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達文西傳》:在解剖畫間,我們發現了進行中的《蒙娜麗莎》微笑

文: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

《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的達文的蒙神祕魅力,始於達文西的西傳現進行中笑木板處理。在這片由白楊樹幹中心部位裁出的解剖紋理細緻木板,尺寸大於一般家庭肖像,畫間達文西覆上一層厚厚的們發白鉛底漆,而非一般的娜麗石膏粉、白堊與白色素混合物。莎微他知道這層底漆更能反射穿透細緻半透明油質層的達文的蒙光線,進而提升畫的西傳現進行中笑深度、亮度與質感。解剖

因此,畫間光線穿過層次,們發部分抵達底層白漆時被反射,娜麗再重新穿越層次。莎微我們的達文的蒙眼睛會看到表層顏色反射光跟底層反射光的互動。這創造了造型上變幻不一、難以捉摸的微妙感受。蒙娜麗莎臉頰與笑容的輪廓上,色調柔軟轉換,看似受到釉質油彩層次隱蔽,卻會隨著房間光線和觀看者的角度變化。整幅畫作感覺活了起來。

如同15世紀荷蘭畫家揚.凡.艾克(Jan van Eyck),達文西使用的釉彩也僅是在油中混入非常小量的色素。為了麗莎臉上的陰影,他首先使用一種鐵鎂混合物,創造出煅赭土色的色素,油的吸收效果很好。他以極細緻的方式下筆,讓它們幾不可見;長時間多達30層的細膩上色。2010年出版的X光螢光光譜儀研究報告指出,「厚重的棕色釉彩上在蒙娜麗莎臉頰的粉紅基底上,從僅僅2到5公釐,直到約30公釐的陰影最深處。」這篇分析顯示,達文西刻意以不規則方式下筆,讓肌膚紋理看來更真實。

達文西畫下的麗莎坐在一處敞廊下,畫的邊緣勉強可以看到支柱基座,前景中雙手交疊,靠在椅子手把上。她的身體,特別是雙手,感覺跟我們異常靠近;而崎嶇山景則退至遙遠迷濛的距離外。關於底漆的一項分析顯示,他原本把她的左手刻畫為抓著椅子把手,似乎將要起身;後來又改變心意。不論如何,她依然看起來在動作之中。我們眼前的她正在轉身,彷彿我們正走進敞廊,被她發現。她的上身略為扭轉,頭則轉向,看著我們微笑。

整個生涯中,達文西沉浸在光影和光學的研究中。筆記裡有一段分析,接近他讓光線灑在麗莎臉上的方式:「當你想畫一幅肖像,要選陰沉天氣,或是夜幕降臨時。注意夜幕降臨之際,街道上男女的臉;以及天氣陰沉時,你會看到這些臉龐的柔軟與細緻。」

在《蒙娜麗莎》中,他讓光線由高處、略偏左方灑下。為了這個目的,必須採取一些小技巧;他的手法相當巧妙,需要慧眼才能辨識。從支柱判斷,她所在的敞廊是受到遮蔽的;因此光線理應來自身後的地景。但是,光卻來自身前。我們會以為也許敞廊的側邊有開口,即使如此,也無法完整解釋。這是達文西運用的特意安排,讓他得以發揮擅長的光影色調,來創造他需要的輪廓與造型。對光學跟光在曲線表面上的表現,他深具掌握及說服力,因此讓《蒙娜麗莎》中的技巧表現不會過於醒目。

687px-Mona_Lisa,_by_Leonardo_da_Vinci,_fPhoto Credit: Leonardo da Vinci Public Domain

關於麗莎臉部的光,還有另一個微小的反常之處。達文西在光學書寫中,研究過瞳孔在光線下要多久才會收縮變小。《音樂家肖像》中,由於眼睛擴張方式不同,賦予作品一種動感,並符合達文西在畫中使用的光線。《蒙娜麗莎》中,她的右眼瞳孔略大。但這是(轉身前也是)主要面對光源的眼睛,光來自她的右側,因此這一側瞳孔應該縮小。這一點,如同《救世主》的圓球缺乏折射一樣,是失誤?還是某種技巧?達文西的觀察力是否足以發現只有20% 的人會發生的瞳孔不等現象?或者他知道歡愉也會導致眼睛睜大,因此透過麗莎較快擴張的單眼,暗指看到我們讓她歡喜?

