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河北发现神秘西汉古城 疑为军事要塞

  •   核心提示:河北崇礼县近日发现一个神秘古城遗址,河北据专家分析,发现古城可能是神秘塞西汉军事要塞,遗址出土大量文物。西汉据悉,古城该县此前已发现3处战国汉城址。军事

头道营古城址西墙局部。河北

头道营古城址考古发掘现场。发现

燕赵都市报2月27日报道  据现有文物资料显示,神秘塞位于冀西北地区的西汉崇礼县有战汉古城址3处。近日,古城河北省文物工作者在配合张承高速公路建设工程的考古调查中,在该县头道营村又发现一处古城遗址。河北至此,发现崇礼县境内已发现战汉古城址4处,神秘塞其总体特征有悖于河北地区汉代城市“南密北疏”的特征。古城到底为何所用?2000多年前曾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它经历了怎样的兴衰?层层谜团有待破解。

崇礼发现神秘古城

据现有文物资料记载,崇礼县有战国汉城址3处,此次在崇礼县城东南约3公里的头道营村西北侧台地上发现的古城址不在其中。近日,省文物研究所、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崇礼文物保护管理所的文物工作者对头道营古城址进行了局部发掘。

“当时在发掘现场,地面上有很多古代的遗存,比如有带绳纹纹饰的瓦片、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皿)、瓦当(建筑构件)、陶片等等。另外,文化层的堆地较厚,时代较早。”据考古队领队樊书海介绍,根据特征,他当时就判断是战汉时代的文物。

在做调查发掘时,樊书海发现了夯土墙,曾参与过中山国城址挖掘的他敏感地察觉,这有可能是城墙的一部分。随后,他与其他考古队员沿断崖行走时,发现不同位置上均有大量文物存在,并大体上形成一个圈,“形状接近于正方形,感觉像座城。”

疑为西汉军事要塞

近日,古城址的发掘研究有了初步成果。据初步测量,城址东西长530米、南北宽470米,总面积约253000平方米。城址西南角城墙暴露较多:暴露两道“T”字相交、长度各40多米、高5米多的夯土墙。夯土的结构坚硬,层厚0.22米左右。内含少量石块、骨头、木炭、草灰、红烧土、陶片等杂物。另据探明,城址西南部有一瓮城,城墙采用板筑法。

据了解,古城南墙和西墙破坏得比较严重,东墙和北墙在沟壑中有暴露。城址内地势较平坦,除断崖上个别地方暴露灰坑及文化层外,地表因植被覆盖,不见遗物。然而据当地村民称,曾在多处发现过大量古代瓦砾和陶片。

据了解,此次考古发掘区位于城址的西南部,即城址边缘地带,发掘面积1800平方米。堆积最厚处的地层厚4.3米左右,其中有战国层和西汉层。出土有房基、灰坑等遗迹。两座房基,为西汉遗存,内有毛石隔墙4段,灶台一座,柱洞5个,窖穴两座,灶口外侧有成片的红烧土和草木灰。

“目前,这个城的性质不清楚,据推测,‘军事要塞’的可能性大于‘侯国’的可能性。”据樊书海介绍,从古城的地理位置看,用来打仗、抵御外敌的概率较大。

遗址出土大宗陶器

据发掘情况看,遗址中出土文物丰富,有铜环、箭镞、铜钱;铁镬、五齿耙、犁铧、削;石磨棒、砺石、骨笄、锥及铜钱、陶器等。箭镞为铁铤铜头,其中一处集中出土30支,虽朽烂严重,但箭头和铁铤的尺寸均可复原,据分析,箭镞原是装在箭囊中或捆在一起。铜钱分三种,分别为钱文为“?”字的刀币,钱文为“安阳”的布币和战国晚期除楚国之外各诸侯国普遍流行的圆钱。所出遗物,颇具战国燕国之风格。

陶器是遗址中出土的大宗物品。陶质基本分夹砂灰陶、泥质灰陶、泥质深灰陶、夹蚌红陶四种,以泥质深灰陶和灰陶较多。器形夹砂深灰陶有盆、罐、甑。泥质深灰陶有盆、罐、瓮、碗、盘、纺轮、坩埚、弹丸、串珠、马蹄形器、盖钮。泥质灰陶有盆、罐、奁盒、碗、纺轮、瓦。夹蚌红陶主要是釜。纺轮半成品较多,分别用瓦片和陶片制成。

