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橋毅史
敢於批判的男人——淳久堂書店.福嶋聰與「電子書時代」
電子書的發展瞬息萬變,短短幾個月可能又是書店書店另一番新局面。在這連檢驗的不死時間都沒有,只能被潮流推著往前走的理由勝負世界中,造就出許多人才。雖然對從事這領域的書店書店人抱持敬意,但也有很多人認為這場瞬息萬變又渾沌的不死新型態市場變革,連啣指觀望的理由價值都沒有。
然而,隨著iPad與Kindle等電子閱讀器的書店書店推出,「電子書世代」這字眼廣為流傳的不死2010年會是什麼樣的局面?又將如何發展呢?
再者,對於書店會產生什麼樣的理由影響呢?
2010年7月,當我得知淳久堂書店難波店的店長福嶋聰有一場以「紙本與電子書」為題的演講後,特地去了一趟大阪。書店書店
福嶋聰著有《書店人的不死工作》(1991年出版)、《書店人的心》(1997年出版)、《作為劇場的書店》(2002年出版)、《希望的書店論》(2007年出版)等四本作品。其中《希望的書店論》是結集從1999年開始連載於人文書院出版社網站的專欄「書店與電腦」的文章。因為專欄尚在連載中,看來還會結集出版第二本。畢竟從以前到現在,還沒有身為書市銷售的第一線人員,像福嶋聰一樣能夠長年撰寫、評論書店現況。
市面上越來越多由書店店員、書店老闆撰寫論述「書」與「書店」的書。要是蒐集齊全的話,恐怕一座大書櫃都塞不下。然而大多數都是只寫了一本就沒下文,而且內容不是說哪一間書店極富魅力,就是讚美某位書店老闆或是店長的能力與人品,再不然就是大談自己的人生、任職書店的經驗或是相關理論。
至於著作超過兩本以上的人,也就是因為第一本頗受好評,出版社希望再出第二本的人,像是《無論晨昏,書店的真正心聲》(1999年出版)、《不久之前這裡不是還有間書店嗎?》(2004年出版)這兩本書的作者高津淳(筆名),還有《書店風雲錄》(2003年出版)、《書店繁盛記》(2006年出版)、《書店店員的貓日和》(2010年出版)等書的作者田口久美子(目前任職於淳久堂書店),都是具有長年在書店工作的經驗,文筆也有一定水準的作者。若是拿掉描寫書店的部分,也有像是紀伊國屋書店的創立者田邊茂一那樣,留下許多隨筆散文的人。此外,也有不知該歸類哪個範疇,像是出久根達郎這類邊經營二手書店、邊創作的作家。當然也有任職於書店,持續書寫文學論等評論文章的研究者。
福嶋聰不屬於上述任何一類,雖然他也有超過二十年以上的相關經歷,但他的著作不是說些經驗談,也不是回憶錄,更非隨筆散文,而是邊在書店工作,邊以書店為研究對象,然後將觀察的結果發表成文章。像他這種「以新書書店銷售人員的觀點研究書店」的立場,雖然稍嫌狹隘,卻是別具特色的分野,至少在經由長年觀察所寫成的眾多著作中,至今還找不到類似的作品。
如同原田真弓所言,書店店員一向是手動得比嘴巴還快,而且多是職人個性。他們以自身經驗為基礎,具有一套自己的工作觀,對於「書」的物流體系、銷售現況自有一番見解。
但根據我多年來的採訪經驗,這些所謂的職人每次一開口,不是抱怨工作多麼辛苦,就是吹噓自己多厲害,不然就是大肆批評現況、嘲諷某人目光短淺、批評某間書店不行了、同業根本不懂得怎麼賣書,當然我想他們也是肚子裡有點東西才敢批評。但也會有很想請他們閉嘴,奉勸他們不要把自己說得有多麼偉大的時候,但沒在書店工作過的我,總是話到嘴邊又吞了回去,畢竟誘使他們說出這些刺耳話語的人就是我,至少我不開口問,他們應該會是那種默默工作的職人。
