作业只是一个假象,掩盖了其学习上的漏洞,孩子实际上没有全部理解、也没能较好地掌握课业内容,对自己模棱两可的知识依旧不清楚,不会的题目仍然不会,错过的题目还会再错。整个学习变成了低水平的重复,是在做无用功,而且还会形成心理依赖。日积月累,这些问题日益严重,在考试中,尤其是在大考中就会凸显出来,成绩大幅度下滑。

乍一看,这些孩子的时间、精力大多花在学习上了,但他们的努力,多半是“学而不思,为学而学”的低品质勤奋。这种表象的勤奋持续时间越长,孩子对自己的勤奋信任度就会越深,即孩子也被自己的这种“伪勤奋”蒙蔽了,一旦达不到自己理想的学习效果,很容易产生自卑情绪,甚至会从为自己努力没有得到回报而自暴自弃。

引导孩子“会学”,事半功倍

日本作家在《考试脑科学:脑科学中的高效记忆法》中写道:“学习时间的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的意愿和方法。”孩子的学习,用心比耗时长更能让人看到成效。

  做好规划 劳逸结合

有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是孩子高效学习的前提。父母要引导孩子根据作业量和学习内容的多少、难易,安排好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让孩子明白,挑灯夜读不会带来真正学业提升,而精力充沛才是学习好的前提之一。父母通过自己的言行,向孩子传递即便“今天的知识没解决也先睡好觉”的信息,给孩子安全感。当孩子白天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听课,课堂吸收率会提高,自然也不会留下大量的疑惑到课后解决,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限时完成作业有助于孩子在特定的时间内将身体与心智的能量锲而不舍地集中在同一个问题上而不厌倦,提升注意力,增强自制力,这是帮孩子告别“伪勤奋”的最重要的途径。

孩子在写作业时,每结束一科或学习40分钟到一个小时后,父母不妨提醒孩子休息10分钟,起身活动一下,让紧张的大脑放松一会儿,再进入下一时段的学习时,头脑会更清醒,效果更好。

  给孩子自由 让他快乐学习

对于部分边学边玩的“小磨蹭”,父母规定他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的具体时长时最好明确,如果孩子提前保质保量完成,父母会给予适当的奖励,或者将剩余的时间由孩子随意分配,就让他大大方方地玩,做任何自己喜欢的事情。

孩子不必做额外的功课,心情愉悦,学习就不再是一种强制性的负担了,其学习的意愿和主动性会增强;而在放松的状态下,孩子的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及逻辑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笔记不必面面俱到

真正有效的课堂笔记通常是简洁的,提纲挈领地记下课上的重点、难点,解题技巧,笔记应该是个性化的,并非千篇一律地照抄老师的板书或PPT。课后,根据课堂重点和自己的理解、思考,再详细归纳,找出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画出简单的思维导图或相应的图表。要做到这一点,课前预习,浏览课本上的内容,了解每节课的知识点,对老师要讲的内容心中有数。这样的学习,才事半功倍。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学习是记忆的过程,更是理解和融会贯通的过程。所以,家长引导孩子平时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记住知识点、记住答案、完成作业和刷题上,而是督促孩子步步为营,扎扎实实,分析、理解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所学内容真正弄懂弄透,举一反三,并借助一些阶段性测试练习或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融会贯通。如此,遇到稍有变化、复杂一点的题目就不容易出错,能有效避免不会做的情况。

在这个过程中,将错题整理成册,仔细分析原因,比如审题错误、概念错误、思路错误、知识点掌握不牢等等,让孩子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心知肚明,扫除知识上的盲点,总结做题的经验和方法,特别引导孩子将知识点归纳出来,然后有针对性地练习,理清解题思路,牢固掌握,考试前再翻看错题册,重点复习,便于做到同类题目绝不错第二次。

热爱是最好的动力。平时,父母可以通过亲子阅读、一起动手做试验、共同研究课本中的问题等方式,分享学习的乐趣,让孩子获得巨大的成就感、满足感。当孩子真正享受学习和探索知识的过程,而把学习当成被动的完成任务的过程,孩子就自觉地远离“伪勤奋”了。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