城池毁弃或因火灾

据了解,陶器纹饰主要反映在盆、盘、瓮、罐、釜等器形上。主要有凸弦纹、弦断斜线绳纹、抹断斜线绳纹间凸弦纹、竖线绳纹,雷纹、蓝纹、布纹、压印附加堆纹、绳纹和布纹的复合纹等。一件泥质灰陶盘的内壁阴刻有水波纹、圆圈、游鱼纹饰,十分漂亮。有的器物表面有烟熏痕迹,个别并积有烟垢,多个盆上有锔孔。

另外,陶瓦出土数量较多,分筒瓦和板瓦两种。瓦表的两端凸弦纹中间为抹断绳纹或竖线绳纹。瓦里素面者居多,偶见手捏痕,少见布纹和菱形纹饰,内壁多见明显的烟熏痕迹。瓦当的瓦面饰有山形纹。

专家介绍,从发掘情况看,城址是西汉时期建立在战国晚期的文化层上。不论是驻扎部队的军事要塞,还是人们自行居住的聚居地,密集灰坑和大量遗物的出土,表明了当时人们频繁活动的事实,同时也折射出当时这座城市的繁荣。至于古城毁弃的原因,据考察推测可能与火灾有关,到底是战火,还是自然火灾,还有待考证。

崇礼已有4处古城址

截至目前,崇礼县境内已发现战汉古城址4处,这种现象显然有悖于河北地区汉代城市“南密北疏”的总体特征。就此,专家提出了问题———这个古为匈奴、突厥、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游牧区,汉时地处上谷郡的崇礼县,目前辖区仅有2000多平方公里,却发现了4座战汉古城址,可谓比较密集。

专家介绍说,河北地区汉代城市的总体特征为南密北疏,而以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和辽西郡为代表的幽、并州北部诸郡,由于地处山地、高原,更是呈现出一种地阔城稀的景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地理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外,还和北与匈奴、乌桓等游牧民族为邻、地处北方边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迫近北夷”、“地边胡,数被寇”,百姓不堪其扰,内徙者众,致使人口的增长与城市的发展受到影响。

形成这些城池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它们是区域政治中心,还是军事要塞?是侯国还是食邑?头道营城址的规模在这些城址中冠居首位,它和其他城址之间又是什么关系等等,专家认为,破解这些谜团尚需大量的工作。

相关链接

崇礼境内战汉古城址

东红旗营城址

位于崇礼县东红旗营村西南100米,海拔1170米,汉代,县级保护单位。

该城址东邻马凤祥沟沟口,南接大城子地,西与正沟河相望,北连河滩树林。城址长350米,宽300米,面积10.5万平方米。传说是汉代王侯的居地,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该古城东北部现仅存黄土夯筑城墙,残缺城墙基宽均为7米,残高平均6米。“文革”期间,当地村民在城墙上掏窑洞(盖房)17间,废窑洞7间,用于住宅。古城内在耕地时,不断暴露绳纹、暗纹陶片。前几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土地)时,曾出土过陶器、方砖、瓦片、铜镜、铁犁、铁斧等。

东土城城址

位于崇礼县狮子沟东土城村东南1公里的台地上(台地现为梯田),战汉时期,县级保护单位。

该城址东靠东坡,北临南牙岔山,西为弧山湾,公路与河水从城址西侧通过。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20米,南北宽250米,总面积80000平方米。城墙北、东、东南保存尚好,城墙西部保存不佳,墙基基本被平掉,夯层清楚。城墙四隅原有高台建筑,现存遗迹明显,平面呈圆锥状,内出大量板、筒瓦(布纹)。城北墙内中央位置有长方形高台一处,长40米,宽12米,高2米,内出大量板、筒瓦和战国遗物等。出土罐、盆口沿和底部,夹蚌壳釜形器,粗绳纹陶片等,均属战国时期陶器残片,现保存较好。

大囫囵遗址

位于崇礼县高家营镇乌拉哈达村西南200米的山头上,海拔高度813米,汉代。

东邻乌拉哈达村,南隔张沽公路与清水河相望,西靠砖瓦场。遗址长250米,宽200米,面积50000平方米。暴露遗物有少量绳纹陶片和板瓦残片,器口残片,器底。四周土墙基本完好。 (本文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宗苗淼)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