說得極端一些,每家書店都在賣同樣的東西,販售由作者創作、出版社製作出來的商品。正因為是如此不具原創性的工作,所以才要誇說自己有多麼與眾不同。每次見到他們表現出這種微妙心態時,我的心情就很複雜。然而與福嶋聰談話時,我竟然完全感覺不到這種心態,因為他總是以非常客觀的角度,探究什麼是書籍、什麼是書店、什麼是書店店員應盡的社會責任,所以他說出來的,是不帶任何偏見、炫耀的詞彙。事實上,他也是個不斷努力汲取新知的人。
福嶋聰於1959年在兵庫縣出生,畢業於京都大學文學院哲學系,任職書店之前,曾加入劇團。他在三十二歲那年出版了第一本著作《書店人的工作》,從那時開始,他便針對書店導入POS管理系統一事,提出出版物流體系的改革方案,也對書店該有的姿態,表達個人的看法。在職人當道的業界,一個資歷還不到十年的半熟新人,竟然大膽地抒發己見,堪稱思慮早熟又有膽識。福嶋對於這件事的解釋是,那時是出於對比自己年紀大上一輪的團塊世代,即全共鬥時代之人的一種反抗心態。
從那時起,他對於「書」與「書店」今後該如何發展的議題主張始終都很敢言,譬如福嶋曾批評一直以來都是仿照一般零售業者,單憑商品回轉率就論斷一本書、一家書店業績如何的做法是不對的。
託這本書的福,應該能夠連帶促銷幾本其他的書吧!(摘自《書店人的工作》第三十四頁)
顧客只要在店裡看到自己喜歡的書,就會認定這家書店不錯。問題是,他早就買了這本書,所以也不會再買。但顧客有可能期待在自己覺得不錯的這間書店找到其他有趣的書,所以會想來逛逛,購買其他的書。若書架上完全不考慮擺上這些可能會對店裡業績有所貢獻的書,只會讓書店成為一處無趣的空間。
拜讀完福嶋的四本著作,深切感受到他對「書」的基本態度始終如一。他不光只是埋首做研究,也會持續發表文章批評當前的物流體系與銷售現況,這是我對福嶋聰的印象。
我想福嶋之所以能堅持下去的原因,與他任職於淳久堂書店有很大的關係。總公司位於兵庫縣神戶市的淳久堂書店,二十年來不斷擴展,成了知名連鎖書店之一。包括福嶋過去擔任店長與副店長的店,淳久堂每每開設的新店,一定是眾所矚目的焦點。身處這個競爭白熱化的業界,能夠生存下來的書店,無疑是贏家。淳久堂的這個環境不但能確保他繼續從事實地考察的研究,而且待在這個與書店規模化、開店競爭等各種議題都有相關的場所,應給帶給他不少刺激才是。淳久堂不是那種店頭只放暢銷書,也不是單憑銷售成績決定是否上架的書店,這與福嶋的理論與實踐是一致的。
淳久堂書店於2009年成為大日本印刷的子公司,現在則是與過往書店業績執牛耳的丸善整併,加上以神奈川為據點的大型連鎖書店文教堂,大日本印刷旗下的書店集團規模,堪稱全日本最大。其實我對淳久堂今後將如何發展並不感興趣,反正這類連鎖書店未來的發展方向,不是力求提升市場占有率,就是搶奪新霸主的寶座。
其實我關心的是第一線人員的未來。無論是淳久堂、丸善、還是文教堂,那些對工作抱持熱忱的書店店員,他們今後該如何走下去?該怎麼做才能繼續用心對待每本「書」?當然身為知名書店店員,也是公司一員的福嶋聰,也必須面對這個問題。
在《書店人的工作》這本書中,有提及與病魔經過一番纏鬥後,毅然辭去汽車公司的工作,在神戶市內開了一間只有8.5坪大的書店,直到去世之前,當了不到十年書店老闆的福嶋之父。深受父親影響的福嶋,隨時提醒自己即便任職大型連鎖書店,還是要和在街上開間小書店的父親一樣,用心對待每一位客人、每一本書。
也許我本來就是個討厭被限制的人吧!「我們不進這種書」、「我們店裡不擺這種書」,這種態度著實令我厭惡。(摘自《作為劇場的書店》第一百七十三頁)