然而,這些可能是過度執著也許無關的微小細節;我們可以稱為「達文西效應」。他的觀察如此敏銳,以至於畫中的小差異,例如兩瞳擴張不均,也會讓我們糾結(也許過度)他注意思考的點。要是這樣,也是好事;在他周圍的觀看者會受到刺激,開始觀察自然中的微小細節,例如導致瞳孔擴張的原因,並重新建立起對自然的驚喜之心。受到達文西追逐細節的啟發,我們也會起而效法。

另一個疑惑則是關於麗莎的眉毛,或是沒有眉毛。在瓦薩利令人生厭的描述中,他特意大力讚美「眉毛,因為他展現了毛髮由肉體生起的方式,一處快速生長,另一處則較為稀疏,並隨皮膚毛孔而彎曲,再自然不過。」這看似另一段瓦薩利絮絮叨叨,以及達文西結合藝術、觀察與解剖的精采案例,直到我們注意到《蒙娜麗莎》沒有眉毛。事實上,1625年一段關於畫作的描述也寫下:「這位女士,各處皆美,獨少眉毛。」這一點甚至讓某些牽強理論火上加油,認為現在典藏於羅浮宮的畫作並非當年瓦薩利所見。

一個解釋是,瓦薩利從未看過此畫,過度誇耀了部分內容,這很像他會作的事。然而他的說明卻又如此精確,看似不大可能。更合理的解釋則是,兩塊細微模糊的橢圓形色塊,位於眉毛應在的位置,暗示著眉毛可能曾以瓦薩利形容的方式描繪,每根毛髮纖毫微密。然而達文西花了很長時間描繪眉毛,因此底下的油層已經完全乾掉。這表示在首次清理這幅畫時,眉毛很可能被除掉了。2007年,法國藝術技師帕斯可.科特(Pascal Cotte)透過高解析度掃描支持了此一解釋;經過光濾鏡,他找到眉毛原本存在的痕跡。

雖然麗莎裝扮簡單,缺乏彰顯貴族地位的珠寶或華麗衣飾,達文西卻以驚人細緻和科學嚴謹來描繪她的服飾。自從學徒時期在維洛及歐工作室中描繪皺褶帳幔的研究後,達文西就觀察過布料的折疊與垂墜方式。她的洋裝輕盪,光線打在垂直波浪與褶襉上。最引人注意的是芥末黃銅色的袖子,絲緞光澤粼粼閃耀,應該會讓維洛及歐十分驚豔。由於他是為高級絲綢商之妻繪製肖像(至少理論上是這樣),當他為麗莎多層衣物疊加精美的細節時,並不令人意外。如果想進一步欣賞達文西的細膩精心,找一張大型高解析度複製照(可以在書中或網路上找到許多),審視麗莎洋裝的領圍。從兩道交編螺旋開始,這是達文西最喜愛的自然圖紋;兩者間鑲有閃現光線的金環,猶似立體浮雕。

下一列則是一串繩結,類似達文西喜歡在筆記本上畫的。它們形成十字架,每一組都由2個六角盤結分隔。然而有一個地方,位於洋裝領圍中心的圖紋微微打破規律,一列中有3個六角盤結。只有高解析度紅外線影像的近距離檢視,能夠清楚看到達文西並非畫錯。相反地,他非常小心地描繪乳溝正下方的衣褶。紅外線影像還透露出另一件同樣驚人的事,但因為面對的是達文西,也就不足為奇了。之後將畫上另一層衣物的地方,他加上上衣刺繡紋樣;讓我們即使不可見,也能微微感受紋樣的存在。

覆蓋麗莎頭髮的輕薄頭紗,作為貞靜象徵(而非哀悼),如此薄透,要不是額頭上的橫線,幾乎難以察覺。仔細觀察靠近右耳處,頭紗如何在頭髮上寬鬆流瀉;達文西的細緻展現在,他先畫了背景,再以近乎透明的釉彩畫上頭紗。再觀察從右前額頭紗下方露出的頭髮;雖然頭紗接近透明,但他描繪頭紗下的髮絲,比起下方露出並蓋住右耳的頭髮,來得稍微輕薄。未遮掩的頭髮往肩下兩側流瀉時,達文西又重新創造他熱愛的螺旋鬈髮。

描繪頭紗是達文西得心應手之事。實體的飄忽狀態跟概念的不確定性,他都嫻熟在心。深知光線會刺激視網膜的多點,他寫下人類認知的現實缺乏銳利邊界與線條;相對地,我們眼中的每件事物都是暈塗般的柔軟邊界。不僅是無限延伸的迷霧地景,同樣也適用於麗莎的手指輪廓。後者看似如此接近,幾乎觸手可及。達文西知道,我們眼中的事物,都是透過薄紗來觀看的。

麗莎背後的地景描繪,運用了其他視覺技巧。我們以類似鳥眼角度從上方俯視。一如達文西多數作品,地質形成與迷濛山脈混合了科學與幻想。荒蕪崎嶇感呼喚史前時代,卻透過在麗莎肩頭跨越河流的模糊拱橋來連接現代(也許是描繪阿雷佐附近阿諾河上的13世紀布里亞諾橋)。

右側地平面看似較高,也比左側遙遠,此一分裂賦予畫作一股動感。地面似乎也隨著麗莎身軀扭轉而動,當你的視覺焦點從左地平面移向右側時,她的頭似乎也在微點。

地景向麗莎像的流動,正是達文西所擁抱的巨觀世界與微觀人體譬喻的終極表現。地景展現出地球活生生、呼吸跳動的身軀:作為血脈的河流,作為肌理的道路,作為骨架的岩石。不僅是背景,地球流入麗莎,並成為她的一部分。

目光追隨右側蜿蜒河道,穿越橋下,河水似乎流入圍在麗莎肩頭的絲巾。絲巾的直線皺褶到達胸部時,開始溫和扭捲,看來就像達文西的水流畫。畫面左側,蜿蜒道路盤蜷,彷彿將連接她的心臟。領圍以下的洋裝,像瀑布一樣沿著身軀流瀉。背景與衣物同樣凸顯線條,強化從比喻發展成整體的過程。這是達文西哲學的核心:從宇宙到人類,自然界各種模式的重複與關聯性。

不只如此,畫作呈現的一體性不僅跨越自然界,也跨越時間。地景展現出地球與子孫如何受到流體形構、雕塑與豐饒;由洪荒之前創造的遙遠山巔谷地,穿越人類歷史中建設的橋梁道路,再到年輕佛羅倫斯母親的喉嚨脈動與內部流動。藉此,她已經轉化為永恆的象徵。如同華特.派特(Walter Pater)在知名的1893 年《蒙娜麗莎》讚歌中寫道:「世界各地皆往她的肖像……恆久生命,捲帶十千經歷。」

眼睛與微笑

許多畫作,包含達文西先前的《美麗的費隆妮葉夫人》,主角的眼睛似乎會隨著觀看者移動。甚至是該畫作或《蒙娜麗莎》的良好仿作,都有這種效果。站在畫作前方,主角凝視著你;往兩側移動,目光似乎仍舊直視。雖然肖像眼神追隨房中觀看者並非達文西首創,但這個效果跟他緊密相關,以至於有時被稱為「《蒙娜麗莎》效果」。

數十名科學家曾研究過《蒙娜麗莎》,以了解這種效果的科學成因。一種解釋是,在立體真實世界中,臉部光影隨著我們的視角變化;但平面畫像卻非如此。因此,即使不是站在畫像正前方,我們仍感覺畫像眼神的凝視。達文西卓越的光影技巧,則讓《蒙娜麗莎》的效果更為顯著。

最後,則是《蒙娜麗莎》最神祕也最吸引人的特徵:她的微笑。「在這件達文西畫作中,」瓦薩利寫道,「有抹微笑如此愉悅,可說超凡入聖。」他甚至講了一則作畫期間達文西怎麼讓麗莎保持微笑的故事:「畫她的肖像時,他雇用人來為她演戲、唱歌,說笑話逗她開心,以避免畫家經常會在作品上呈現的憂鬱。」

笑容帶著謎意。我們凝視時,它飄忽不定。她在想什麼?眼神稍一飄離,她的笑容似乎也隨之變化。謎團更加複雜。我們移開視線時,笑容卻在心頭縈繞,一如在人類的集體心靈中縈繞。從未見過任何畫作中的動作與情緒如此交織;這是達文西藝術的一對試金石。

達文西持續修改麗莎笑容的同時,他正夜夜在新聖母醫院的停屍間內,剝除遺體皮膚,展露底下的肌肉神經。對於微笑從哪裡開始,他極感興趣,要求自己分析臉上每個部位的各種可能運動,以決定控制每處臉部肌肉的神經。追蹤哪些屬於顱骨神經,哪些是脊椎神經,也許對畫出微笑並非必要,但達文西就是想知道。

要了解《蒙娜麗莎》的微笑,有必要重回第27章討論的1508年傑出解剖畫頁,有露齒鬼臉與抿唇畫作。他發現,抿唇的肌肉正是形成下嘴唇的肌肉。試著噘嘴,你會發現確實如此;下唇可以自己噘起,不論有無上唇加入,但我們無法只噘上唇。這是一項小發現;但對也是藝術家的解剖者,特別是當時正在繪製《蒙娜麗莎》的畫家來說,這是無價的發現。牽涉到唇部運動的其他肌肉還包含「能某種程度牽動唇部,如拉開、收回和抿平嘴唇,讓它們橫向扭動或恢復原來位置。」。接著他畫了一列移除皮膚的嘴唇。浮在頁面上方的,是一幅簡單溫和微笑的清淡黑粉筆素描。雖然嘴角幾不可察地往下彎,雙唇給人的印象仍是微笑。此處,在解剖畫間,我們發現了進行中的《蒙娜麗莎》微笑。