從之後的幾本著作,也能嗅到他不想因任職於大型連鎖書店這種封閉的環境裡,而讓自己看待事物的觀點因而受限的態度。大多數人都習慣由自己的立場判斷事物的成敗,那些對現況抱怨不已的書店店員也是,被所處環境限制了觀點。福嶋所寫的文章,免不了讓人聯想到是不是在影射淳久堂,至少越來越有這種感覺。然而每次讀他所寫的東西,就會對於只會出現在以「書」作為商品,也就是書店這個地方的人與事,產生莫大興趣。
我還記得自己對於福嶋聰研究了國內外各家公司推出的電子閱讀器,然後提出電子書可能於2010年正式滲透出版業界,因此應該回歸原點,重新思考紙本書的優點為何的這種主張十分感興趣。之所以說重新思考,是因為他在《書店人的工作》這本書出版的1997年前後,便已經提及CD-ROM等多媒體產品和網路的興起與「書」之間的關係。
包括利用電腦與手機閱讀等相關電子媒體,興起於2000年前半段,但主張「紙本書還是書市主力」的「守舊派」勢力依舊強大。因此2010年為「電子書時代」的說法,絲毫沒有落伍的疑慮,反而促使大家更積極地面對這種新閱讀型態,思考如何改變經營方針以因應這股潮流。只是電子書目前尚不成氣候,因此對滿懷開拓者精神的經營者來說,這是一項捨我其誰的閱讀革命,但對追隨者而言,卻是陷入進退維谷的窘境。
正因福嶋深知自己幾年前的主張被外界誤解為「走回頭路」,所以他在論述「紙本書的優點」時,是抱持著「就算再怎麼嫌惡電子書,也不否定它持續進化的事實」,我想這也是他在思考「書店究竟是什麼?」的一項素材。對福嶋來說,作為自己的工作環境,也是研究對象的「書店」,打從電子書問世之前便面臨這種危機,只因電子書的正式登場,讓人不禁更深思書店之所以存在的意義。
即便如此,書店還是有其存在的理由……那是什麼理由呢?
相關書摘 ▶《書店不死》:與書店的最大不同,就在於圖書館「不是零就是一」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書店不死》,時報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石橋毅史
譯者:楊明綺
書店是一種「親手把書交給讀者」的行業,也是把「書」裡的知識與情感傳承到下一個時代的力量。
探討「書」與「書店」的現在與未來,含有深刻熱情與反思的報導文學之作。
在東京的商店街,一手創立只有五坪大書店「日暮文庫」的原田真弓;迎戰「電子書時代」,極力主張「紙本」優點的淳久堂的福嶋聰;在和歌山「人口只有百人的村落」經營「井原心靈小舖」的井原萬見子;岩手縣「教主級」的前「澤屋書店」店員伊藤清彥;在鳥取追求並實踐「一般書店」的「定有堂書店」老闆奈良敏行……
在市街書店逐漸消失,書店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薄弱的現在,他們所捍衛的「書店」之所以應該存在的理由究竟為何?
他們為何堅持開設書店?
在電子書逐漸抬頭的時代,紙本出版流通業的運作系統現況是如何呢?在現實環境日益嚴苛的氣氛下,書店的存在意義是什麼?一些被認為「有特色的書店」裡的店員、老闆們,是以怎樣的姿態繼續經營著這個事業?
本書作者石橋毅史曾在出版社任職、而後擔任新聞記者,憑藉著對紙本書的熱愛,及對書籍從業人員背後執著熱情的好奇,在成為自由作家之後,遍訪日本數個知名的特色書店、連鎖書店、二手書店,專訪書店從業人員的工作心得,試圖從中分析「書」和「書店」在今後的發展與應該繼續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時代意義。從根本重新審思這般「傳遞書」的職業,存在的意義究竟為何?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