微笑還牽涉其他科學。從光學研究中,達文西了解到光線並非進入眼睛內的單一定點,而是整片視網膜。視網膜的中心區域稱為中央窩(fovea),是觀看顏色跟維小細節的最佳區域;中央窩附近區域則是攝取陰影與黑白調性的最佳區域。我們直接觀看物件時,會感覺較為銳利。但如果從外圍觀看,或是從眼角瞄視,則會顯得有些模糊,感覺似乎比較遠。

藉著這些知識,達文西能夠創造一抹難以捕捉的微笑;過度專注時,卻顯得飄忽不定的微笑。麗莎嘴角的極細微線條顯示出微微下彎,如同浮在解剖頁面上的那對嘴唇。直視嘴唇時,視網膜捕捉到微小細節刻劃,就會覺得麗莎看似不笑。但如果視線偏離嘴唇,看看眼睛、臉頰或畫作其他部分,只有視線邊緣看到嘴唇,畫面就會開始模糊,嘴角的微小刻劃變得不明顯,但仍會看到此處的陰影。這些陰影與嘴唇邊際的柔軟暈塗效果,會讓她的雙唇看似上彎成一抹微妙的笑容。造就出愈不刻意尋求,卻更顯明亮的微笑。

科學家最近找到一種科學方式,來形容這些發現。哈佛醫學院神經科學家瑪格麗特.李文斯頓(Margaret Livingston)指出,「比起高空間頻率影像,低空間頻率(較模糊)的影像中,微笑較為清晰明顯。因此看畫時,當你的視線落在背景或蒙娜麗莎手上,關於嘴唇的知覺就會由低空間頻率主導,它會看來比你直視嘴唇時更開心。」雪菲爾哈蘭大學(She_eld Hallam University)的研究則顯示,達文西把同樣的技巧用在《美麗的費隆妮葉夫人》,以及最近發現的《美麗公主》畫作上。

所以世界知名的微笑出於本源的捉摸不定,潛藏著達文西對人性的終極認知。他擅長描繪內在情緒的外顯表現。但在《蒙娜麗莎》中,他展現了更重要的事:我們永遠不可能透過外顯表現,完全了解真實情緒。他人情緒永遠存在著暈塗效果,永遠都是一層紗。

相關書摘 ►《達文西傳》:神祕是一片陰影、一個微笑與一隻指向黑暗的指頭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達文西傳》,商周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
譯者:嚴麗娟、林玉菁

《賈伯斯傳》作者最新力作
比爾.蓋茲2018年夏季選書
達文西傳記扛鼎之作
歷史上最有創造力的天才達文西,他的人生、他的成就與他能教給我們的奧祕

達文西留下了驚人的筆記本,高達數千頁,華特.艾薩克森閱讀了7200頁的筆記內容,加上無數關於達文西人生和作品新發現的專研著作,編織出這本書,把達文西的藝術連接到他的科學,也把他的科學連結到他的藝術。

達文西的創造力跟其他偉大的創新者一樣,來自人性與科技的交會。他為了畫得更真實而去研究解剖學,了解人體神經、骨骼、肌肉、肌腱與關節的位置與動作方式,於是在筆記上留下各種解剖畫;他也畫下脊椎與神經,是第一個做了解剖青蛙紀錄的科學家;他從死屍臉上剝下血肉、畫下移動嘴唇的肌肉,然後繪出歷史上最讓人難忘的微笑,《蒙娜麗莎》;他探索光學的數學,證實光線撞擊到角膜的方式,製造出《最後的晚餐》裡視角變化的幻象,讓每個觀看者在各種角度與位置觀看這幅畫時,都有不一樣的感受;他研究情緒變化,想要畫下「靈魂的動作」,所以《最後的晚餐》中的十二位門徒各自有不一樣的神態與情緒流露;因為觀察地質與水文,所以《岩間聖母》背景上的岩洞地質紋理逼真且受到地質學者的認可、畫中植物受到植物學家讚賞……達文西持續想要讓他的畫作更臻完美,一直埋首於各種新知識的研究,因而留下了許多「未完成的完美」。

但是艾薩克森描述的不只有達文西的作品與研究,他也依據達文西的筆記和各種研究,寫下達文西的個人生活、他對沙萊的愛恨情緒、他對米開朗基羅的「文人相輕」與他們之間持續不斷的「競爭」、身為師表他如何教導弟子……讓我們看見偉大藝術家的各種真實人性向度。還有,他也描述了達文西一生對戲劇作品與表演的熱愛,那種熱愛也展現在他的所有畫作和各種奇妙發明上。

艾薩克森讓讀者看見達文西的天分以及他的技能,以及我們如何向他學習,例如強烈的好奇心、謹慎的觀察,以及充滿趣味、近乎奇幻的想像力。在這部傳記中,我們看見了達文西何以是天才,何以達文西能有如此成就!

getImagePhoto Credit: 商周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